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我们先观察下列两组例句:■上面两组例句的第1句是原句,第2句是改变后的句子,所表达的语义与原句相同,句子仍然成立。这说明“非……不可”与“不……不行”是同义结构。“非……不可”是人们公认的双重否定的固定格式;“不……不行”还很少有人把它列为双重否定的固定格式。我们把“非……不可”与“不……不行”看成是语义基本相同的双重否定的固定格式,但它们在语义、语法、语  相似文献   

2.
区分语里意义和语表形式两个层面,从探讨意义和形式的关系角度研究“除了……都”句式。首先考察句式的减除关系,建立句式的语义模式,然后考察语义模式与语表结构形式的转换关系,最后进一步探讨句式的语义关系及其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逻辑学认为“或者……或者”句式表达相容选言命题,“不是……就是”可视为相容的一种。其实在自然语言中,“或者……或者”也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可以从语义、标志等方面来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4.
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经常听到或见到“非……不可”与“如何不如何两可”的句式。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这样的句式,所以用起来也就容易出毛病。先说“非……不可”。“非……不可”是一个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句式。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思想,比用直接肯定的句式更加坚决有力。因此,恰当运用,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一文中,在谈到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时说:“要彻底地解决  相似文献   

5.
第13小题要求从句式的角度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加以判断。但是加点部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和两个“其都督”都不是句子。众所周知,句子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而这四处加点的部分都不能脱离原句表达完整明了的意思。既然加点部分都不是句子,又怎可判断它们是什么句式呢? 按照命题者的思路,我们姑且对加点部分进行句式的判断。2000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文言文句式的考查仅限于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和成分省略五种。那么,四处加点的部分各是以上五种中的哪一种句式呢?标准答案认…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一……就……"句式进行了句法和语义方面的分析,认为形式不同的"一……就……"句式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对"一……就……"句式中"一"、"就"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分别对紧接关系、对比关系和条件关系的"一……就……"句式内部的句法、语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对(于)……”和“对(于)……来说”,是表示两种语义的两种句式,使用的人很多,但弄错的人也不少。这是因为“对(于)……”和“对(于)……来说”,是不同的两种句式,又有共通之处,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自觉地用错、讲错了。本文拟就“对(于)……”和“对(于)……来说”两种句式的源流、外形、内因和特点。阐明其所以“同”,又何以“异”,以资鉴别。  相似文献   

8.
学生错误使用"只有……才……"句式主要是因为对该句式句法语义内涵了解不足。本文通过对大量"只有……才……"语句进行分析和归纳,描述了该句式的句法特点,分析了该句式的语义内涵。"只有……才……"句式是必要条件句的典型句式。在这一句式里,"只有"和"才"搭配使用。前一分句用了"只有"引出某个或多个条件,后一个分句通常会用"才"来表达满足条件之后的目的或结果。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汉语“把”字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结构,“我把你这个NP”句式只用于人物对话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人物对话中,句中不出现谓语动词,是一种口语化程度很高的句式。该句式用主语“我”来对受话人“你”进行责骂,詈词有名词性成分充当,而这种詈骂有时带有嘲讽、戏谑、亲昵的语气,成为一种特殊的称谓语。本文选取一些文学作品作为范例,从句子结构、语义和名词性词组的构成及特点三个方面加以阐释.笔者认为“我把你这个NP”句式是一个语义自足的“把”字句式,整个句子不强调动作的位置,以表达詈骂有力为目标,语气迫促,内涵深广。  相似文献   

10.
王泉 《考试周刊》2009,(23):211-212
“通过……使……”句式构成的句子是否是病句,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在确定“使”为介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致使范畴”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通过……使……”句是缺少主语的病句。  相似文献   

11.
罗敏 《文教资料》2010,(27):27-28
“谁1……谁2……”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前后照应的一种句式,其中,“谁”是非疑问用法,任指,有所指,在不知或不可明说的情况下,常使用这一句式,带有委婉的语用色彩,在逻辑一语法关系上表假设或条件。  相似文献   

12.
“何以……为”是古汉语中.袁示反问的固定结构,由“以……为何”句式发展而来,其中“何”是疑问代词(或称语气副词)作状语;“以”是动词或助动词,语义较复杂;“为”经常出现于句末,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的时间不可一刀切。  相似文献   

13.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电大教材《现代汉语》(中册)里指出:有两种形式的“是……的”格式。第一种是由“是”与语气助词“的”组成的,它们在句中主要起强调、肯定作用,去掉它们,不影响句子基本意思的表达;第二种是由“是”与结构助词“的”  相似文献   

14.
“是……的”包含两种不同类型的句式,前人已在某些方面对两类句式进行了比较。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两类句式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特别是从焦点、语气方面来分析两类句式的不同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5.
汉语“你想死我了”和“我想死你了”主宾位置相反却表达相同的意思,都是“我非常想你”之义.能进入“X+死+了”句式的词语还有不少,但只有“想类动词”有这种特殊现象.本文试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探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这与“会话礼貌原则”有关.  相似文献   

16.
“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的“动(形)+死+……”这一结构形式中,“死”可以表示三种意思:①表示死亡。②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③表示达到极点。这三种不同意义的“死”以同样的形式构成了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面对同样的结构形式如何判定“死”的意义及其充当的补语的类型,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语义、句式变化和时态变化三个方面做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死”的词性。  相似文献   

17.
一看我先让幼儿注意观察给气球打气以及放气的变化,看老师拍球时的变化,启发幼儿说出:“气球越来越大”、“球越拍越高,小朋友越拍越快”等语。这样,幼儿在具体形象的观察中伴随着快乐的感受,很快就理解了“越……越……”这种句式的意思。二说利用“越……越……”学习造句,让幼儿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和用法,以达到牢固记忆和恰当使用的目的。在教学时先让幼儿观察,再看图片,并根据图片内容学习说一些短句。如从一朵花说起:“美丽  相似文献   

18.
文言中有两种外形相似而其实很不相同的常用反问句式,就是“何以……为”与“何……之为”。“何以……为”的句式有时可以略有变化,成为“何……为”、“何故……为”、“何以为”、“奚以……为”、“曷……为”等。  相似文献   

19.
“我喜欢他老实” 这类句子,目前在现代汉语里的句式归类仍然存在种种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一般认为是兼语式,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有的认为是双宾句,如宋玉柱著《现代汉语语法十讲》(一九八六年版)“准双宾语句的类型”一文所谈,史有为先生《现代汉语语法教程》(一九七九年版)也有此说,  相似文献   

20.
一、掌握句式,学会变换复习句子要让学生理解:①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通常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表示“谁”或“什么”,另一部分表示“做什么”或“怎么样”。②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叫做陈述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叫做疑问句;对别人提出要求的,叫做祈使句;表达自己情感的,叫做感叹句。复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