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响深度脱硫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荣静  何芳云等 《河南石油》2001,15(1):45-46,52
汽油脱硫工艺参数的优化选择,不仅依赖于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加氢脱硫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和催化剂,还与脱硫工艺的选择有关,另外,整个炼油的工艺流程和市场要求,也对脱硫技术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3.
加压下噻吩催化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几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150Kg/cm2氢压下用管弹式谐振式反应器研究了氢-噻吩十二烷-催化剂体系三相床中催化加氢脱硫反应的形式动力学.在245~300℃范围内用小于0.5mm粒径的催化剂得到了消除外扩散及内扩散影响的动力学关系为:反应速率r=k'PHCTP,k'=1.12×10-4(分-1,大气压-1)(267℃,NiMo/Al2O3);上述条件下活化能为24700卡/克分子;当催化剂粒度大于0.5mm时内扩散影响加大使颗粒有效系数η下降.用四氢萘部分代替十二烷的作用,发现无论是在NiMo/Al2O3还是在铁系催化剂上都使噻吩的加氢脱硫转化率下降,即在此条件下四氢萘没有供氢作用.  相似文献   

4.
察了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HDS)反应的影响。通过在实际油品中添加甲苯和萘,得到硫含量、氮含量和芳烃含量相同,而芳烃类型不同的2种加氢原料,采用NiW/Al2O3和CoMo/Al2O3催化剂分别进行超深度加氢脱硫实验。利用分子模拟技术计算了真实油品中典型的硫化物(DBT和4〖DK〗,6 DMDBT)以及甲苯和萘在NiW/Al2O3和CoMo/Al2O3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热(Ea)。结果表明,由于芳烃与4 MDBT、 4〖DK〗,6 DMDBT类化合物在催化剂上的竞争吸附和吸附能的差异,在NiW/Al2O3和CoMo/Al2O3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双环芳烃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的抑制作用均强于单环芳烃;芳烃对以NiW/Al2O3为催化剂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速率的影响强于其对以CoMo/Al2O3为催化剂的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石化齐鲁公司胜利炼油厂常三线油为Z原料,昌邑石化混合柴油为C原料,以工业精制剂QLH-03 B为催化剂,在20 m L固定床加氢试验装置上进行柴油加氢脱硫(HDS)动力学研究。通过考察反应温度对HDS的影响,建立了柴油HDS动力学模型;通过阿仑尼乌斯(Arrhenius)方程拟合,求出反应表观活化能。以260万t/a伊朗德黑兰炼油厂的实际运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根据原料性质和反应条件预测产品硫含量或各段反应器进出口温度,可用于预测和指导工业生产操作。  相似文献   

6.
 采用硅胶脱除原料中氮化物,得到硫含量相同而氮含量不同的4种柴油原料。为了考察不同的催化剂、反应温度和氢分压条件下,氮化物对加氢脱硫(HDS)反应的影响,在330~370℃、2.0~6.4MPa、液时空速2.0h-1、氢/油体积比300的条件下,分别采用NiW/Al2O3和CoMo/Al2O3催化剂在小型固定床实验装置上,对4种柴油原料进行HDS反应。结果表明,氮化物对HDS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两种催化剂上氮化物对HDS反应的抑制作用大小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的变化是不同的。当反应温度高于340℃或氢分压高于4.8MPa时,氮化物对CoMo/Al2O3 HDS活性的抑制作用大于对NiW/Al2O3上HDS活性的抑制作用;当氢分压低于3.2MPa时,氮化物对NiW/Al2O3 HDS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7.
石油馏分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石油馏分加氢脱硫按一级反应动力处理时反应速率不断减慢和存在极限脱硫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快慢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将石油馏分中的硫化物分成快反应部分、慢反应部分和不反应部分。用轻重不同的四种原料的加氢脱硫动力学数据骓了模型的适用性。本模型在预测脱硫率时明显地优于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9.
详细介绍了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的载体技术的开发工作,以满足工业上对于超低硫柴油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NiMo型催化剂在柴油加氢反应过程中的动力学规律,综合考虑硫化氢、氮化物和芳烃的抑制作用,建立了三集总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反应过程中放热和温升的估算,建立了柴油绝热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模型。根据模型计算了等温和绝热环境中物流性质沿反应器轴向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二者的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达到相同脱硫深度时,绝热条件中硫化物和氮化物前期脱除速率慢于等温条件。另外,通过模型详细描述了绝热条件各集总硫化物、氮化物和芳烃含量沿反应器轴向的变化规律,获得了各集总在反应器不同位置硫化物、氮化物和芳烃含量的定量数据,结果显示,硫化物、氮化物和芳烃含量各集总的变化趋势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钻井液除硫剂吸收硫化氢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现有钻井液中硫化氢吸收剂的室内评价效果与现场使用效果差异较大的问题,设计制作了钻井液吸收硫化氢动态模拟实验装置。实验确定了装置的工艺参数:钻井液配备量为80L,气体进口压力范围0.05MPa~0.5MPa,气液分离器操作液位为分离器锥体上部79cm~93cm、分离器锥体下部26cm~31cm,串联式尾气吸收装置吸收级数为5级,泵的出口排量为0m3/h~1.0m3/h,在此基础上动态评价了硫化氢吸收剂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当硫化氢气侵钻井液速度为8g/min,钻井液循环时间为35min,硫化氢通入量在40g~280g时,含不同硫吸收剂的钻井液对硫化氢的平均吸收率为:1#为26%,2#为66%,3#为79%,4#为90%。  相似文献   

12.
生产丙烯的催化裂解技术已在工业装置上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的干气产率随着丙烯产率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如何在增产丙烯的同时降低干气产率、提高过程的丙烯选择性,成为催化裂解技术亟需破解的难题。通过研究催化裂解过程丙烯生成的反应化学以及影响丙烯选择性的反应参数,对DCC技术进行了改进,开发出低干气产率、高丙烯选择性的增强型催化裂解(DCC plus)技术。结果表明,与DCC技术相比,DCC plus技术的干气和焦炭产率可以分别降低159百分点和249百分点,丙烯产率增加167百分点,丙烯/干气产率比增加了058百分点。DCC plus 技术的丙烯选择性明显提高,并已在国内外工业装置上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Chemical desulphurization and microwave-chemical desulphurization was employed to remove sulfur in crude oil. Several desulfurizing agents have been selected and investigated. Among these desulfurizing agents, DCP, BPO, BBPV, and BPMC are organic peroxides, while the active oxygen content of organic peroxides is increasing, the oxidation effects become better and the desulfurizing efficiency of crude oil is increasing. BBPV and BPMC are compared with other organic desulfurizing agents, which perform better.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dosage of desulfurizer, investigated temperature, and optimum reacting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The optimized dosage of BBPV, BPMC, and formylhydroperoxide is 1%, 2%, and 15%, respectively. The optimized temperature should be 80–90°C. Microwave inducement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chemical desulphurization and better desulfurizing results were gained. The desulfurizing efficiencies of peroxy acetic acid, BBPV, and BPMC increased from 18.6%, 21.8%, 28.5%, and 24.3% to 34.7%, 33.3%, 34.5%, and 43.3%, respectively. The microwave inducement can decompose sulfone to water-soluble sulfate and sulfite. Thus, organic sulfur was transformed into inorganic sulfur and then removed.  相似文献   

14.
详细阐述了天然气脱硫的工艺方法,存在的腐蚀问题和相应的检测技术,为天然气脱硫工业和政党生产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烟气脱硫技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烟气脱硫技术的主要方法,重点介绍了XP型亚硫酸钙烟气脱.硫技术的主要机理、特点、工艺流程和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质量分数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为氧化剂、甲酸为催化剂,结合蒸馏工艺脱除α-甲基萘中的甲基苯并噻吩,考察了甲酸和过氧化氢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中氮化物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40~80℃时,升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脱硫率;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70℃、n(HCOOH)∶n(S)=5.8、n(H2O2)∶n(S)=8.6、反应时间60min,此时脱硫率可达100.00%;原料中的氮化物会与甲酸形成络合物,降低脱硫率;利用α-甲基萘与反应产物之间较大的沸点差异,经过简单蒸馏,即可彻底去除反应中生成的噻吩砜或亚砜,精制后的α-甲基萘纯度提高了2%~3%,总收率大于95%,并由原来的淡黄色变为无色透明。  相似文献   

17.
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技术分析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工艺应用的最新进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的原理、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和工艺设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展望了生物脱硫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可能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料生物脱硫机理的不同和联系,以及各种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边远地区、低含硫油气藏的开采和微生物脱硫能力的提高及其工艺的改善,将促使生物除硫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歧北地区沙一下亚段发育了一套深水重力流水道沉积。为了预测其有利储层,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石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镜质体反射率等手段,研究储层的岩石特征、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阶段,分析储层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储层的沉积相、成岩作用和异常压力直接影响了深层储层的储集物性,它们是预测有利储层的主要依据,其中该区最有利沉积相带是重力流主水道;有利的压力系数在1.2~1.6之间;次生孔隙最发育的埋深为3400~3600m和3700~4000m。  相似文献   

19.
桑木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桑木枝为原料,二氧化碳为为活化剂,通过物理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察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季节推移对活性炭结构和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化温度越高,活化时间越长,样品的得率越高,碘吸附值越大;且四季所得活性炭样品性能不同,春天样品的性能最好,得率、碘吸附值和比表面积最高分别为21.72%、878.56mg/g和712.10 m2/g。对于春天样品,经过200min,脱硫效率仍可达到100%,400min以后脱硫效率降到8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