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旱涝分级的表示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汛抗旱形势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结合图形的表达方式,将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可以帮助防汛抗旱指挥准确把握当前旱涝形势.  相似文献   

2.
旱涝急转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深入,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日渐增大,已经给许多流域及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梳理了目前已有的关于旱涝急转事件的研究成果,就旱涝急转事件的评价方法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1)前人对旱涝急转评价方法的研究多是基于降雨量构建评价指标,从土壤含水量等其他角度较少,目前,基于降雨量定义的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应用最为广泛;(2)旱涝急转对作物的影响是补偿作用还是叠加损伤效应存在一个阈值,该阈值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明确,但重旱急转重涝严重损伤作物生长及产量。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判断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范围、强度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嘉陵江流域1958~2017年实测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数据的基础上,引入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结合旱(涝)频率、旱(涝)站次比和旱(涝)强度评估指标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旱涝频率、范围、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近60 a来雨涝的频率...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旱涝急转交互作用的响应规律,开展了花荚期和鼓粒成熟期单涝(渍)、单旱和旱涝急转等不同水分处理的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下大豆叶片叶绿素、植株高度的变化响应规律及最终产量损失规律,分析了旱涝交互作用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效应,初步揭示了基于旱涝急转的大豆灾损规律.结果表明:花荚期和鼓粒期旱涝急转...  相似文献   

5.
分析研究了黑龙江省旱涝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了该省旱涝频繁、春旱秋涝、连旱连涝、西旱东涝、旱涝插花、旱涝并存、旱涝损失大、旱涝灾情有加重趋势和抗御旱涝灾情的能力低等特征,并提出了现有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治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根据桂北地区旱涝变化时间序列,采用小波分析、滑动t检验和分形方法分别分析了该地区旱涝变化的准周期、跃变现象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桂北地区旱涝变化存在5、11、31、60和180年左右的准周期变化;桂北地区旱涝变化的70年尺度跃变发生在1883年,30年尺度跃变发生在1524、1839、1867和1962年;桂北地区旱涝变化Hurst指数为0.508 6,长程记忆时间为29 a,该地区旱涝变化随机性较强,可持续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旱涝灾害是北江流域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之一,因其出现的次数多、持续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大,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还对环境方面有潜在影响.因此了解北江流域区域性旱涝的发生频率、时间分布特征和强度,对建立旱涝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Z指数旱涝指标,对北江流域近42年来汛期的旱涝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前期气候指数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根据史料及近年水文资料将旱涝等级划为5级,从而得到陕北、关中、陕南三区的520年历史旱涝等级连续序列,并研究其旱涝变化特征及连续性.着重分析旱涝转移概率,得出陕西水旱灾害具有强度大、频次高、特续长的结论。目前应着手制定连续2~3年灾害发生条件下的各项抗灾措施,以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9.
利用桐庐县近50a(1955~2004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以降水正态化Z指数确定旱涝指标,运用分类、累计值等方法进行旱涝统计.结果表明,桐庐县夏季旱涝灾害十分频繁,不同级别旱涝出现的几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旱涝异常还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变化及阶段性和群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水文循环要素、多年实测土壤含水量资料,对本地区的旱情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确定旱涝标准。并根据实时监测数据,结合各地的土壤质地、干土层厚度、农作物长势,对本地区旱涝状况进行实时评价,判别旱涝程度。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各县市区实时的土壤墒情信息,以水文科技服务支持本地农业生产建设。  相似文献   

11.
根据黄河流域10个监测点1951~2001年的月降水资料,依据两种不同划分标准利用Z指数进行了月尺度旱涝等级划分;即:通过事实比较,选择较合适的划分标准,并对Z指数趋势图、重大等级旱涝灾害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游程理论数字特征、游程数目及重现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监测点近51年均有增旱趋势,特别安阳、天水、榆林、西安、太原地区增旱趋势更明显;平凉以东,太原以南,郑州以西,西安以北这一区域发生重、大干旱等级次数比其他区域多,其次济南地区较其他监测点更易发生连续2个月的大旱和大涝。  相似文献   

12.
特大旱涝长期定量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太阳活动与地球表面旱涝灾旱之间的对应性关系,寻觅预测旱涝灾害的规律,从影响旱涝的物理机制入手,阐明太阳黑子是预测的理想指标,动作中选用3266个月黑子数和1800多站年的国内外特大干旱、暴雨及灾情发生时间,用多学科知识交叉分析设计流程框图,寻求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起各种预测模型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成果,成果表明:太阳黑子月年变化对我国江河最大洪水呈线性关系,验证我国1996、1998年大效果良好,此种方法有预见期长、精度高、能预报特大旱、涝、暴雨发生时间等四大优点。  相似文献   

13.
徐宗学  叶陈雷 《水利学报》2021,52(4):381-392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城市洪涝问题日趋严重。在对城市水循环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城市洪涝过程,是弄清城市洪涝致灾机理、减轻洪涝灾害和评估海绵城市减灾效果的重要工具。本文从我国城市洪涝现状和海绵城市建设出发,总结了城市洪涝模拟方法,对水文模型、水动力模型以及二者的耦合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城市洪涝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当前与城市洪涝模拟相关的热点研究领域,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旱情与旱灾等级标准划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旱情旱灾等级划分标准进行了定性和量化,提出了相应的运用条件,以适应旱情和旱情评定工作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抗旱减灾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十余年以来全球范围干旱及其灾害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抗旱减灾研究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干旱监测评估技术、干旱预报技术、旱灾风险评估技术以及旱灾管理战略等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抗旱减灾研究脉络及进展,进而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技术难点,指出干旱监测评估呈现由单指标向多指标综合发展、由单一站点强度分析向强度-时间-范围多个特征变量综合分析发展等趋势,干旱预报呈现由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干旱预报向基于气陆耦合的旱情预报技术发展的趋势,旱灾风险评估呈现由基于数学方法的评估模型向基于物理机制的评估模型发展、由静态风险评估向静态和动态风险评估相结合发展等趋势。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年来城市内涝灾害给居民、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影响,以低成本发现高风险事件和应急预案漏洞为目标,通过兵棋推演模拟城市内涝灾害应急救援过程。依据兵棋推演与灾害理论,结合GIS技术、决策树等方法,综合建立了动态兵棋棋子模型、暴雨规则、可视化地图及兵棋推演模型,实现了城市内涝灾害应急救援兵棋推演。结果表明:在设定的5年一遇暴雨情景及18个推演回合下,两个应急救援行动方案中,我方行动1虽能完成内涝灾害应急救援,但造成损失的概率非常高;我方行动2能够完成内涝灾害应急救援,且造成损失的概率较小。将兵棋推演方法引入到城市内涝灾害应急救援中,可准确的推演应急预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对提高有关应急部门灵活处理应急事件的指挥能力、管理能力与决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变化环境下我国干旱灾害的综合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旱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率大,影响范围广,其不仅具有普遍性、季节性、连续性和地域性等多样特征,同时还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水循环及其伴生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沙过程。因此,系统识别干旱成因,综合应对变化环境下的干旱,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干旱既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非理性水土资源开发活动影响;同时,强调自然成因和以"危机管理"为主要范式的干旱应对方略也未能有效减缓干旱危害。进一步提出我国干旱综合应对在从"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的同时,还应构建物理机制统一的水资源及伴生过程模拟平台和干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广西德保岩溶内涝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基于Arc 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的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广西德保县岩溶内涝灾害进行风险评价,以期为防治岩溶内涝灾害提供科学依据。综合比较德保县降雨条件、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然后利用Arc GIS技术得到德保县岩溶内涝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区划图。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德保县岩溶内涝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关镇,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耕地面积分布较广的北部地区,而东部及西部地区的内涝灾害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测筒试验研究了水稻拔节孕穗期旱涝急转前后的光合特性和生理活性。结果表明,旱涝急转后各淹涝处理叶片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Cs)均得以恢复;随淹涝历时的延长,轻度淹涝叶片的Pn、Tr和Cs呈上升趋势,逐渐高于对照;而重度淹涝在淹涝后期出现下降趋势,逐渐低于对照。旱后轻涝、旱后重涝处理的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出现降低趋势。旱涝急转后短期内(4d)轻涝处理、重涝处理的丙二醛(MDA)浓度相对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与淹水深度呈正相关;而长历时淹涝(7d)后重度淹涝的MDA浓度增加并高于对照。旱涝急转后轻涝处理有利于根系活力(TTC还原强度)的提高,表现出补偿和超补偿效应;重涝处理短期内(4d)也有利于根系活力的恢复,但淹涝后期(7d)根系活力低于对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初我国旱涝灾害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阳活动为中心,深入分析了松花江流域的旱涝规律,进而研究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预测21世纪初的20多年黑龙江省和我国都会出现枯水周期,这将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为此提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依靠科技进步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