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彭耕  金可  邱建维  阮晨  唐鹏 《规划师》2023,(1):142-148
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全面推广和《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成都有待在全国率先推动城乡发展方式、营城路径等的多方位变革,发挥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作用。在此背景下,结合公园城市理念要求,成都不仅需在空间范畴上突出全域全要素,全面探索城市化发展地区与乡村郊野地带等不同空间的公园城市表达方法,还应该针对城镇化发展中的复杂地区与过渡地带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此类地区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转型发展路径。城郊乡村地区为介于城区和乡村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与枢纽链接地带,在城镇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城镇化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痛点地区”和未来公园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极具新路径探索价值与转型示范意义。文章基于公园城市理念要求,从总体认识、营建理念、发展逻辑、空间模式、生态与农业价值转化五个方面提出城郊乡村地区规划建设思路的转变,并结合成都新都区香城乡村片区相关规划实践,探索规划建设转型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的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园城市"理念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亟待转变。通过梳理"公园-城市"关系的发展演变,提出"公园城市"是当前新时代"公园-城市"关系发展演变的必然阶段,是一种新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并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以人为本、生态筑基、城乡并举、美丽引领、多元共生"五方面典型特征和与之对应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内涵的演进,为我国城镇化实现低碳绿色新发展开辟了路径。以公园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路径的转变,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新模式,是江宁公园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基于此,在明确建设指标的前提下,遵循从宏观格局到微观营造,从空间布置到内涵提升的逻辑,从公园格局、公园体系、公园品质、公园形态四方面构建江宁公园城市建设策略,最终细化出六类行动落地计划。研究表明,江宁形成了境、城、园、人四个层面的公园城市建设框架,创造性地探索了POD(以公园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实践,为EOD(以生态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在城乡规划领域的运用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张要  吴善荀 《四川建筑》2021,(3):14-16,20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价值是城市发展的不变追求,公园城市是我国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提出的以生态资源为抓手提高城市综合价值的新发展模式.文章从生态资源价值最大化角度探讨了建设面向未来公园城市的发展路径,提出通过构筑条块结合的多层次公园体系,形成"四级条形公园"串联"四级中心公园"的无边界公园城市框架.并在此框架下,以...  相似文献   

5.
石楠  王波  曲长虹  胡滨 《城市规划》2022,(7):7-11+45
公园城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尺度的创新实践,相较于传统生态城市理念,更加突出城市公平共享、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提升民生福祉水平。2022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标志着公园城市正式进入到示范推广阶段。为了将成都市与四川天府新区在先行探索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时代下城市系统转型发展方案,本研究构建了一套温和、包容、具有技术指导性的城市评价指数——公园城市指数,其最核心的部分是架构了“一个目标-五大领域-十五个指数”的框架体系,以鲜明的价值导向,确保在多元化实践路径下公园城市不走样,以助力公园城市理念的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公园城市"是新时期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和城市规划方法的革新,不仅是生态文明语境下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新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城市理想的实施路径和方法。以"公园城市"为基本理念和方法,在宜宾中心区城市设计中,组织城市公园系统,营建城市轴线、保护城市视线廊道,探索了结合生态功能和景观营建的地方城市中心公园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7.
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人居文明发展线索,阐明公园城市作为人居文明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从中国数千年人居环境发展和现代人居环境科学中寻找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从所创立的人居环境认识论展开,提出公园城市人居环境认识论的生命观、时空观、分析与综合观;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与价值体系,给出了公园城市的9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ECH9,论证了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与国家发展战略5个统筹的同构关系,指出了实现公园城市提升多重城市"三力"的可能性。探讨建设公园城市的方法路径,倡导城、人、境、业的"三位一体"结构与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种以生态文化中心区ECD取代传统城市CBD、RBD的公园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孙畅 《规划师》2022,(11):104-108
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思路。文章通过梳理公园城市的内涵认知,提出新发展理念下全域公园城市规划策略,并以成都市温江区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根据公园城市理念重新确定发展定位,从提升城市品质和高效能治理等方面提出公园城市建设的温江策略,以期为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叶青 《安徽建筑》2024,(2):22-23
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从快速增量发展转型为生态保护优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为实践两山理论、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实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我国逐步开展EOD模式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文章以马鞍山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EOD项目为例,研究EOD模式实施路径、城市发展理念、运作融资模式及生态网络建设,为EOD项目实现生态价值提供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云超  李雄  吴岩  王忠杰 《风景园林》2023,30(11):35-43
[目的]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演变视角,厘清高速城镇化阶段和城镇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中国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路径,分析当前公园绿地建设的可行模式,以助力公园城市建设。[方法]通过文献调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梳理了高速城镇化阶段的以地融资路径和城镇化发展中后期阶段的专项债融资路径的制度演变及公园绿地建设特点,并以2015—2020年成都市有关公园绿地建设专项债的发行文件为例,分析以地融资路径和专项债融资路径下公园绿地的建设差异及公园城市理念的适应性,分析公园城市理念下“场景营城、五态协同”策略与专项债融资路径的关系。[结果]1)以地融资路径与高速城镇化阶段相适应,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和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主导权,城市公园绿地随之高速增长。2)专项债融资路径是中央应对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的制度设计,本质上反映了对既有的、相对粗放的土地开发方式的认知深化,要求以更加精细化的模式对土地开发的长期经济效益进行预先安排和评估。3)专项债融资路径对公园绿地建设提出“项目自身平衡、长期多元偿债、项目捆绑实施、土地溢价偿债”的内在要求。4)公园城市建设理念要求进一步优化土地开发模式,提升城市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作为一座迈入存量发展与精细治理时代的超大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为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路径提供了试验对象,亟须总结深圳公园城市建设经验,以充实现有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方法】由《深圳市公园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出发,从“规划—建设—管理”3个层面,在回顾深圳城市与公园发展的历程和研判当下深圳公园建设的核心挑战的基础上,立足深圳本土特征、市民需求和实施短板,梳理公园城市建设的深圳路径。【结果】明确了规划手段在传统和现实层面对于深圳公园建设的必要性,总结了在对标全球先进城市的基础上,延续规划示范性、统筹空间建设“一张蓝图”、构建管理实施行动纲领的总体编制思路,分析了深圳在生态治理、场景营造、城市运营、建设管理、公众参与5个核心方面所做的创新探索,展示了《深圳市公园城市规划纲要》在形成共识、构建城市山海格局、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和推动绿色经济转化方面的积极作用。【结论】《深圳市公园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使深圳切实推进了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通过纲领式规划推动超大高密度城市的公园城市建设的路径,为未来中国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12.
公园城市是针对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城市建设新理念,本文旨在剖析公园城市的价值目标,明确公园城市的建设目的,借鉴景观生态理论构建"斑块—廊道—基质—中心城区"的景观结构模式,建立广西公园城市的建设架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广西在绿色斑块、绿色廊道、生态基质和中心城区方面建设公园城市的实施策略,为今后广西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园城市是基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宗旨而提出,是未来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新导向,打开了城市建设发展新局面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并将公园城市理念运用于城市更新项目.文章以枣子巷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的打造为例,从改造策略中分析公园城市理念在老旧街区改造的实践路径,并总结出该理念用于老旧街区改造在实践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大背景下,上海正在积极转变既有的发展模式,建立适应国际大都市目标定位要求和生态宜居宜业城市。201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启动郊野公园项目作为今年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改菩市域生态环境,落实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提出了通过基础生态空间、郊野生态空间、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系统和集中城市化地区绿地系统4个层面加快生态空间管控措旋。并从推进机制创新、编制方法创新、技术成果创新和政策管理创新等4个方面着手,探索一条适应大都市生态空间规划转型要求的赣路径。  相似文献   

15.
《园林》2018,(11)
正引言"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背景下,"公园城市"概念的提出,为我国推进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转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新思路。为响应"公园城市"思想理念,本文通过各时代背景下"公园—城市"的发展演变脉络梳理,对当下公园城市发展趋势与建设内涵解读,并基于山地城市"立体特征突出、山地灾害频发、生活空间破碎、山地情感认同"等优劣势分析,以重庆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  相似文献   

16.
对煤矿塌陷区进行规划改造有助于解决煤炭资源型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邢台市中央生态公园是基于煤矿塌陷区进行改造,文章在对中央生态公园建设战略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应当遵循的七大战略目标.并在此前提下提出独具特色的"一环六区"规划布局和"五湖十二湾"风景结构思路,总结了中央生态公园提供的八大平台系统.之所以剖析邢台市中央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思路,也是意欲为同类型城市生态公园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国际城市规划》2021,36(6):136-140
2018年2月,习总书记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高度概括了将"园在城中"转变到"城在园中"的创新理念,为城市建设寻找生态优先发展路径指明了新方向,也明确了城市绿色空间的新要求.在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实践道路上,田园城市(garden city)强调城市具有功能混合与完整性,并保持生态底线(即农业用地为永久保留绿带,城市中心留有充足绿地),避免了城市发展的恶性膨胀[1];生态城市(eco-city)则明确了以空间紧凑利用,发展"公交+慢行"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建筑,保护自然空间和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为趋势的发展模式.与田园城市和生态城市不同,公园城市将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与风貌作为基础前置性配置,将"市民—公园—城市"的优化与和谐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突出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对城市空间系统结构的耦合协调作用,注重对城市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善治[2-4].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明确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要求"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出台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开启了成都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路径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公园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由各要素独 立运行转变成为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联动,传统生态修复中以单 项要素和单一问题为对象的保护修复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公园城 市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要求。基于既往生态修复 方法和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思路,探讨耦合公园城市理念的 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方法,提出由对象层级确定、生态问题 识别、策略路径构建、项目实施引导组成的修复框架,并以成 都市东进区域为例,从资源状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三方面 对公园城市自然系统进行整体修复,以期为公园城市建设及山 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提供经验启示与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公园城市是适应新时代中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发展形势及需求所提出的城市发展新目标和新阶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理念。以理论研究为主,在分析了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园城市发展理念的目标与内涵,提出了公园城市的建设内容和路径。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风景园林发展将迎来新契机,风景园林行业更应体现对于公园城市建设新目标和新需求的积极响应和新的作为,不断丰富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为我国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撑,开启新时代风景园林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