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佟晗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169+172-169,172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肠病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治疗组)采用方丹参+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治疗。3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近期治愈28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92.0%(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22/30),P〈0.05。结论:缺血性肠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有较大帮助.采用复方丹参+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结肠镜、影像学、病理或手术证实的48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出现误诊,其中急性胰腺炎9例、急性胃肠炎6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例、药物相关性肠炎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总误诊率为43.75%,误诊时间1~4d不等;1例患者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治疗后痊愈出院,其余患者经静脉输液、针对性原发病治疗及抗凝、改善微循环等内科保守治疗后均有好转。结论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易误诊,因此早期诊断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后行抗凝、改善微循环等内科保守治疗可使多数病例好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肝、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技术对于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并分析药物保守治疗急性缺血性肠道病的效果。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46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实验组1)、手术未切除肠管组(实验组2)、保守治疗组(3组)、阑尾手术组(实验4组)以及对照组。检测分析各组的IFABP、LFABP、D-LA以及CK水平。结果 IFABP、LFABP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D-LA与CK对于急性缺血性肠病具有一定的诊断参考意义。药物保守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结论 IFABP、LFABP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缺血程度较轻者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缺血性肠病临床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的56例患者对其进行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转归情况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有26例出现误诊,其中包括11例急性胰腺炎、5例急性菌痢、4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例药物相关性肠炎、4例肠梗阻.总识诊率达46.42%,识诊时间为1~4 d 不等.结论 由于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中极易造成识诊.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临床准确判断是有效治疗该病的关键.治疗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后进行抗凝、改善微循环等内科保守治疗处理可起到良好的疗效,使多数病例好转.  相似文献   

5.
刘鑫炎 《北方药学》2015,(9):162-162
目的:探讨针对炎症性肠病,选择缓释颗粒剂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2月炎症性肠病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完成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随机分组。B1组(观察组40例):临床选择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培菲康胶囊进行治疗;B2组(对照组40例):临床选择培菲康胶囊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完成治疗后在临床症状表现、患者疾病活动指数变化以及结肠镜下分级积分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一定的缓解,在患者黏液脓血便症状改善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P<0.05);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以及内镜下评分两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P<0.05)。结论:针对炎症性肠病,临床选择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培菲康胶囊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整理55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中选择性动脉照影确诊16例,内镜检查确诊11例, MRI检查确诊1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10例, CT确诊8例。该病临床表现差异性很大,且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很难。结论缺血性肠病误诊率高,病死率高,对于具有易患因素的患者须提高警惕,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方法对永州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特征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结肠镜检显示,以左半结肠及直肠好发,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8例(其中6例合并房颤,8例合并眼动脉分支栓塞),脑梗死患者5例,糖尿病3例,无相关疾病4例。误诊率高,有7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2例误诊为痔疮出血病,1例误诊为肠道蛔虫症,2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总误诊率达24%。结论缺血性肠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确诊较困难,早期行结肠镜是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肠病的有效手段,并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可辅以腹部CT或MRI、彩超、DSA等明确诊断。内科保守治疗可好转,部分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应用丹参注射液对患有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患有缺血性肠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丹参注射液与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肠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肠道供血情况恢复正常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药物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丹参注射液对患有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和36例术后晚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均发生于术后11天内。保守治疗6例,梗阻缓解时间为7-24天。手术治疗3例,1例发生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后外院即行粘连肠段切除,术后梗阻未缓解并再次手术,梗阻亦无缓解;1例行1次肠切除术,梗阻无缓解,经保守治疗,分别于43天和28天梗阻缓解。1例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肠管呈冰冻样,重度水肿,充血,粘连,无闭袢及坏死形成,未做进一步处理,保守治疗30天缓解。36例术后晚期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于术后1月-10年不等,首先试行保守治疗,无缓解趋势,及时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肠管仅为单纯的粘连或粘连带压迫,无肠坏死及广泛的严重水肿,充血等症状,术后顺利恢复。结论: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上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时间1月左右,除非有明确的肠坏死,狡窄或嵌顿等症状时才考虑手术治疗。术后晚期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1-2天,症状无缓解趋势,应及时行手术治疗。预防因过度的保守治疗,使肠管发生坏死,重度的水肿,充血而发生不必要的肠切除、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蒙医辨证治疗及护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方法。方法:选取168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以蒙医辨证治疗及护理,对照组82例以匹维溴胺治疗及西医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积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蒙医辨证治疗及护理可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泻、腹痛、腹胀等主要症状,可缓解患者的黏液便、肠鸣及精神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症状性上尿路结石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症状性上尿路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妊娠并发症状性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结果:38例患者平均年龄25岁,31例(81.6%)为初产妇,经产妇7例,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86.8%),左侧16例,右侧19例,双侧3例。主要症状为胁腹痛和镜下血尿。超声检查发现结石23例(60.5%),11例行磁共振尿路水成像(MRU),发现结石10例(90.9%)。所有患者首先采取保守治疗,25例症状缓解,22例自行排出结石。结论:妊娠期尿石症的诊断首选超声检查,MRU是很好的补充。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外科治疗首选输尿管逆行置管或经皮肾穿刺造瘘。条件成熟时也可行输尿管镜治疗。  相似文献   

12.
田海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158-159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疗的46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用时4~20 d,平均12 d,除2例患者(1例阑尾切除术后及1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形成腹腔脓肿后中转手术)再手术治愈。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有效的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及抗生素的应用,手术应慎重,肠绞窄或有肠绞窄趋势者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3.
梁丰 《中国医药指南》2013,(30):454-455
目的研究分析手术与保守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治疗组2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排便恢复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手术治疗组痊愈17例,死亡3例,治愈率为85.0%,保守治疗后.j坠愈21例,死亡7例,治愈率为75.0%。两组患者出现的原因主要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两组对比无缉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患者的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以及排便恢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手术方法治疗重症胰腺炎,可大大缩短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临床资料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华法林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脑卒中高危患者的疗效。方法120例脑卒中高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均为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控制基础疾病治疗,如降血脂、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拮抗心律失常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治疗12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期内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0相比对照组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内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不典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分别为0和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和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相比对照组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脑卒中高危患者可以降低其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不典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汝奎 《现代医药卫生》2013,(22):3455-3456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合并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住院的68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合并缺血缺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戒烟、控制高血脂、运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改善血流动力学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32/34)优于对照组(67.6%.23/34);在下肢间歇性跛行,静息疼痛,腹胀、腹痛症状及踝/肱指数测定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2例患者用药2d后轻微面色潮红,停药后即消失,其他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合并缺血性肠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西沙必利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中的作用效果。方法:根据肠易激棕合征的诊断标准选出70例患者,给予西沙必利10mg/次,每日3次,1月为1疗程,每周随访1次。结果:37例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16例未缓解,有效率为77.16%。结论:西沙必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李东允  朴松鹤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137+139-137,139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d isease)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肠道血管疾病.该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相应肠道发生急性或慢性肠壁缺血性损害。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又称为缺血性结肠炎lll。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上升,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缺血性肠病作为急性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常被忽视或误诊。故本文对本院2010年10月收治的1例小脑梗死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引起神经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50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肠病50例临床资料在2010年1月~2011年9月回顾并分析。结果患者50例中,男21例,女29例,其中有糖尿病史13例,高血压史15例,脑梗塞史14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病史7例,外伤史1例。伴有程度不同的炎症反应,该病的病理改变以变性坏死、出血、肠壁充血及水肿为主。结论多见于下动脉狭窄、灌注不足及肠系膜上的是慢性缺血性肠病,疗效良好的是内科治疗。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缺血性肠病,较重要早诊断及早治疗,出现预后差肠坏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的手术时机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1例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手术治疗26例,死亡4例;非手术治疗5例,死亡4例。15例休克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13例(86.7%)休克纠正;6例休克患者未用地塞米松,3例(50%)缓解。结论: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首选手术治疗,对休克患者,应先给予适当保守治疗,休克好转后手术。早期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乳果糖对减少胆道结石患者胆道感染复发的疗效。方法:收治仅保守治疗的胆道结石并感染患者102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54例)。各组在达到缓解标准后,服用消炎利胆片(1.04g,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乳果糖(10ml,1~3次/d),门诊治疗随访观察1年,缓解期间不予使用抗生素,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复发次数及缓解时间。结果:治疗组的缓解天数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观察期间发作次数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乳果糖对减少胆道结石患者胆道感染的复发及延长缓解期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