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笔者运用加味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56例均为我院针灸科患者,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  相似文献   

2.
赵会山 《山西中医》2012,28(9):46-46
自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笔者运用加味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56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科病例,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79岁;病程2天~6个月。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1]及文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随机非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牵正散加味煎服治疗风寒阻络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牵正散加味煎服中药,分别在治疗10d、20d、30d时对眼裂闭合不全、额纹变浅、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乳突后压痛等症状进行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两组不同症状恢复情况,治疗组疗程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面神经麻痹患者服用牵正散加味煎服治疗,临床疗效更好,且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味牵正散合vitalstim治疗仪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西药及针灸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合vitalstim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28d。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及临床疗效指标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0%,对照组总有效率81.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牵正散合vitalstim治疗仪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徐国栋 《光明中医》2016,(16):2361-2363
目的观察加味牵正散配合巨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合巨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P0.05)。结论加味牵正散配合巨刺法可提高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口僻,属外风、口眼歪邪,现代医学认为是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运用加味牵正散合针刺治疗本病37例,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四物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风寒袭络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风寒袭络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四物牵正散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FaCE量表评分、免疫功能水平(CD3+、CD4+、CD8+、CD4+/CD8+)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1.39%,试验组有效率为93.02%,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较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采用加味牵正散散剂吞服治疗面神经麻痹68例,治愈37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4.12%。治疗简便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自2001年3月以来,笔者运用加味牵正散为主治疗面神经麻痹53例,取得较好疗效,兹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参照王玉来《中西医临床神经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有关标准,排除中枢性面瘫,颅后窝病变,大脑半球病变,腮腺肿瘤,颌后的化脓性淋巴结炎。所有病例均选自本院住院或门诊的患者,凡不符合标准,不按要求治疗或统计资料不全者均予以排除。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10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24~65岁,病程1天到1年,中医辨证风痰阻络证13例,风寒袭络证18例,风热中络证12例,气虚血瘀证10…  相似文献   

12.
13.
李种泰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285-1286
目的:观察中药牵正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2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12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牵正散加减口服,结合针刺透穴治疗,对照组单纯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牵正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6,(3):274-276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治疗外感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辨证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针灸,辨证治疗组分风寒外袭、风热侵袭,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牵正散加味煎服。两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1周后、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辨证治疗组在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评分及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牵正散加味治疗外感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笔者自 1 998年 8月~ 2 0 0 2年 1 0月采用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 2 2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 2例中男性 1 7例 ,女性 5例 ;年龄 2 0~ 49岁 ,平均 34.5岁 ;病程 2天~ 1 0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面瘫。治疗方法牵正散加味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白附子各 9g,黄芪 30 g,菊花 2 5 g,桑寄生 1 2 g,僵蚕 6g,细辛、全蝎、甘草各 3g,每日 1剂水煎服。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口眼歪斜消失 ,颜面知觉恢复 ,皱眉、鼓颊、噘嘴动作正常 ;好转 :口眼歪斜明显好转 ,颜面知觉仍有麻木 ,可…  相似文献   

16.
朱慧敏 《河南中医》2019,39(6):886-889
目的:观察加味牵正散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肌电图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和神经功能指数(neurological function index,FNFI)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 92%,肌电图恢复正常率为40. 43%,观察组有效率为95. 74%,肌电图恢复正常率为61. 7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肌电图恢复正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FNFI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GDNF、NGF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加味牵正散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自1995年以来,采用牵正散内服,配合蓖麻仁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6例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l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0例,女16例;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31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最长10天,最短1天,平均5.5天。2 治疗方法2.1 内服牵正散:全蝎5g、白附子5g、僵蚕5g。每日1剂研末,每次5g温开水送服,日3次,7天为1疗程。加减:兼气虚者加西洋参3g;肝阳上亢者加牛膝6g,决明子6g;内有热者加川连10g。2.2 外敷蓖麻仁:蓖麻仁60g捣烂成泥…  相似文献   

18.
自1997年10月以来,笔者运用加味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5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笔者自拟加味牵正饮治疗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28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6个月。  相似文献   

20.
门会萍 《河北中医》2002,24(7):532-532
1997~2000年,笔者运用针刺配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