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豫西黄河谷地古地理与古人类研究》专集,是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经历了较长时间。首先,1987年冬,冯兴祥和张震宇师生俩人在豫西黄河谷地进行地质地貌调查中,发现一具古人头骨化石,并进行了初步研究。而后,建立豫西黄河谷地古地理与古人类研究组(主持人冯兴祥,成员周华山、巴志刚、张光业、王磐基),并将  相似文献   

2.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了月球外,人类尚无法直接通过航天器获得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岩石样品,直到目前,采集降落到地表的陨石是获得地外岩石样品的唯一手段.陨石保存了太阳星云凝聚、行星堆积、地球等类地行星熔融分异等全部过程的信息.同地球上其他资源相比,陨石极为稀少而珍贵.自1969年日本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和山脉的蓝冰上发现9块陨石以来,人们认识到南极冰盖有利于陨石的长期保存,并存在陨石的独特富集机制,日本、美国、中国、欧盟等各国南极考察队共在南极大陆找到了约40000块陨石.南极大陆成为地球上迄今为止发现陨石最集中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前言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经济国际化、多极化、区域化、集团化及一体化趋势逐步加强,各种区域性政治经济集团内各国、各地区间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双边及多边的合作不断发展。为顺应历史潮流,加速发展进程,各国各地区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世界与区域范围的国际合作(协作)与交流势在必然,各方面人士都预言,随着太平洋时代的到来及有关各国和地区间政治、经济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东亚或东北亚地区将会成为足以与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抗衡的世界经济三大中心之一,在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东北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朝鲜、中国东北及沿海六省(区)二市(黑、吉、辽、内蒙、冀、鲁、京、津),原苏联远东及西伯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面积共2000多万平方公里,集中了全世界人口的1/4强及国民生产总值的1/5强。  相似文献   

4.
前言     
在以往有关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中,人们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地球的流体系统,即大气系统和海洋系统的变化。实际上,影响地球系统中尺度变化(几十至几百年)最重要的因素——人类活动——集中于陆地表面。人类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极其广泛,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干扰地球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碳循环和氮循环;一是通过土地利用活动改变地球陆地表面的覆盖性质,即所谓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如热带森林变成农田,牧场变成耕地,土壤铺上沥青成为道路,有着绿色植被的土地浇筑水泥发展为城市。土地覆  相似文献   

5.
前言     
正恩格斯有句名言:"在关注人所引起的世界变化中发展自己。"人类的发展,国际格局的调整,使"地缘环境"这样一个满载地理感、时代感、使命感的学术和实践研究领域,为地理学各个学科以及与之关联的各学科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术空间。中国崛起面临的地缘环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建立和完善地缘环境分析体系,特别是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预判预研地缘环境变化态势是学科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前言     
本期《新疆地理》是新疆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自然环境演变论文专辑。这个文集是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队1975—1983年历时八年的考察成果之一。考察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南部、伊犁和阿勒泰地区,总面积达65.4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总面积40%。先后编写了考察报告11份,160余万字,各类资源图件28套。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8.
前言     
<正>极区在空间环境和天文学观测研究中具有非常独特的科学价值。由于地磁场的保护作用,地球除极区外的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不会受太阳风暴的直接影响;而在极区受到汇聚和近乎垂直进出的地球磁力线位形,使其成为一扇地球开向太空的窗口。太阳风能量粒子进入地球磁层后沿着磁力线沉降到南北极区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地球物理现象,诸如极光、亚暴、电离层暴、极盖吸收及对中层大气加热和电离等。这些空间天气过程最先在极区发生,且最为强烈,然后逐步向中低纬地区传播,因此,在地球上也只能在极区开展空间天气探源式观测。在探测宇宙方面,中国南极昆仑站(以下简称昆仑站)的特殊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地球表面观察地外最清晰的视野,尤其在观测红外和太赫兹波段独具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古老极光记录的国家。但也由于远离南北极,我国的极区空间物理观测研究起步较晚,随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在南北极建立了自主的空间环境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9.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李天杰前言“南极现代自然环境背景和自然过程研究”是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南极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气候与环境演变及现代环境背景研究”(85-905-02-04)中的一个子课题。本课题依据攻关内容和南极与全球变化主题,共设置了5个专题:(1)南极中国站地...  相似文献   

10.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了月球外,人类尚无法直接通过航天器获得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岩石样品,直到目前,采集降落到地表的陨石是获得地外岩石样品的唯一手段。陨石保存了太阳星云凝聚、行星堆积、地球等类地行星熔融分异等全部过程的信息。同地球上其他资源相比,陨石极为稀少而珍贵。自1969年日本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和山脉的蓝冰上发现9块陨石以来,人们认识到南极冰盖有利于陨石的长期保存,并存在陨石的独特富集机制,日本、美国、中国、欧盟等各国南极考察队共在南极大陆找到了约40000块陨石。南极大陆成为地球上迄今为止发现陨石最集中的区域。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于1998年在距中山站400多公里的格罗夫山地区发现4块不同类型的陨石,并确认格罗夫山地区是一个新的陨石富集区。在随后的1999—2006年,共派遣了3支考察队,在格罗夫山地区找到9830块陨石,使我国的陨石拥有量跃居世界前列。经过4次格罗夫山综合考察,我国共收集到南极陨石样品9834块。为了汇集采自极地的珍贵样品和标本,由国家海洋局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持,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等下属的若干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建设了“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根据极地主要标本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平台由一网五库组成...  相似文献   

11.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占海 《极地研究》2004,16(3):F005
北极地区近 3 0年来发生的海洋、大气、陆地、生态系统的快速变化 ,使得北极成为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地处易受气候自然灾害影响的脆弱地区 ,北极变化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迫切需要增强北极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和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可预测性研究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探索和了解北极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作用的机理和后果 ,必须持续、稳定、系统地开展北极科学研究 ,增强对北极气候环境变化的认识 ,逐步形成我国的北极研究科学体系 ,满足社会…  相似文献   

12.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南北极是地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显著、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也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的关键区域,对过去全球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自从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以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并实施了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首次穿越北冰洋,到达北大西洋极区的格陵兰海和挪威海,并访问了冰岛。在中国首次至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分别在亚北极的白令海和鄂霍茨克海、北冰洋、格陵兰海、挪威海以及冰岛周边海域进行了海洋地质调查,共获得了199个站位的箱式样,61个站位的多管  相似文献   

13.
合理利用自然界,目前已经成为带有全球性的问题。社会生产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革命的加快,使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不断增大。因此,自然界的负担超过了正常容许的限度,从而不断地产生各种矛盾,往往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样便产生了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全球性问题,其中最使人担心的是粮食和工业原料的恐慌、水源和空气的污染,土地的贫脊。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 on ecological-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rid/semiarid environments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evolution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s,2) impacts of hu? 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and 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he last decades,with the support of China's top science and research agencies/institutes (e.g.,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ST;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hina,NSFC;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CAS),multiple integrated research projects that aim to address the above issues have been initiated from both engineering and scientific perspectives.For example,supported by the NSFC's "China's Western Region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in China's northwest arid region,Loess Plateau region and the southwest karst region,four key research themes have been proposed: 1)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western environment,2) water cycl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3)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and 4) the impact of major constructions/projects on the environment.In addition,“Heihe River Basin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Research Project" has been the key research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CAS,which aims to improve water use efficiency,sustain the oasis ecosystem,develop the integrated irrigation water technology,improv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protect wetland and help with the river basin water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15.
当前,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研学旅行活动正在全国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众多部门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公司都以研学旅行的名义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各地中小学也依托自身和社会力量组织各种研学旅行实践。语文、英语、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都开展了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尤其是地理学科,改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学旅行与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育相互交织形成合力,地理实践力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素养基础,而研学旅行为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有利的实施途径。基于各地、各学科、各种主体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的有益尝试,应当认识到,研学旅行不是随意的市场化游学,也不属于某一学科,而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衔接,属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各学科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必须综合用作研学旅行活动的基础,研学旅行活动又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成效的实践检验。当前,研学旅行的开展方兴未艾,难免出现一些目的不明、属性不清、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规范、有效、均衡地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促使研学旅行成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相关人员特拟定了本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以连载方式分四期刊登于《地理教学》杂志,作为研学旅行指导性规范,促进研学旅行规范化、课程化、优质化。本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九个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段玉山、郭锋涛、周维国,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袁书琪,福州市地理名师工作室李文等编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