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抽取我院2004年152例(A组)、2005年156例(B组)ACS患者,统计其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情况.结果:A、B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率分别为19.1%和19.9%,其中用于降血脂者又分别占89.7%和80.6%.结论:临床实践中ACS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比例很低,且剂量偏小,他汀类药物用于ACS患者的治疗尚需进一步重视及规范.  相似文献   

2.
陈奕  秦明明 《海峡药学》2014,(7):100-102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而导致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他汀类药物除了降低胆固醇中低密度脂蛋白外。还具有多种多效性或不从属于胆固醇的作用,在这些多效性作用中有内皮功能、平滑肌细胞、血栓形成/血小板功能和炎症的改善。使之特别适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的出现在冠状动脉病治疗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探索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该病有明显疗效。近年来所做的许多前瞻性大规模临床试验都一致证明,用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病患者进行降胆固醇治疗使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率降低。大量资料提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应早期开始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减少复发性缺血。这种疗法不仅高效而且安全。对于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也进行过多项研究,表明其具有多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多项研究结果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度,对心血管疾病早期二级预防具有有益作用。近期,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应用正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强化治疗组在介入术前给予3~7d阿托伐他汀口服,40mg/d,对照组在介入术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2组其他常规治疗均相同。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和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CRP水平均明显增加,但是治疗组在术后3d和术后1周时出血中CRP水平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具有降低PCI术后炎症反应的可能,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诊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07例,随机分为他汀组363例,对照组344例,观察两组病例病死率。结果他汀组死亡13例,病死率3.58%;对照组死亡29例,病死率8.43%,两组死亡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中除了积极应用基础治疗,应加强他汀类药物应用,可以有效的稳定稳定冠脉粥样斑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早期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最近两年中的热门研究课题。对于ACS患者 ,有效治疗开始越早 ,就越能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率。降脂治疗可预防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并降低已形成的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含量从而稳定斑块。其改善冠心病预后的作用已被临床多项大规模试验所证实 ,故已成为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 ,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以前的临床试验多选择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一般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后 3个月~ 6个…  相似文献   

8.
张琳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163-164
目的 探讨和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冠状动脉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支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术前给予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前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脂质及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近年来大规模的临床实验已经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主要冠脉事件,降低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机制改善冠心病的预后,这些机制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抗细胞增殖、降低血栓形成的倾向、降低损伤部位炎症反应等。我们设计本研究旨在观察短期服用辛伐他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88例,常规治疗组80例,对两组病例于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进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两组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以明显减轻介入造成炎症,稳定斑块,减少再发心肌梗死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的应用情况。方法 调查2012年7月—2013年5月所有ACS患者452例,调查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452例患者中有425例(94%)应用他汀类药物,最常用的他汀是阿托伐他汀,平均剂量16mg/d。15例(3.5%)患者应用强化剂量的他汀,96.5%患者接受标准剂量的他汀。27例没有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中,7例有他汀禁忌症,20例没有禁忌症。住院期间应用他汀类药物与入院时LDL—C水平无关。结论 在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中,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比例较高,但剂量不足,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强对医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因子和内皮功能的影响,为ACS诊治提供依据。方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或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等)基础上,随机分为加辛伐他汀组(40mg/d)和不加辛伐他汀组(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7d测量血清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水平。结果①hsCRP,IL-6,MCP-1,NOS基线水平:ACS患者外周血hsCRP,IL-6,MCP-1水平较正常参考值高,eNOS水平较正常参考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3、7d后hsCRP,IL-6,MCP-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于治疗3、7dhsCRP分别降低15%和18%(P<0.05);MCP-1分别降低9%和14%(P<0.05);IL-6分别降低10%和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eNOS: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7d后,辛伐他汀上调eNOS水平6%和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在ACS患者炎症因子hsCRP,IL-6,MCP-1水平升高和eNOS水平降低,辛伐他汀治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并上调eNOS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在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心内科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开始时使用替罗非班。B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12~24h开始使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7d后,B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低于A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急性再发心梗、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出院前死亡和出血发生率差异无(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在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临床疗效确切,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24h内)应用大剂量辛伐他汀40mg/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即早期强化降脂组(24h内辛伐他汀40mg/d),常规降脂组(辛伐他汀20mg/d),随访半年,观察调脂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半年,均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1),但40mg组与20m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总死亡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发生情况,早期强化降脂组比常规降脂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他汀类药除具有强大降脂作用外,尚具有抑制血管的炎症反应,稳定病变斑块等非调脂作用,更早更强的降脂治疗能改善ACS的预后。使ACS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前短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的患者138例。 PCI术前12 h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他汀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20 mg/d)组70例,强化治疗(阿托伐他汀80 mg负荷剂量,随之40 mg/d)组68例。入院后检测基线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 PCI术后第1、5天复查血小板参数,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2组患者入院后基线、PCI术后第1、5天的血小板计数、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基线比较,常规治疗组PCI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下降,MPV、PDW和P-LCR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6±62)×10^9/L比(210±60)×10^9/L、(10.8±0.9)fL比(10.6±0.9)fL、(12.8±1.9)%比(12.5±1.9)%、(32±8)%比(30±8)%](P<0.05);常规治疗组PCI术后第5天血小板计数、MPV、PDW、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PCI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MPV、PDW及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CI术后第5天MPV及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1.0)fL比(10.8±1.0)fL、(30±9)%比(31±8)%](P<0.05)。2组PCI术后第1、5天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抑制PCI术后MPV、L-PCR等的升高,抑制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110例老年ACS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5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替罗非班,55例),对照组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术后心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周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指标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ACS患者行PCI及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选定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这一特定人群,通过检测血清IL-6和CRP的水平,探讨焦虑综合征对ACS的影响,为临床干预焦虑综合征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根据贝克焦虑量表将研究对象分为焦虑综合征组51例与非焦虑综合征组49例。量表评分≥45分为焦虑综合征组。对比2组血清IL-6、CRP水平;随访1月,比较2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焦虑综合征组血清IL-6和CRP水平显著高于非焦虑综合征组,IL-6为(101.1±22.3)ng/Lvs(71.2±23.5)ng/L,CRP为(14.90±4.86)g/Lvs(6.76±4.02)g/L,2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综合征组中贝克焦虑量表评分与IL-6和CRP水平呈正相关(IL:r=0.887,CRP:r=0.822,P均<0.001)。焦虑综合征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焦虑综合征组(64.71%vs28.57%),2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女性ACS合并焦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IL-6和CRP水平显著升高,焦虑量表评分与血清IL-6和CRP水平呈正相关。女性ACS合并焦虑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女性ACS合并焦虑综合征患者发生高频率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可能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IL-6和CRP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于多个支架置入术后应用国产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166例本院自2006年10年至2008年3至诊断为ACS行PCI治疗的患者,每个患者置人支架数均I〉2个,所有患者均接受ACS常规治疗,分为两组,分别于术前给予300mg负荷量、术后长期给予每日75mg维持剂量的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随访术后6个月内,观察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冠脉造影及PCI特征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及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两组患者临床心血管事件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患者多支架植入术后应用国产氯吡格雷(泰嘉)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与同类进口药物波立维相比,在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的效果肯定,具有较高的效价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ACS患者,并与同期50名在本院做冠脉造影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ACS患者的NT—proBNP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急性心肌梗死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多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P〈0.05)。结论NT-proBNP水平可作为评价心肌缺血范围和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ACS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的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抗栓治疗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应用,ACS患者PCI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备受关注.本文就ACS患者有关接受PCI前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当今早期侵入性冠状动脉治疗时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