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波  许文彦  徐近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3):1215-1219
  目的  总结胰头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的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160例胰头导管腺癌行淋巴结清扫标本中的淋巴结分站分组情况,探讨各种临床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统计16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病历资料,探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结果  160例胰头癌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导管腺癌,72.5%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116例共656枚淋巴结转移),其中26例患者伴有16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分化程度均无关,但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26例16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均为16b1亚组。淋巴结阴性的患者、淋巴结阳性但16组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以及16组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其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5.6、17.25和10.95个月(P < 0.001)。16b1组淋巴结转移同时CA19-9>370 U/mL患者生存期较短。  结论  胰头癌淋巴结清扫时需合理清扫16b1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病理学特点对胰头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3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和不同范围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头癌最常出现转移的淋巴结是13(58.5%)、12(49%)、8(32.1%)、14(18.9%)站淋巴结,低分化组的中位生存期和复发转移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2.6个月、10.3个月;中高分化组分别是18.3个月、14.7个月。结论:Whipple手术+第一站淋巴结清扫可能是治疗胰头癌较为合理的手术方式,单纯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赵东兵  单毅  王成峰  吴健雄  邵永孚  赵平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24):1390-1392,1404
目的:探讨胰头癌和壶腹癌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胰头癌和壶腹癌根治手术后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特点,χ2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1例胰头癌和壶腹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65%(16/49),30.92%(47/152),其转移淋巴结累及部位基本相同,其中88.89%(32/36)单个淋巴结转移位于胰十二指肠周围.x2检验显示壶腹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病理因素有:肿瘤直径(P=0.002),肿瘤分化程度(P=0.012),十二指肠壁浸润(P=0.008),T分期(P=0.000),胰腺受侵(P=0.005),胰头癌与上述病理因素无关,但神经浸润比例高.结论:胰头癌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特点与壶腹癌有所不同,手术方式的应有所区别,胰头癌应行扩大根治性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胰管栓塞术治疗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追踪随访27例胰管栓塞,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状况时发现;胰管栓塞术有效解决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问题,而且降低了患者晚期疼痛及黄疸的出现率,同时又发现肿瘤复发时间延后。三年内癌肿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对胰头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扩大组和常规组,每组各68例.常规组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常规淋巴结清扫,扩大组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扩大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扩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常规组(P﹤0.05).扩大组患者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高于常规组,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多于常规组,原位癌复发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吻合口瘘、腹腔出血及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33个月,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可提高阳性淋巴结检出率,降低原位癌复发率,但对患者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影响,同时加重了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出血量及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不建议常规对患者采用扩大淋巴结清扫术,尤其是年老及身体状况较差者.  相似文献   

6.
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头癌是最常见的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特殊的解剖关系,加之存在着广泛的淋巴结转移、“间隙浸润”和不同程度的血行转移与腹膜播散途径,导致预后差,生存时间短。因此包括广泛淋巴清扫的根治性切除成为治愈胰头癌的重要手段。但对胰头癌根治性切除的观念与范围,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共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扩大和标准淋巴结清扫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淋巴结阳性胰头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差异。方法 检索1990年1月-2015年10月间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查询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5项研究,6篇文章。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的淋巴结数明显高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淋巴结阳性患者行扩大清扫能提高5年生存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2.27, 95%CI:1.08~4.79, P=0.03);而1、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扩大淋巴结清扫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能提高淋巴结阳性患者远期生存率。如无明确淋巴结转移证据,不必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住院的134例接受根治性切除(RO)手术的胰头癌患者,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胰头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34例胰头癌患者中,47例(35.1%)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58例(43.3%)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9例(21.6%)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109例(81.3%)患者在观察期内出现复发,其中72例为腹膜后合并远处转移.134例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24.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1%、38.5%和17.6%.单因素分析显示,腰背部疼痛、CA19-9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和血管受侵状况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腰背部疼痛、肿瘤直径>2 cm、淋巴结受侵及血管受侵是患者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结论 胰头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与腰背部疼痛、肿瘤直径>2 cm、淋巴结受侵及血管受侵有关,这对胰腺癌手术预后判定和合理的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标准淋巴结清扫(SPD)与扩大淋巴结清扫(EPD)治疗胰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PD的79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PD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分为标准淋巴结清扫组(SPD组,40例)和扩大淋巴结清扫组(EPD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与SPD组比较,EPD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512±68)min vs. (398±52)min,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732±72)ml vs. (482±34)ml,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 vs. 325%,P>005),而EPD组术后腹泻、胃排空障碍发生率高于SPD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PD组住院费用高于SPD组(P<005)。EPD组淋巴结获得数多于SPD组(194±117 vs. 136±52,P<005),而阳性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23 vs. 43±21,P>005);SPD组与EPD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50% vs. 538%;225% vs. 154%;125% vs. 77%;165个月vs. 140个月,P>005)。结论PD中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治疗胰腺导管腺癌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但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甚至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住院的134例接受根治性切除(RO)手术的胰头癌患者,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胰头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34例胰头癌患者中,47例(35.1%)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58例(43.3%)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9例(21.6%)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109例(81.3%)患者在观察期内出现复发,其中72例为腹膜后合并远处转移.134例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24.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1%、38.5%和17.6%.单因素分析显示,腰背部疼痛、CA19-9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和血管受侵状况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腰背部疼痛、肿瘤直径>2 cm、淋巴结受侵及血管受侵是患者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结论 胰头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与腰背部疼痛、肿瘤直径>2 cm、淋巴结受侵及血管受侵有关,这对胰腺癌手术预后判定和合理的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探究影响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3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情况、肿瘤宫旁浸润情况及患者术前化疗情况等资料.采用Logistic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00例宫颈癌患者,3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占11.7%.临床分期为Ⅱ期的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Ⅰ期的3.283倍;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4 cm的2.332倍;浸润深度≥1/2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1/2的1.823倍;脉管癌栓阳性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1.739倍;宫旁浸润阳性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1.672倍.结论肿瘤直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和脉管癌栓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 对204例食管癌根治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各主要临床病理改变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 204例食管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89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3.6%。胸中段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8.0%,胸上段癌和胸下段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0%和26.9%。髓质型和溃疡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6%和56.0%,除缩窄型外其他类型转移率最高者为21.4%。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4.3%,女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8.4%。浸润至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者,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浸润至浅肌层、深肌层、纤维膜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6%、45.6%和48.8%。以上四种因素中前后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率与年龄无关,也不随肿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男性食管胸中段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尤其当肿物为髓质型和溃疡型时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具有恶性程度低、进展缓慢、病程长、预后好等生物学特点,但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被膜受累/腺外侵犯、多灶性、中央区转移淋巴结数量等因素相关.了解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及其适应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LNM)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35例行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TMC患者中有和无淋巴结转移、不同转移区域、不同肿瘤直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MC合并淋巴结转移组192例(35.89%),非淋巴结转移组343例(64.11%),两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组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双侧分布、直径>0.5 cm、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中/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比例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组147例(76.5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组45例(23.44%),与CLNM组比较:LLNM组癌灶多发、双侧分布、合并HT比例升高,BRAF基因突变率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直径≤0.5 cm组187例(34.95%),直径>0.5 cm组348例(65.05%),与直径≤0.5 cm组比较:直径>0.5 cm组癌灶多发、双侧分布、合并LNM、包膜外侵犯、中/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直径>0.5 cm、合并HT是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直径>0.5 cm、合并HT是PTM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加PTMC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SLNM)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乳腺中心收治的原发性乳腺癌且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264例女性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SLNM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64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SLNM 5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ER表达、HER-2表达均与SLNM有关(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HER 2表达是影响SLNM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肿瘤大小和HER-2表达是影响乳腺癌SLNM的独立因素,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SLNM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淋巴结状态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以手术治疗为主的Ⅰb、Ⅱ期宫颈癌228例中的42例淋巴结转移病例,淋巴结转移率18.42%。对淋巴结分布、状态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切除的淋巴结数目12~36个,平均23个。转移部位以闭孔最多,其余依次为髂内、髂外、髂总、股深淋巴结,左侧多于右侧, (P<0. 05)。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为1. 31 %, 3例髂总淋巴结阳性者皆为临床分期Ⅱ期、生长类型为内生型。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6.59%,内生型者、肿瘤直径≥4cm发生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 01)。25例发生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其中肿瘤直径≥4cm、内生型者易有多个淋巴结转移且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盆腔淋巴结切除对临床Ⅰb、Ⅱ期宫颈癌是必要的,但无常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盆腔淋巴结状态及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可作为预后指标,以便术后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根治术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298例宫颈癌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98例患者共清除淋巴结6 691枚,99例(326枚)有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6例,转移率为8.7%,髂总淋巴结转移33例,盆腔淋巴结转移97例。其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单一转移2例,合并髂总转移20例。单因素分析提示,脉管癌栓(χ2=4.198,P=0.040)、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χ2=4.452,P=0.035)、髂总淋巴结转移(χ2=92.942,P=0.000)和盆腔淋巴结阳性个数(χ2=51.230,P=0.000)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s回归多因素分析示,髂总淋巴结转移(P=0.000)和盆腔淋巴结阳性个数(P=0.001)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髂总淋巴结转移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相关,对于有上述2个危险因素的宫颈癌患者可能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需认真评估,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clinical lymph node negative, 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并不罕见,该研究旨在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大量淋巴结转移(>5个)、单侧单发癌灶对侧中央区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2014年由同一手术团队实施手术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350例(男性85例,女性265例;其中单侧单发癌灶21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寻找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350例患者中共出现淋巴结转移138例(39.4%),大量淋巴结转移20例(5.7%),在单侧单发癌灶且行双侧腺体切除联合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69例患者中,24例出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4.2%)。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肿物大小小于等于1 cm和大于1 cm(33.6%vs 58.5%,P<0.01)、超声肿物有钙化和无钙化者(31.7%vs 43.7%, P=0.03)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非微小癌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92, P<0.001)。出现大量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女性和男性(3.8%vs 11.8%,P=0.012)、年龄小于40岁和大于等于40岁(10.7%vs 3.4%,P=0.006)、肿物大小小于等于1 cm和大于1 cm(3.4%vs 13.4%,P=0.002)、超声肿物低回声和非低回声(13.9%vs 4.8%,P=0.026)者在有无大量淋巴结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男性(OR=5.152,P=0.002)、非微小癌(OR=5.712,P=0.001)、年龄小于40岁(OR=3.959,P=0.006)是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OR=3.105,P=0.022)、非微小癌(OR=3.863,P=0.008)是单侧单发癌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6.5%、26.1%。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比例较高;对于其中非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于男性、年龄小于40岁的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也应考虑采取积极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