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为高速发展的云计算提供了网络解决方案,而数据中心SDN的规模化部署必然带来SDN异构互通、统一管理和协同编排需求。在研究SDN异构互通、北向接口标准化和协同编排等关键技术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网络协同编排平台SDN Hub实现跨域、跨厂商、跨SDN控制器互通和互操作的方法,并给出了平台的方案设计和系统实现,最终实验结果证明,平台具备多控制器接入和异构资源池调度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开源SDN控制器项目OpenDaylight,介绍新IP云数据中心虚拟化网络与交换设备管理原型系统的设计方法.系统通过OpenDaylight控制器核心组件及云管理平台、协同器的开发实现客户网络自定义、网络自动配置、主机合法性验证、主机访问控制、DC间流量调度、虚机迁移等业务功能,通过实际系统的开发和业务加载实验证明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张园 《电信科学》2018,34(7):7-14
随选网络主要基于SDN、NFV和云技术,实现网络的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为用户提供按需配置网络的能力,重点论述了随选网络的架构和关键技术,通过引入协同编排器来编排SDN、NFV网络和云资源,通过引入 SD-WAN 的 overlay 技术快速建立网络通路,并提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随选网络的四大应用场景。随选网络可以为客户提供“可视”“随选”“自服务”的全新网络体验。  相似文献   

4.
鉴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中带外控制方式的代价及成本较高,基于带内连接网络拓扑,提出了一种SDN带内控制连接建立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链路层发现协议(Link Layer Discovery Protocol,LLDP)完成SDN控制器IP分发和SDN交换机IP分配,其中SDN交换机IP分配采用基于可变长子网掩码(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VLSM)的全自动IP分配技术来实现;之后,基于无类别域间路由(Classless Inter domain Routing,CIDR)的路由聚合技术实现带内路由自动构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SDN交换机与SDN控制器带内控制连接的自动建立,减小了SDN网络的配置复杂度和部署难度,同时使SDN交换机路由表条目数量得到控制,降低了带内路由构建的复杂性,为SDN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控制信道的建立提供了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史衍伟  曹争 《通信学报》2014,35(Z1):15-81
SDN网络与传统IP网络的互联机制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现有解决方案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应用场景。为此提出了一个基于OSPF协议的IMISA架构,在一个包含 SDN 子网(基于OpenFlow)和IP子网的自治系统范围内,通过给SDN控制器添加一个OSPF路由模块,利用OSPF协议交换各自的网络信息,最终实现了2种网络的互联。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SDN在IP层与光层的协同应用,论述了基于SDN的IP与光融合架构,阐述了智能控制在IP与光协同中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以网络虚拟化为手段解决TCP/IP网络体系结构僵化问题已成为未来网络领域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体系结构,为网络虚拟化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总结了当前具有代表性的SDN网络虚拟化平台,并对比了SDN与传统网络环境中部署虚拟网的区别,然后针对SDN网络虚拟化平台中的虚拟网络映射问题,提出一种时延敏感的虚拟化控制器放置算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算法在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控制器与底层交换机的通信时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重点研究开源SDN控制器,并对其进行综合性对比分析,最终选择以ODL为底层平台.根据现网IP RAN网络发展,业务随选能力的开放,形成网络即服务NaaS目标,采用开源架构技术,设计一种可持续演进,基于互联网研发模式系统架构和ODL开源平台的IP RAN资源编排系统,进一步提高网络业务开放能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重构已经成为各大运营商战略转型的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重构的价值,对网络重构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提出面向网络重构的云化架构体系,对云化体系架构下智能模块SDN编排器和SDN控制器实现功能进行说明,进而提出网络重构环境下智能控制的应用实现场景。  相似文献   

10.
软件定义网络(SDN)为未来网络业务的管理要求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以动态服务功能链作为服务功能编排模式、以高级网络编程语言作为服务功能部署工具,并结合虚拟网络映射设计了业务到策略、从控制器到网络节点的部署方案。基于SDN三层结构,提出动态策略管理系统。动态策略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反馈的网络状态信息调整网络策略,并对同一节点上的网络策略进行冲突检测,根据不同的冲突类型选择组合方式,有效避免了网络策略冲突,实现网络服务的自适应部署。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动态策略管理系统从业务到策略的完整部署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兴通讯技术》2015,(4):41-44
提出一种轻量级的诊断平面,它利用Open Flow协议中多流表的功能,将探针包注入网络,探针包经过各个网络设备后会携带相关的转发规则的信息。通过收集携带这些信息的探针包、利用一组类似于程序调试的诊断原语,能够快速地检测数据平面转发的正确性和网络性能问题。认为主动诊断数据平面真实的转发行为会是SDN网络诊断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网络智能化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固定电话网中引入用户数据库(DB)新网元,国内网络智能化主要采用TDM汇接局访问DB和端局完全访问DB方式,通过软交换实现将更有优势,而未来融合的网络将引入IMS架构.  相似文献   

13.
认知网络与网络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在无线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异构网络融合的特点和技术要求,阐释了认知网络概念及其“目标-认知决策-重配置”三层次网络结构模型,描述了作为认知网络基础的上下文感知、跨层设计和重配置三个关键技术,最后讨论认知网络在异构网络融合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电信管理网 (TMN)的原理和概念、接入网的概念、V5接口、接入网的管理功能、信息模型以及接口协议 ,最后简述我国接入网网管系统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5.
彭巍  唐宏  谭栋材 《电信科学》2012,28(1):7-11
分析了目前IP与相关光传送网络相融合的主要技术,介绍了“IP+光”策略在接人、骨干网不同层面的网络组建基本模式,并对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OTN、100 Gbit/s速率、PON、PIN等)的发展进程做了研究与分析,阐述了IP层与光传送网协同融合发展的体系概要,希望为今后超宽带网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云网融合已经成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特征,其关键是打破云和网的边界,实现多个层面的一体化。在信息世界以云为核心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网络组织模式,构建云网络的形态,将是必然选择。重点阐述了对云网络的需求、云网络的架构组成及关键技术,并分析了云网络的表现形式和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网络编码是一种提高网络吞吐量和性能的新技术,预计将成为未来网络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概述了无线网络中的网络编码技术,无线网络被认为是网络编码最可能得到应用的领域之一,网络编码技术使无线媒质的广播属性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和传感器网络为网络编码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本文结合不同无线场景介绍了网络编码的各种编码方法,包括传统的网络编码、物理层网络编码、模拟网络编码以及复数域网络编码,并对未来发展给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徐杰 《电信建设》2003,(3):40-42
本文在明确VPN是一个真正的网络之后,进一步指出它是网上之网,并提出了VPN层间接口的概念.本文还讨论了其层次化模型结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杰 《中国新通信》2003,5(4):41-43
本文在明确VPN是一个真正的网络之后,进一步指出它是网上之网,并提出了VPN层间接口的概念,本文还讨论了其层次化模型结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a systems network architecture (SNA) network and design aspects related to these services. Both the basic transmission services and higher level network services are discussed. The first section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SNA. The second section describes SNA's transmission services and sketches in the other aspects of SNA's structure. The next section describes services provided to users and managers of the network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services throughout the various nodes of the network. A concluding section discusses several potential exten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