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慧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631-632
目的探讨检验科临床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控制措施,加强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临床免疫实验室检测的甲型肝炎病毒(H AV)、乙型肝炎病毒(H BV)、丙型肝炎病毒(H C V)、戊型肝炎病毒(H E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梅毒确诊试剂(TPPA)、结核抗体(TB)共32 870例标本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3 526例,甲型肝炎14例,丙型肝炎370例,戊型肝炎4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携带者20例,梅毒248例,结核30例,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1.05%,3.21%,1.53%,1.53%,0.08%,1.03%,11.81%.结论了解检验科临床免疫实验室存在的传染原和危险因素,对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蕾  程江 《农垦医学》2014,(2):129-131
检验科是医院各种标本集中检验的主要科室,是样本污染的集中场所。检验科工作人员长期接触肝炎、艾滋病、梅毒、结核等各种病人样本,存在标本离心时产生气溶胶、试管破裂及标本溢出造成手部及工作台污染等、穿刺伤等多种职业性危害,为降低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必须加强实验室职业暴露培训,认真高效地进行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3.
杨青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6):162-163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实验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 通过调查医院实验室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加强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结果 实验室环境危险因素高,对工作人员危害大,应做好自身防护。结论 了解实验室的危险因素,对加强医院实验室医院感染控制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海明  柯培锋  周华友 《广东医学》2012,33(12):1772-1774
目的 通过对患者输血前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 IgG)、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 Ab)、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RUST)的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情况,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判断医院内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对 4 823例患者输血前检测,HBsAg、抗-HCV IgG、抗-HIV Ab应用ROCHE e60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TRUST应用凝集法检测.结果 HBsAg、抗-HCV IgG、抗-HIV Ab和TRUST阳性率依次为 11.45%、0.68%、0.07%和1.06%;梅毒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按入住科室分类,消化科的HBsAg、HCV阳性率最高;40~60岁组HBsAg、HCV阳性率最高,小于40岁和大于60岁组TRUST阳性率高.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感染性疾病病的早期诊治、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减少医院内感染,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旭  唐丽娜 《吉林医学》2011,(20):4215-4216
目的: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方法:对9例接触艾滋病患者出现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的感染途径、暴露后的处理方式及工作人员身体状况、后期追踪随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是经皮肤损伤暴露,暴露后及时处理且追踪随访1~2年,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性认知不够,职业防护能力较低,工作中应严格执行艾滋病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防范和处理措施,就可以大大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控干预.方法 选取2010~2015年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医务工作人员,对其科室分布、暴露方式、暴露途径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 采取防控干预对策.结果2010~2015年共暴露21例医务工作人员,其中艾滋病科13例,手术室3例,妇产科2例,检验科2例,门诊1例.暴露人员中护士有12例,占比57.1%,医生6例,占比28.6%,检验员2例,占比9.5%,门诊1例,占比4.8%.暴露方式:意外损伤16例,占比76.2%,防护不当5例,占比23.8%.21例HIV职业暴露医务工作人员暴露后均进行紧急处理,并进行医学监测1年,21例职业暴露医务工作人员的HIV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加强对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提高其防护意识,发生暴露后即刻进行规范处理,以预防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  相似文献   

7.
监管场所内被监管人员的艾滋病感染率高,工作人员接触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机会增多,发生职业暴露风险会越来越大。本文通过介绍监管场所中职业暴露的常见情形、危险因素和预防处理措施,探讨有效的防护对策,建议对感染了HIV的被监管人员加强管理,增加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设施建设,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发生暴露后采取适当处理措施,降低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8.
<正>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作为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是职业暴露较为频发的实验室,因此对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有着严格的要求。临床微生物室承担着细菌培养检测以及医院环境检测的任务,由于长期接触大量的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存在于血液、体液、痰液及各种分泌物标本中,而这些标本是重要的潜在传染源,尤其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多重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等是实验室职业暴露最危险的因素,检验人员在标  相似文献   

9.
检验人员由于大量接触可能携带艾滋病毒的样本,而在检验过程中操作失误等原因极有可能让检验人员感染上艾滋病毒,为检验工作和个人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研究检验人员对于艾滋病的暴露防护,增强检验人员的防护意识,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系数是艾滋病检测非常重要的一环。当前艾滋病防护意识较为淡薄,在一些医院中对于发生的职业暴露不予以上报,有些检验人员存在着不良的操作习惯,这些都极有可能引起艾滋病感染。本文通过分析艾滋病检测阶段产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进行各项原因的分析,进而加快职业暴露后采取措施的速度,为职业防护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10.
输血前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该院住院和门诊需要输血的患者静脉血标本369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测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4项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其中,抗HIV初筛阳性按《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送确认实验室用免疫印迹法确认。结果:3693例中4项标志物总阳性576例,总阳性率15.6%,HBsAg阳性率12.8%、抗HCV阳性率为1.6%、抗HIV阳性率0.05%、TP阳性率1.1%。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对于传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区分责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或减少职业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各医院都应该对受血者常规进行输血前4项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目前对职业暴露说得最多的是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临床实验室是一个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工作场所,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保护实验室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污染向实验室外扩散,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HIV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笔者所在医院近1年发生数十起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事件,本文从临床工作的角度出发,探讨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这对于杜绝医护人员医源性HIV感染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坤学 《吉林医学》2011,(36):7762-7763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拟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与输血相关的血源性传染病病毒标记物检测。结果:19 587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l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1.52%、0.68%、0.24%、2.26%,总阳性率为14.7%。结论:患者输血前检测输血免疫全套可以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4.
生物安全防护是保护检验人员及患者健康、降低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日常工作中,医院检验人员经常会与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进行接触而暴露于多种危险之中。因此,需要加大对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视力度,降低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本文从艾滋病检验中存在的危险性出发,就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包韧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5):3374-3375
检验科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含有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等生物危险物质,极易造成感染。本文分析了目前临床检验科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现象、工作中个人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及发生职业暴露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提高医务人员的生物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在输血前对3 536例受血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抗体(抗-HIV)、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标志物检测。结果:3 536例患者HBsAg阳性率为9.27%;抗-HIV阳性率为0.056%;抗-HCV阳性率为0.93%;抗-TP阳性率为1.07%。结论: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使无症状的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保护,是预防控制职业感染和避免医患矛盾的必要措施,还为地区性传染病调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检验科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含有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等生物危险物质,极易造成感染。本文分析了目前临床检验科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现象、工作中个人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及发生职业暴露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检验科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含有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等病原生物危险物质,极易造成感染。本文分析了目前临床检验科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现象、工作中个人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及发生职业暴露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和输血感染。医院每天都在进行手术、分娩、输血、注射等操作,加强4项检测,可减少医院内感染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等疾病,降低婴儿此类疾病的发病率,避免医患纠纷,同时还可提示医务人员对职业防护及对职业暴露的监测。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6年7月的住院患者手术前、分娩前、输血前4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59例艾滋病职业暴露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艾滋病职业暴露现状,探讨职业暴露后实施预防措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1-2008年发生的59例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进行分析。结果59例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中,暴露方式以针刺伤为主,有41例,占69.5%;其次是经皮肤或粘膜接触,有17例,占28.8%;仅有1例为抓伤,占1.7%。暴露级别一级23例,占39.0%;二级35例,占59.3%;三级1例,占1.7%。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轻度2例,占3.4%;重度41例,占69.5%;暴露源不明16例,占27.1%。59例中26例(44.1%)采用药物进行预防用药,其中23例(39.0%)采用基本用药程序,3例(5.1%)采用强化用药程序。所有暴露者经6个月观察,随访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医务人员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防护措施,暴露后及时使用预防用药,可有效阻断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