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规范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3月笔者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45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单灶及多灶临床病理学的差别,并分析多灶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灶PTMC患者与单灶PTMC患者在性别、年龄、癌灶最大径及是否合并HT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灶PTMC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8)及包膜侵犯(P=0.015);多灶PTMC患者中,癌灶个数≥3个、具有包膜侵犯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癌灶个数为2个(P=0.002)、无包膜侵犯的患者(P=0.000);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癌灶个数增加(OR=4.869,95%CI:1.720~13.781,P=0.003)及包膜侵犯(OR=4.869,95%CI:2.596~20.952,P=0.000)为多灶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灶PTMC较单灶PTMC侵袭性更强,更易发生包膜侵犯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对多灶PTMC患者行甲状腺切除的同时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甲状腺肿瘤外科收治的285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析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 150,95%CI 1. 155~4. 002,P=0. 016)、年龄<45岁(OR=1. 899,95%CI 1. 088~3. 312,P=0. 024)、肿瘤直径> 5~10 mm(OR=3. 209,95%CI 1. 755~5. 865,P=0. 000)、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OR=2. 520,95%CI 1. 428~4. 447,P=0. 001)、癌灶累及甲状腺双叶(OR=2. 183,95%CI 1. 189~4. 008,P=0. 012)均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男性、年龄<45岁、肿瘤最大直径> 5 mm、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癌灶累及甲状腺双叶等临床病理特征的PTMC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中应积极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孙家和  刘元  李志祥  钱军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2):2006-2009
目的 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特点以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能否作为预测cN0期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之一。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120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预测术前NLR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并分析术前NLR与cN0期PTMC患者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以及术前NLR与PTMC患者肿瘤直径之间的关系。 结果 在所有120例cN0期PTMC患者中51例(42.5%)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伴有包膜侵犯、多灶性、术前NLR和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有关(均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多灶性和包膜侵犯以及NLR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LR与肿瘤直径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多灶性、包膜侵犯无关(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术前NLR与患者的肿瘤直径呈正相关(r=0.434,P<0.001)。 结论 cN0期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多种因素有关,对于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前NLR可以预测cN0期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且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临床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odenegative, cN0)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的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33例PTMC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是否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533例患者术后病理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患者为245例,占45.97%。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5 mm、肿瘤位置靠下、多灶、微小钙化、肿瘤侵犯被膜是cN0单侧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微小钙化和肿瘤侵犯被膜是cN0单侧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微小钙化和肿瘤侵犯被膜是cN0单侧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建议进行预防性加治疗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9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9.8%(99/249).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年龄<45岁、肿瘤多灶、肿瘤直径>5 mm、肿瘤穿透被膜是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对于年龄<45岁、肿瘤多灶、肿瘤直径>5 mm、肿瘤穿透被膜的患者更应警惕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例cN0 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促甲状腺激素、BRAF基因突变与否、肿瘤直径、多灶性、单/双侧、是否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否侵犯包膜,是否腺体外侵犯及术后病理。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将病人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分析cN0 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腺体外侵犯、BRAF基因突变与PTMC病人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针对PTMC病人,如有年龄较小、肿瘤直径较大、多病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的临床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即使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为阴性,手术范围也应包含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减少癌症残留及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13例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χ2 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413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7.9%(23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多灶性、包膜侵犯等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包膜侵犯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具备年龄<45岁、包膜侵犯等特征的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6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2.6%(24/10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与PTMC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 < 0.05)?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发现率显著相关(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mm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0.092; 95%CI=0.028~0.306)?结论: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PTMC患者,原发肿瘤直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者有必要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ultifoc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M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7例MPT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侵犯背膜、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癌灶总直径、癌灶数目等,探讨MPTC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规律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07例MPTC患者中,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56例(52.3 %)。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个数为1~22个,平均(5.61±3.83)个,其中转移个数为0~10个,平均(1.36±1.95)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背膜侵犯、性别、年龄(<45岁)、癌灶数、癌灶总直径>1 cm是M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灶数、癌灶总直径、背膜侵犯、年龄、男性均是MPT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多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MPTC患者,尤其是肿瘤总直径>1 cm、背膜侵犯、年龄<45岁的男性MPTC患者,建议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影响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结果: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37.8%(62/164);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肿瘤直径、原发灶数、侵犯包膜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显示,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原发灶数、侵犯包膜。结论:PTMC患者肿瘤直径大于5 mm、包膜被侵犯和原发灶数量较多均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实施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