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CAD)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及凝血功能影响及机制.方法:82名C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抗凝、祛聚、降血脂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再此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30ml/d,连续应用2周,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血小板第四因子(PF4),可溶性P选择素(CD62P)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同对照组相比,PT、APTT、TT延长(P<0.05),Fbg无显著差异(P>0.05),PF4、CD62P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改善CAD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其可能通过减少血小板的活化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川芎嗪注射液对TIA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62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扩血管、抗凝治疗,治疗组另给予川芎嗪干预治疗,共28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两组患者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VIT)、凝血酶原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血小板第四因子(PF4)、可溶性P选择素(CD62P)、纤维蛋白原受体(PAC—I)表达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同对照组相比,PT、APTT、TT延长,PF4及CD62P表达水平降低,FIB及PAC-1表达无差异,治疗组发作率及进展为脑梗死率少于对照组。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能够改善TIA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减少再发作,改善TIA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陈刚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54-1556,155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小板及血流变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在术后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血小板活化相关指标、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后第7、14天,观察组血小板活化相关指标血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2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明显长于对照组,血清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Fig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有效抑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有效抑制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小板活化(PF4、CD62P)、凝血功能(PT、APTT、TT、Fb)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的PF4、CD62P均有显著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组间治疗后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Fb均显著降低,组间治疗后的Fb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4%,观察组为7%,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134例正常妊娠妇女和6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的变化,并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正常早期妊娠组PT、APTT、TT、Fib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PT,APTT、TT、Fib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PT、APTT、TT明显低于正常妊娠期(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PT、TT下降尤为显著,Fib测定值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处于显著的高凝状态,产前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测妊婚切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瘟败毒饮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符合脓毒症新诊断标准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加清瘟败毒饮煎剂口服)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2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入组时)及治疗后(治疗第7天)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T、TT、APTT和PLT计数均在正常范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均显著延长,PLT计数显著下降,但治疗后治疗组PT、TT、APTT延长幅度和PLT计数下降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结核病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结核病不同分型之间凝血指标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A-50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结核病患者611例,其中继发性肺结核患者33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94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2例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15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凝血酶时间(TT)。用Ac.T diff2血球分析仪计数血小板(PLT)。结果结核病患者Fbg、PLT升高,TT延长(P〈0.01),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规化疗和对症治疗后,结核病患者好转组Fbg、PLT、TT明显降低(P〉0.05),结核病患者未好转组指标无变化,仍高于正常人(P〈0.01)。继发性肺结核患者330例PT延长(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15例PT缩短(P〈0.05),结核性胸膜炎94例患者和结核性腹膜炎72例患者的TT延长并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结核病患者凝血指标发生变化并与治疗效果相关,不同型结核病患者凝血指标也有显著差异,可作为结核病诊断、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伍德生  李强 《实用全科医学》2011,(9):1347-1347,149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给予注射用血塞通每日0.4g静脉滴注,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每日30mg静脉滴注,疗程14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分别测定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g),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第14天,治疗组血赡浓度及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血浆PT、APTT和TT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胛、APTT和TT值无明显影响,但能够降低患者血浆Fg的浓度,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CD62P的表达量、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血栓性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5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Ⅰ级组17例,Ⅱ级组16例,Ⅲ级组20例)及2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和CD61)的表达量,同时应用Class凝固法分别测定血浆Fib浓度及PT、APTT、TT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组CD62P的表达量、血浆Fib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PT、APTT、T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Ⅱ、Ⅲ级高血压病组CD62P的表达量高于Ⅰ级高血压病组(P<0.01);Ⅲ级高血压病组血浆Fib浓度高于Ⅰ、Ⅱ级组(P<0.01);Ⅱ、Ⅲ级高血压病组PT、APTT、TT水平低于Ⅰ级高血压病组(P<0.05);CD61的表达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和凝血活性明显增高,存在血栓前状态;对高血压病患者应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防治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肝病患者(急性肝炎、肝硬化)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sysmexca7000型血凝仪检测83例肝病患者(急性肝炎组44例,肝硬化组39例)PT、TT、APTT、FIB含量并与80例体检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肝炎组TT、PT、FIB及APTT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病中肝硬化组TT、APTT及FIB虽然较健康对照组明显改变(P〈0.05)。结论肝病患者(急性肝炎、肝硬化)进行血液的PT、TT、FIB和APTT凝血四项的检测,可早期发现急性肝炎、肝硬化形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急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了解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病患者凝血象和红细胞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肝病患者凝血象和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5例肝病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雏蛋白原(FIB)四项凝血指标测定,并同时进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结果 85例肝病患者测定结果表明,PT、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除肝癌外,FIB均较对照蛆明显减低(P〈0.05)。除急黄肝MCV与对照蛆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肝病患者血液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提示及时对肝病患者进行凝血因子的检测,有利于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凝四项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血凝四项指标变化。方法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组(48例)、正常妊娠组(30例)和正常未孕组(30例)患者的血凝四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与正常未孕组相比,PT、APTT、TT、FIB四项检测结果均显著增高(P〈0.01);正常妊娠组与正常未孕组相比APTT和FIB均显著增高(P〈0.01),PT和TT均明显增高(P〈0.05);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和正常妊娠组相比,APTT和FIB显著增高(P〈0.01),PT和TT明显增高(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均处于高凝状态,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呈重度高凝状态,检测妊娠妇女血凝四项指标,有利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对保护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对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重型肝炎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及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联合大黄液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血小板(PLT)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PT、APTT、TT、PTA及PLT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1.5%,对照组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聚集率(MA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S患者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血清中CD62p及PAC-1水平,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各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MAR)水平,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Fib、PT、APTT及TT水平。观察各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术后CD62p、PAC-1以及MAR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术后血浆Fib浓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PT、APTT及TT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凝血活性水平升高可能是PCI术后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检测ACS患者治疗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糖舒对糖尿病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的改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链脲霉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用不同剂量脂糖舒(0.5g/kg和1.0g/kg)灌胃,连续8周,并取健康大鼠作正常对照。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Glu和Fbg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TT、PT和APTT明显缩短,P〈0.01;而脂糖舒高剂量组(1.0g/kg)大鼠血清Glu和Fbg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TT、PT和APTT显著延长,P〈0.05或P〈0.01。结论高剂量脂糖舒对糖尿病大鼠凝血功能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大鸿  刘晓娟  曾鸿 《广东医学》2006,27(7):1088-1089
目的 评价灯盏细辛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血液流变学、血凝系统、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静滴。对照组只采用基础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82.5%(P〈0.01);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延长(P〈0.05),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PC)降低(P〈0.01)。但PC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灯盏细辛可能通过作用于红细胞、血小板,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延长PT、APTT等而改善微循环,增强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血小板活化状况、凝血参数、血小板相关参数,进一步明确直肠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方法选择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89例为观察组,同期来云南省肿瘤医院进行肿瘤普查的健康志愿者40名为对照组,测定外周静脉血活化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以及凝血四项(TT、PT、APTT、FIB)和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LC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CD63的表达量明显升高,FIB及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LCR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参数PT、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主要是以活化血小板、血小板参数、FIB的增加为特点;活化血小板CD62P、CD63是预测直肠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新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AECOPD患者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抑制剂(PAI-1)和凝血4项即Fbg含量及aPTT、PT、TT水平。结果AECOPD患者治疗组P-选择素的表达、血浆PAI-1、Fbg等3项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tPA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COPD患者治疗组aPTT和PT时间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与COPD治疗组,TT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AECOPD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等血栓前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凝血指标对急性颅脑外伤预后的判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系统测定119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入住ICU6h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FFr)、D-二聚体(D—Dimer)、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值)、FBG(纤维蛋白酶原)、TT(凝血酶时间)、PLT(血小板)。结果PT、APTT、INR、FBG及D—Dimer异常在各型急性颅脑损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重度损伤组INR、D—D明显高于其他组;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PT、AFFT、INR、DD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T、FBG、PLT则未显示出差异(P〉0.05);PT、APTT及D—Dimer异常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较为常见,其中PT、APTT、INR、D—Dimer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