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刘泽权  刘旭明  林炎  肖凤珊 《医学信息》2009,22(7):1227-122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和病理特征,以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44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共检出大肠息肉544例,共628颗,检出率13.3%,全大肠均可发生,左右半结肠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腺瘤性息肉509颗,占81.9%,其中59颗发生癌变,癌变率为11.6%。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腺瘤体积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右半结肠.g-肉发病率升高,操作上应尽可能达回盲部。  相似文献   

2.
大肠良,恶性病变细胞核DNA含量及AgNORs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83例大肠良、恶性病变细胞核DNA含量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非肿瘤性息肉核DNA含量接近正常粘膜,均为二倍体,腺瘤及腺癌DNA含量依次增高,均明显高于正常粘膜,分别有33.33%(10/30)和69.70%(23/33)的异倍体率。各组AgNORs计数结果也遵循类似的规律,且正常肠粘膜、非肿瘤性息肉、腺瘤及腺癌各组间AgNORs计数无重叠。表明DNA含量分析结合AgNORs计数及形态学观察对大肠肿瘤的早期诊断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已普遍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结肠镜的普及,大肠息肉的发生部位及病理改变也多见报道,我们总结了我院近3年检出的310例大肠息肉,对我区大肠息肉的病理和发生部位作一分析,以进一步探讨我区大肠息肉恶变情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10例大肠息肉患者,男173例,女137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2岁。腹疼腹泻  相似文献   

4.
大肠腺瘤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部分病例可发生恶变。因此寻找能反映恶变的标记物,对于大肠癌的防治及大肠癌病原的探索均有意义。70年代以来,对于大肠癌及大肠息肉肿瘤相关抗原的研究已有不少报告,,但其灵敏度及特异性均不理想。近年来,国内外相继研制出几株单克隆抗体,但应用其研究大肠癌前病变的报告甚少。本文应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研究室研制的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_3(简称MC_3)及PAP免疫酶染色法对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组织进行观察,并就其意义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肿瘤相关抗原LEA在大肠癌及大肠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LEA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ELLSA技术 ,以ND - 1单抗和抗CEA单体分别对大肠癌患者 93例、大肠腺瘤 16例、炎性息肉 15例及正常人 32例的血清进行LEA和CEA的检测。结果 LEA在大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为 72 %与炎性息肉的 7%存在非常显著性关系(P <0 0 1) ;CEA在大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为 5 9%与健康人的 6 %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但LEA在大肠腺瘤的阳性表达率为 6 3%与炎性息肉的 7%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CEA的大肠腺瘤与炎性息肉分别为 5 0 %和 7%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LEA在大肠腺瘤的血清学表达很有可能作为大肠癌前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具有大肠多发腺瘤的特点,有早期恶变倾向。有本病患者的家庭成员,从青春期到50岁必须每年进行乙状结肠镜的普查。作者从外科记录中对50例息肉病患者进行了鉴定。代表在世受累成员的全部25个家系的4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对照组为35例大学生和医院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7.
大肠息肉是外科常见疾病,由于息肉的类型不同,其临床意义亦不相同,病理形态上分为腺瘤与息肉两大类,各具特点。当今对大肠腺瘤与息肉的研究已采用了多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取得较大进  相似文献   

8.
胃息肉由于存在恶性趋势故应引起重视。1 胃息肉的分类有数种不同的分类。根据胃息肉恶性趋势和组织发生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肿瘤性者亦即胃腺瘤;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错构瘤性、炎性(潴留性)、异位性和结节性粘膜残留5类。胃腺瘤:腺瘤占息肉的3~13%。较少见,东京癌症研究所至1981年仅收集到  相似文献   

9.
大肠腺瘤内异型增生灶和癌灶,不仅有粘液含量和性质改变,而且有杯状细胞形态异常和潘氏细胞化生。本文着重讨论球状细胞形态异常和潘氏细胞化生与异型增生及癌变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择本科1964~1984年间有明确异型增生或早期癌变的大肠腺瘤85例(共91个)。将原蜡块分别作连续切片3张,染HE、AB(pH2.5)/PAS和HID(pH1.0)/AB(pH2.5)以观察杯状细胞形态、粘液含量及性质、潘氏细胞化生和刷状缘分化等形态特征。另选潴留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各25例,炎性息肉12例作同样染色。以比较腺瘤和非腺瘤性息肉各种病变发生率差异。  相似文献   

10.
大肠腺瘤癌变的病理形态和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1957~1982年间外检标本中资料比较完整的146例大肠腺瘤癌变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并将其中随访5年以上的120例,与同期内随访5年以上的无腺瘤癌变的大肠癌403例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46例腺瘤癌变中,143例为大肠癌根治标本,3例为大肠腺瘤全切除标本。腺瘤癌变指在癌与粘膜交界处可见肯定的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前病变与结直肠腺癌免疫表型及基因突变特征,比较两种结直肠癌前病变癌变机制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间诊断的53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包括30例增生性息肉、20例广基锯齿状腺瘤(SSA)及3例混合性息肉;同时选取45例传统腺瘤、50例结直肠腺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0例增生性息肉、20例SSA、3例混合性息肉以及45例传统腺瘤DNA错配修复(MMR)蛋白MLH1、MSH2、MSH6及甲基转移酶MGMT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anger直接测序法检测10例SSA、10例传统腺瘤、l例混合性息肉及50例结直肠腺癌中KRAS、BRAF及PIK3CA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1)MLH1蛋白在增生性息肉中仅3例阴性(10%),在SSA、传统腺瘤中均呈阳性.MSH2、MSH6及MGMT蛋白在增生性息肉及SSA中的阴性率明显高于传统腺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2)结直肠SSA和传统腺瘤中KRAS基因突变比例为5/10,5/10;1例混合性息肉存在KRAS基因突变.(3)结直肠腺癌中,KRAS、BRAF及PIK3CA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8% (24/50)、6% (3/50)及4%(2/50).结论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与传统腺瘤在免疫表型及基因突变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MMR与MGMT在“锯齿状肿瘤”癌变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KRAS基因突变是结直肠腺癌癌变过程中发生较早的重要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12.
Lewis~y抗元是结合于Ⅱ型血型寡醣琏的含四的醣结构—Fucl→2Gall→4(Fucl→3)GlcNAC。本实验用四种单克隆抗体,分别识别不同结构的lewsi~y抗元,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在人类恶性及非恶性肿瘤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现。这四种抗元都表现为大肠癌发生抗元。AH-6,识别结合于短琏Lewis~y抗元,大量出现于大肠癌及腺癌型息肉,但也出现于正常大肠组织。而KH-1,CC-1,CC-2三种结合于长琏Lewis~y抗元的单克隆抗体则能较好的区别癌与正常组织。仅KH-1的特异性较低(63%),而且不出现于低分化性癌。这三种抗体也结合于腺瘤型息肉,其出现率低于癌,而明显高于化生型息肉。且其出现率与腺瘤的三种瘤前病变一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分别有平行关系。而化生型息肉的改变类似于正常组织。我们认为识别结合于长琏Lewis~y的单克隆抗体可能对发现大肠癌有帮助,其在在腺瘤型息肉中的表现可能有助于判断其恶性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各种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精神紧张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逐渐被医学界人士认识,特别是在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中,精神因素的作用已在其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现将笔者的浅析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本组共46例,女12例,男3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46岁,通过ZUNG自我评定焦虑量表(SAS)显示,T分<40分(正常)仅一人,占2%;41~55分者(轻度)11例,占24%;56~70分(中度)31例,占67%;T分>71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一家族性息肉病家系,发现该家系四代58人,其中之5人发病,现报道如下。 病例报告 先证者女性,45岁,从18岁开始腹泻,2~3次/日,逐年加重,40岁起便血。结肠镜检查:见粘膜表面密布大小不等息肉状腺瘤,直径0.3~1cm,病理报告:结、直肠息肉腺瘤癌变。45岁死亡。 先证者之父,16岁开始腹泻,稀便,继之血便,8~9次/日。乙状结肠镜检:见肠粘膜表面密布大小不等息肉,28岁死亡。兄弟无类似病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 R)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搜集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患者的共47个大肠息肉,包括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另选12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及20例结肠腺癌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Ⅰ R的表达,分析IGF-Ⅰ R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结果 IGF-Ⅰ R在正常对照组、炎性息肉组、管状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和大肠癌组5组病例间经Spearman双变量等级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F-Ⅰ R在正常组织、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大肠癌中的表达依次增加.IGF-Ⅰ R在评价息肉处于黏膜增生-腺瘤-癌变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中端粒长度与DCC基因mR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端粒长度及DCC基因mRNA表达在大肠癌及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ourthern印迹杂交及RT-PCR技术,分别检测46例大肠腺瘤及6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端粒限制性片段(TRF)长度及DCCmRNA表达状态并观察它们与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在大肠癌及大肠腺瘤中,TRF长度较正常组织明显缩短,其缩短者占53.2%和41.3%,而延长者仅占6.5%和4.4%,结肠癌的TRF长度也较直肠癌的TRF长度明显缩短,DCCmRNA表达缺失率在大肠癌及大肠腺瘤中则分别达62.9%和34.8%,显著高于正常组织(1.6%);同时,大肠癌患者的平均TRF长度还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缩短,DCCmRNA表达缺失率则随肿瘤的分化程度下降及临床阶段的进展而升高,但DCCmRNA表达缺失与TRF长度缩短在大肠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端粒缩短与DCCmRNA表达缺失与TRF长度缩短在大肠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端粒缩短与DCCmRNA表达缺失可能是大肠腺瘤恶变及大肠癌形成过程中较具特征表现的生物学异常行为。  相似文献   

17.
先证者 ( 3) 男 ,38岁 ,已婚。因大小便困难 1月余入院。患者自 19岁出现便血 ,32岁时在新疆军区某医院行肠息肉切除直肠吻合术 ,病检结果 :肠息肉恶变 ,因输血产生多种抗体 ,在家族中寻找相合血液时发现该家族为肠息肉恶变。入院后病理检查提示 :肠息肉恶变 ,行肛门结肠全挖回肠人工造瘘术。家系调查 (图 1) : 1 、 1 、 3分别为 31岁、31岁、34岁开始便血 ,于 40岁、39岁、44岁便血致极度贫血死亡 (均未入院治疗 )。 1 ,40岁 ,19岁时大便困难入院。病检结果 :肠息肉恶变可疑。 2 9岁时行肛门结肠全挖回肠人工造瘘术 ,病检结果 :肠息肉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白光内镜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行结肠镜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发现大肠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入组,同时采用普通白光内镜、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对发现的息肉进行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入组的61例体检人员中发现息肉样病变90个,普通白光内镜对于大肠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73.33%、敏感性52.63%、特异性78.87%;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下pit分型法对于大肠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91.11%、敏感性90.48%、特异性91.30%。两种方法相比较,病理符合率、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鉴别大肠息肉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发生情况,并对锯齿状腺瘤与普通腺瘤的恶性潜能进行病理学比较观察.方法 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海军总医院、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河北省巨鹿县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约5年中病理诊断为结直肠各类息肉和腺瘤的病例53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经3名病理医师4~5轮阅片从中筛选出腺体具有锯齿状特征的息肉及腺瘤共258例,按文献标准分类,观察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及普通腺瘤异型增生程度.随机收集普通腺瘤(管状腺瘤160例及绒毛管状腺瘤27例)187例,浸润性腺癌36例作为对照.对部分TSA、广基锯齿状腺瘤(SSA)、管状腺瘤、浸润性腺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法)Ki-67、p53、β-catenin染色.结果 五所医院的5347例结直肠息肉/腺瘤中共筛选出锯齿状病变258例,占4.8%.其中增生性息肉(HP)112例,占锯齿状病变43.4%(112/258);TSA 78例,占锯齿状病变30.2%(78/258);SSA26例,占锯齿状病变10.1%(26/258);锯齿状病变合并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及浸润性腺癌11例,占锯齿状病变4.3%(11/258).重点观察62例TSA的异型增生等级.62例TSA呈中度异型增生13例,高级别黏膜内肿瘤4例,浸润性腺癌癌旁有TSA成分2例.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占30.6%(19/62),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和浸润性腺癌占9.6%(9/62).收集的普通腺瘤187例,其中中度异型增生27例,高级别黏膜内肿瘤12例,13例在不同部位伴有浸润性腺癌,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占27.8%(52/187),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和浸润性癌占13.3%(25/187).TSA与普通腺瘤比较X2=19.373,P=0.000.北京军区总医院19个月期间结直肠同时、不同部位具有锯齿状腺瘤及普通腺瘤13例(管状或绒毛管状腺瘤),其中锯齿状腺瘤13例中12例旱轻度异型增生,1例呈轻-中度异型增生;13例管状腺瘤中7例呈轻度异型增生,2例呈轻-中度异型增生,4例呈中度异型增生(两者相比X2=5.432,P=0.052).对两组病例进行了Ki-67、p53、β-catenin检测,在锯齿状腺瘤(TSA、SSA)和普通腺瘤(管状)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锯齿状腺瘤与腺癌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发病率似较低.锯齿状腺瘤有明显恶性潜能.与普通腺瘤相比,锯齿状腺瘤合并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及浸润性癌的病例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tathmin蛋白与p27kip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25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25例大肠腺瘤组织、47例大肠癌组织中stathmin蛋白及p27ki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stathmin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及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48%、74.47%;正常大肠黏膜组分别与大肠腺瘤组及大肠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组与大肠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hmi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②p27kap1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及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80%、31.91%.正常大肠黏膜组与大肠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组与大肠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大肠黏膜组与大肠腺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27kip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③stathmin蛋白的表达与p27kip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695 3,P<0.01).结论:stathmin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27kip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低表达,其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提示stathmin及p27kip1蛋白共同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stathmin蛋白可作为一种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及侵袭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