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β基因多态性,并分析TNF-β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相互作用与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124例胃癌、83例十二指肠溃疡及9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Hp抗体。结果胃癌组TNF-β+252*G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1.2%对63.0%,P<0.05),TNF-β+252*A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8.8%对37.0%,P<0.05),TNF-β+252A/A基因型的优势比值为2.44(95%CI 1.18—5.03)。在血清H.pylori抗体阳性的胃癌组中,这种基因多态性的影响表现得更明显,优势比值为2.52。十二指肠溃疡和对照组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溃疡组的血清H.pylori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中国汉族胃癌病人与TNF-β基因多态性相关联,TNF-β+252A/A基因型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与TNF-β基因多态性无关联。H.pylori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福建省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IL-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并进行比较。方法病理确诊的144例胃癌及排除非甾体类抗炎药服用史的10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采用PCR—RFLP分析检测IL-1基因多态性。结果(1)胃癌患者中,IL-1B-511基因型CC、CT、rlT分别占18.1%、48.6%和33,3%,IL-1RN等位基因检测到A1、A2、A4三种,基因型A1/A1、A1/A4、A1/A2、A2/A2分别占88.9%、1.4%、9.0%、0,7%;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IL-1B-511基因型CC、CT、TT分别占19.6%、59,8%和20.6%,IL-1RN等位基因检测到A1、A2两种,基因型A1/A1、A1/A2分别占90,2%、9,8%。(2)IL.1B-511 TT基因型在胃癌患者中的比例与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比例差异显著(x^2=4.806,P=0.028);不同IL-1 RN基因型在胃癌的比例与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福建省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IL-1基因型均以IL-1B-511基因CT型、IL-1RN基因型以A1/A1为主。IL-1 B-511 TT基因型可能与福建省胃癌的高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总结我区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住院情况及其原因.方法我院医生所诊治的全部行内镜检查患者,共3142例,所有受检患者均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验,所发现的阳性病例均经本院病理检验得到证实,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得到证实结果1993-04-01/1997-12-26我院内镜检查3142例,发现胃溃疡(GU)287例,男女比例为2.6:1;十二指肠溃疡(DU)245例,男女比例为3.55:1;胃癌173例,男女比例为2.22:1,食管癌241例,男女比例为1.51:1,GU,DU胃癌Hp感染检出率达98%以上.GU与DU之比为1.17:1.消化性溃疡(PU)总数达672例,占总受检人数的21.39%.恶性肿瘤总数为414例,占总受检人数的的13.17%.综合分析,间接推测,PU、食管癌,胃癌发病率增高;GU在我县的患病远远超过国内报道,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该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本地区具体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所致结论生活条件差是造成Hp感染的根源,而Hp感染是PU、恶性肿瘤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ulcer,DU)是消化系统多发病,其发病因素较多;自1983年Warren及Marshall从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经多年研究,目前多数学者已公认HP是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的重要致病因子;DU患者Hp检出率为73%一100%,并发现由于Hp主要定植在DU患者球部的臂上化生区,进一步证明Hp是引起DU的致病菌;临床来看Hp感染与DU发生确有一定的关系,是否为HP直接作用于十二指肠球而引起溃疡?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引起溃疡?尚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经内镜确诊的DU患者所取之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使用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根除率,评估患者依从性、年龄、性别对于此类人群根除Hp治疗的影响。方法新发十二指肠溃疡并明确有Hp感染的1038例患者均接受三联(洛赛克或耐信联合克拉霉素与阿莫西林)7d疗法行根除Hp治疗,之后予以耐信或洛赛克治疗35d。系统治疗完成后6—8周复查胃镜。结果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Hp根除率为77.0%。40岁以下人群的治疗依从性较差,40岁以下与40岁以上患者的Hp根除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Hp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联7d疗法对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Hp的根除率较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年龄是影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根除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本地区老人幽门螺杆菌(Hp)tagA基因存在状况及其与老年胃十二指肠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89例老年和96例青壮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菌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血清标本及胃组织标本,应用血清学检验其Hp-cag A阳性菌株感染状况。结果 89例老年患者中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Hp-cag A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73.5%(38/52)、81.3%(13/16)及85.7%(18/21);96例青壮年患者中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Hp-cag A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59.3%(32/54)、68.8%(11/16)及61.5%(16/26);对照组Hp-cag A阳性病株感染率为33.3%,各疾病组间Hp-cag A阳件菌株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仍均高于对照组(P〈0.05);cag A阳性Hp菌株感染率老年组高于青壮年组(P〈0.05)。结论 本地区老年患者cag A阳性Hp菌株感染与上述3种胃十二指肠疚病的发生均密切相关.老年患者感染的Hp绝大多数为cag A阳性菌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Hp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复发及再出血的关系.方法对58例已治愈并清除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跟踪,症状复发者及时做胃镜检查和Hp检测.结果2年内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77.6%(45/58例),其中Hp+86.7%(39/45例),Hp-13.3%(6/45例),P<0.01;溃疡合并再出血18例,占40%,其中Hp+94.4%,Hp-5.6%,P<0.01.结论Hp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复发及再出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有上消化道症状而作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以了解云南江川地区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炎、溃疡及胃癌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在内镜直视下取材,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在胃窦部大弯侧幽门前1cm~3cm,胃溃疡、胃癌分别在溃疡及癌肿边缘取材标本1~2块.将活检取材标本置入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Hp感染快速诊断试剂盒(HpVT,SQ-H102)孔内,阳性病例5min内呈红色,简称(尿素酶试验).结果1022例中,Hp阳性者639例,占62.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66.5%(381/573);慢性萎缩性胃炎(CAG)26%(18/69);胃溃疡(GU)51.9%(42/81);十二指肠溃疡(DU)68.4%(195/285);胃癌(GCa)33.3%.(3/9).病种不同,Hp阳性率亦略有差异.不同年龄组Hp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组与国内其他报道相比较要比他们的阳性率低,可能与云贵高原气候;人群居住分散;人们常年吃生大蒜等因素有关.亦可能与本组仅作尿素酶检查有关要提高Hp感染阳性率的检测水平,现急需有简便、敏感性强,价廉的检测方法,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维洁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186-2187
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和复发因素。目前对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必须根除Hp已成共识,但最佳标准方案一直存在争议〔1〕。本研究对两种用药方案治疗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pylori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病例中NF—KB、Bcl-2、VEGF、IL-1β表达的差异及相互关系,进一步了解Hpylori致胃癌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胃镜检查的胃黏膜活检标本,十二指肠溃疡患者33例,胃癌患者63例,通过免疫组化sP法测定NF—KB、Bcl-2、VEGF、IL-1β在H.pylori感染与非感染的胃癌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十二指肠溃疡组和胃癌组中,H.pylori感染者NF—KB、VEGF与IL-1β的表达水平高于npylori阴性者(P〈0.Ol或0.05),Bcl-2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H.pylori感染病例中,NF—KB、Bcl-2、VEGF在胃癌组的表达水平高于十二指肠溃疡组(P〈0.01或0.05),IL-1β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胃癌组与球溃疡组中,NF—KB的表达水平与VEGF均呈正相关(P〈0.05);胃癌组巾,NF—KB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Bcl-2呈正相关(P〈0.05),与IL-1β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球溃疡组中,NF—KB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IL-1β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Bcl-2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上调宿主胃黏膜上皮NF—KB、VEGF及IL-1β的表达,三者表达水平具有协同性,其中NF—KB、VEGF表达的差异与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两种不同的疾病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11.
十二指肠胃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十二指肠胃反流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方法:7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用核素^99MTC-EHIDA测定十二指肠胃反流,胃黏膜Giemsa染色后检测Hp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Hp-IgG水平。结果:在42例十二指肠胃反流阴性组中,Hp感染率为83.3%(35/42);28例十二指肠胃反流阳性组中,Hp感染率为39.3%(11/28),两组间Hp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Hp阳性组46例患者中,十二指肠胃反流阳性率为30.4%(14/46);Hp阴性组24例中,十二指肠胃反流率为58.3%(14/24),两组间十二指肠胃反流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中,十二指肠胃反流对胃内Hp感染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绽永华  彭娜娜 《山东医药》2013,53(10):63-64
目的 观察大蒜素、阿莫西林、埃索美拉唑、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方法 将60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口服阿莫西林+埃索美拉唑+呋喃唑酮+大蒜素胶囊治疗;对照组(32例)口服阿莫西林+埃索美拉唑+呋喃唑酮治疗.7d后两组继续服用埃索美拉唑3周.停药4周后复查C14尿素呼气试验,计算Hp根除率,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结果 治疗组Hp根除率92.9% (26/28),对照组为84.4%(27/32),治疗组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治愈率96.4%;对照组分别为18、10、4例和87.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蒜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埃索美拉唑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能有效控制Hp感染,提高Hp根除率、十二指肠溃疡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和CagA-Hp-IgG(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抗体),探讨CagA基因菌株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相关性。方法206例因胃肠症状在门诊、住院就诊者,男143例,女63例,年龄18岁~76岁.在内镜检查同时取胃粘膜组织4块,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距幽门1cm~2cm大弯侧,胃溃疡取溃疡边缘处,胃炎取炎症区.2块进病理检查,2块分别用尿素酶快速试验及用PCR法检测Hp,同时抽取静脉血3mL作CagA-Hp-IgG抗体检测.结果用尿素酶快速试验及PCR法检出Hp阳性者180例,男性感染率91%,女性78%,二者差异显著(P<0.005),各年龄组构成无明显差异.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检出CagA-Hp-IgG阳性者95例,在Hp感染组中阳性率89/180(50%),非感染组阳性率6/26(23%),二者差异显著(P<0.05).感染组CagA阳性者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4/55(80%),胃溃疡21/34(61%),慢性胃炎24/91(26%),三者差异明显(P<0.025).病理结果为轻、中、重度炎症CafA-Hp阳性率分别为25%,56%,70%,三者差异显著(P<0.005).结论CagA基因菌株Hp较CagA阴性菌株Hp具有更强的导致炎症的作用.CagA基因Hp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的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与十二指肠溃疡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纤维内镜检查证实,快速尿素酶法和活检病理切片W-S染色检测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368例;按随机化原理选取二组,每组46例.观察组应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抗Hp治疗2wk后继续应用奥美拉唑2wk,总疗程4wk;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4wk.结果疗程结束后溃疡愈合率观察组95.6%;对照组71.7%,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2a,发现经抗Hp治疗后溃疡复发率6mo为0;1a内18.9%;2a内35.13%;未抗Hp治疗溃疡复发率为6mo45.16%;1a内83.81%;2a内93.5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说明抗Hp治疗后能提高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减低十二指肠溃疡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介绍患者,男,61岁,因“头晕伴晕厥、黑便8h”入院.患者8h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乏力,无头痛、发热,卧床休息出现晕厥1次,就诊于我院急诊科,解柏油样便1次,量约600 g,无呕血.查急诊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急诊胃镜示贲门部小弯侧见一约2 cm×2 cm溃疡状病变,溃疡边略欠光滑,结有褐色血凝块(图1A);十二指肠球部小弯侧见一约0.6 cm×0.6 cm溃疡,白苔,溃疡边尚光滑(图1B),尿素酶试验幽门螺杆菌(Hp)(++).  相似文献   

16.
傅丽霞  罗鸣 《胃肠病学》2012,17(5):297-299
背景:对感染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成功根除且H.ylori后,是否应继续行抑酸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合并H.pylori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根除H.pylori后抑酸维持治疗的疗效。方法:112例合并H.pylori感染的DU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10d四联疗法:兰索拉唑3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0.5gbid+枸橼酸铋钾110mg qid,疗程10d。B组:在A组方案的基础上,疗程结束后再予兰索拉唑30mg,1次/d,维持4周。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评估H.pylori根除疗效、溃疡愈合率和腹痛缓解率。结果:109例患者完成方案。A、B两组按意向治疗(ITT)和按方案(PP)分析的H.pylori根除率(ITT:85.7%对87.5%;PP:88.9%对89.1%)和溃疡愈合率(ITT:87.5%对94.6%;PP:90.7%对96.4%)以及腹痛缓解率(95.6%对95.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10d四联疗法根除H.pylori后,可使多数DU患者的溃疡愈合,无需进一步行维持抑酸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幽门螺杆菌(Hp)阳性感染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 随机将8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即舒威(枸橼酸铋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痢特灵三联组(n=42),丽珠胃三联组(n=42),进行为期7d的临床治疗观察,疗程结束后1个月复查。结果 舒威三联组与丽珠胃三联组溃疡治愈率分别85.72%和88.1%,Hp根除率分别为90.4%和92.8%,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舒威三联组疗效好、费用低,是消化性溃疡最经济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关系,探讨其在十二指肠球部炎症和溃疡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2002年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活检的存档蜡块82例,作H-E、改良Giemsa和AB/PAS染色。内镜诊断为基本正常球部黏膜10例;十二指肠球炎47例(其中充血糜烂型16例;隆起型31例)和球部溃疡25例。结果 (1)内镜诊断基本正常的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组织学60%有轻中度的炎症细胞浸润,但无胃上皮化生和Hp定植。(2)胃上皮化生是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最常见的病理变化(37/82,45%)。(3)Hp只有在胃上皮化生的黏膜中才能找到,检出率为76%(28/37)。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边缘黏膜胃上皮化生发生率(72%)明显高于球炎黏膜(40%),差异有显著性(P=0.0078)。(4)虽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边缘胃上皮化生黏膜的Hp检出率(89%,16/18)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球炎黏膜(63%,12/19),但是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62)。不论何期溃疡Hp检出率均很高,本研究中溃疡活动期、愈合期和瘢痕期分别为15例、6例和4例,其溃疡边缘胃上皮化生中Hp检出率分别高达9/10、5/6和2/2例。结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周围黏膜高发胃上皮化生,使Hp更易于定植,推测如不根除Hp感染,可成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等与产细胞毒相关蛋白A幽门螺旋杆菌(CagA+Hp)感染的关系.方法分为三组即无症状对照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溃疡组,Hp感染以快速尿素酶试验(RUT)、14C-呼气试验(14C-URT)和(或)病理特殊染色确定,CagA+Hp感染则进一步通过检测血清CagA IgG加以确定.分别计算各组Hp及CagA+Hp的感染率及Ca-gA+Hp占Hp感染的比例,并作组间比较.结果消化性溃疡时,Hp及CagA+Hp的感染率以及CagA+Hp与Hp感染者之比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结论Hp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溃疡的发生高度相关,其感染率达90%以上,其中产CagA型Hp又占九成以上,可见CagA+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这在消化溃疡的防治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的普遍易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H.pyloril)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从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慢性胃炎和6例胃癌虱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出的H.pylori菌株的cagA基因片段,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H.pylori抗体,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清抗cagA抗体。结果:用PCR方法测得的cagA基因阳性率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0%(21/30),慢性胃炎73%(22/30),胃癌83%(5/6)。66份血清标本抗H.phlori抗体均为阳性。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得的抗cagA抗体阳性率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3%(25/30),慢性胃炎77%(23/30),胃癌83%(5/6)。结论:在我国人群中,cagA基因不能作为消化性溃疡的标志物,cagA阳性H.pylori在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中存在普遍易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