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兴旺  袁道阳  邵延秀  张波  柳煜 《地震》2019,39(3):1-10
玉门—北大河断裂是酒西盆地南侧的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 断裂西起青草湾, 向东经老玉门市、 青头山、 大红泉, 止于北大河以东骨头泉一带, 长约80 km, 走向北西西, 倾向南, 倾角20°~60°。 玉门—北大河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 断裂东段保留了地震破裂带遗迹, 通过野外断错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 揭示该破裂带形成于距今1.7±0.3 ka, 此前断裂在4.1±0.3~5.4±0.3 ka及8.4±1.0 ka还有过2次古地震事件, 利用经验公式和已有震例估算, 每次地震震级约为M7。  相似文献   

2.
酒西盆地白杨河断裂古地震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杨河断裂是酒西盆地内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断裂长约25 km,整体走向近EW,倾向N,倾角约25°。以往的研究认为白杨河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隐伏断裂,其持续的活动造成了上覆阶地变形,形成白杨河背斜。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考察,在断裂西段和中段发现连续发育的低断层陡坎,表明断裂活动已至地表。古地震探槽揭露白杨河断裂全新世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地震事件,年代分别为距今(8.7±0.6)ka和(3.9±0.5)ka,每次地震事件的垂直断距都在约0.6 m,利用经验公式,估算震级约为6.8级。  相似文献   

3.
乌兰巴托以西断裂活动时代的光释光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乌兰巴托周边发育了多条活动断裂.以乌兰巴托以西的Emeeh和Hustai断裂为例,对相关断层开挖探槽,进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Emeeh断裂以走滑运动为主,根据剖面错断地层和其上覆、下伏地层的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结果,推断出该断层最新活动时间介于距今(9.6±1.0)ka和(11.3±1.3)ka之间;对Hustai断裂开挖的新鲜剖面显示其为正断层,通过分析错断地层和其上覆堆积物的光释光定年结果,推断该断裂最新活动时间介于距今(0.87±0.08) ka和(24.2±4.9) ka之间,且可能更接近距今(0.87±0.08)ka.  相似文献   

4.
王纪强  王冬雷  鹿子林  张建民 《地震》2020,40(4):115-128
利用地质地貌调查、 探槽、 工程探测以及年代测试等方法, 对双山—李家庄断裂的地表破裂形态、 最新活动性以及古地震事件展开研究。 结果表明: ① 双山—李家庄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 在 (17.0±0.85) ka~(21.4±1.7) ka B.P.之间, 总体以左旋走滑正断为主, 局部逆断。 依据第四纪活动特征和破裂形式, 从南往北可分为两段, 即南段(双山—大马山)和北段(大马山—五里)。 其中南段又可分为3个小段: 双山—丹河水库小段表现为左阶斜列状展布的两条断层, 以左行走滑兼正断活动为主; 丹河水库—营子小段表现为两条相交的断裂, 东支在剖面上则表现为正断活动, 第四纪以来不活动; 西支在剖面上以逆冲破裂为主, 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 营子—大马山小段隐伏于第四系之下, 具有正断走滑破裂特征。 北段总体表现为多条近平行的断裂构造系, 破裂形式以逆断为主。 ② 双山—李家庄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可能发生过两次古地震事件, 分别发生在(17.0±0.85) ka~(21.4±1.7) ka B.P.和(77.0±3.8) ka~(84.0±4.2) ka B.P.。 ③ 1829年青州、 临朐61/4级地震的发生与上五井断裂和双山—李家庄断裂构成的“X”型共轭构造密切相关, 双山—李家庄断裂很可能就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鲁西断块内发育的多条与双山—李家庄断裂相似的NW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均具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构造条件, 因此, 今后应加强这些断裂的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监测研究, 为地震防御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青藏高原东北隅发育一系列向北东凸出的弧形断裂带.其中最主要的三条断裂带从北到南分别为牛首山-罗山断裂带、香山-天景山断裂带和天祝一海原断裂带。香山-天景山断裂带从上世新以来一直有过活动,并在1709年发生了中卫南7t/2级地震。近期,宁夏地震局在孟家湾村南开挖了一个探槽.揭露出石炭纪的煤系地层逆冲于晚更新世风成沙之上.根据风成沙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此探槽显示的断裂活动时代在距今约26.14±1.08ka.极有可能为22.09±0.4ka与26.14±1.08ka之间.  相似文献   

6.
明龙山-上窑断裂是一条逆走滑性质的第四纪活动断裂,长约68km,走向300°-315°。本文在卫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确定了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分段特征,初步将断裂分为明龙山、上窑、凤阳山3条次级断裂段。通过对断裂经过处的采石场进行详细追索,我们对典型断层剖面进行了描述并采集了断层泥ESR样品,得到的测年结果为(243±24)ka和(126±15)ka,由于淮南地区是典型的中等强度地震活动区,断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度较弱,这些测年结果虽不能代表断层最后一次微弱活动的时代,但可以确定断层最后一次强烈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结合前人对1831年凤台MS 6?级地震极震区位置、等震线形态研究及本文对极震区附近断裂展布和活动性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明龙山-上窑断裂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7.
武都—康县断裂带活动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都—康县断裂是位于甘东南地区区域大断裂中的一条左旋走滑并兼有逆冲分量的活动断裂。通过卫片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对活动断裂几何分段、地貌和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都-康县断裂可分为西(F1)和东(F2)两段,分别为上板桥-长坝镇断裂段和沈家园-窑坪断裂段;晚更新世以来断裂的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断错地貌现象,例如水系和山脊左旋位错、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垭口、鞍部、跌水和地裂缝。断裂西段为全新世断层,年代距今(1.730±0.111)ka至(1.670±0.141)ka之间,活动性比较强烈,并在甘泉一带发现全新世活动特征明显,主要以左旋走滑为主,同时伴有逆冲分量;而东段可能是晚更新世断层,以逆冲作用为主,并伴有左旋水平运动。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北缘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古地震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中部,是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之间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断裂全长约110km,总体走向北西西,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左旋走滑断裂,断裂活动形成了一系列陡坎、断层崖以及冲沟和阶地左旋等断错地貌.本文通过3个探槽剖面对发生在该断裂上的古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可确定地震事件2次,事件Ⅰ为历史地震,发生在距今400年前,为1609年红崖堡71/4级地震;事件Ⅱ的年代为距今(6.3±0.6)ka B.P.和(7.4±0.4)ka B.P.之间.同时结合前人的一些研究资料,对古地震的复发模式和间隔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中段,是1条活动逆断裂。在佛洞庙-红崖子断裂东、中、西各段落开挖整理了5个探槽。通过探槽揭示的各地层单元的沉积特征、各单元之间的层序关系以及断层对不同地层的切割关系,共辨认出了4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中各地层单元的14C样品和光释光样品测年结果,对4次古地震事件给出了年龄制约:最早事件E4发生在距今约10.6ka,事件E3发生在距今约7.1ka,事件E2发生在距今约3.4ka,事件E1为1609年红崖堡地震。这4次地震事件的间隔分别约3.5ka、3.7ka和3.0ka,平均复发间隔约3.4ka,具有准周期重复特征。  相似文献   

10.
晚第四纪以来香山-天景山断裂左旋走滑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香山-天景山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断裂带中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长期以来活动强烈,早期以挤压逆冲为主,可能在第四纪早期转变成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性质的断裂.黄河在夜明山前缘穿过此断裂,在沙坡头大弯一带形成一个完美的“几”形拐弯.文中对沙坡头大弯一带黄河地貌、阶地特征、样品年龄进行了探查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距今170ka以来,香山-天景山断裂左旋位移量最大不超过880m,滑移速率<5.18mm/a.  相似文献   

11.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带古地震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带为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 ,大致由 4条次级断裂段组成 .沿断裂带发现了多期古地震事件 ,其活动具有时空不均匀性 .其中东段的马衔山段可以确定 2次古地震事件 ,距今 5850± 50 0aB .P .,2 0 60± 42 0aB .P .,复发间隔约 380 0a ;震级 7~ 7.5级左右 .中段的七道梁段发现 2次古地震事件 ,距今 1 682 0± 80aB .P .,1 0 80 0± 1 40aB .P ..西段的雾宿山咸水沟段可以确定一次古地震事件 ,其年代为 1 2 45± 560aB .P .,结合史料考证结果 ,认为就是 1 1 2 5年兰州 7级地震 .从古地震活动年代及复发间隔分析 ,马衔山北缘断裂带未来的强震危险段应为东段的马衔山段和西段的雾宿山咸水沟段 .  相似文献   

12.
The Litang fault zone (LFZ) is an important active fault with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block. To-gether with the Garzê-Yushu, Xianshuihe, and An-ninghe fault zones on its northern,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sides, the LFZ constitutes the lateral extrusion tectonic system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1,2] (Fig. 1). According to instru-mental records, historical recordings and field investi- gation, an earthquake (Ms7.3) occurred on its middle to south se…  相似文献   

13.
松原市扶余北断裂的发现及活动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永魁  沈军  刘峡  尉洋  于晓辉  王雷  邵博 《中国地震》2016,32(3):477-484
通过对3D及大量2D石油勘探资料的精细解释,发现并确认了位于松原市主城区北侧、距主城区仅10km处的扶余北断裂。该断裂是扶余隆起的北部边界,走向近EW,全长26km,西起孙家围子,向东延伸至大洼镇附近;断层倾向南,视倾角较陡,约60°~80°,早白垩纪为正断层,新构造运动以来表现为逆冲作用。利用浅层人工地震勘探、钻探、释光测年等多重组合方式对扶余北断裂的活动性作了鉴定,结果表明,扶余北断裂最新活动距今(23.9±0.6)ka~(28.9±0.6)ka,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活动造成第四系底界位错2.5m,中晚更新世地层存在明显扰动。  相似文献   

14.
热水—日月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祁连山活动地块内部一条重要的NNW向的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断裂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右旋断错微地貌及断层崖、断层陡坎等垂直断错微地貌.本文对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古地震事件开展了研究,综合探槽剖面和断层陡坎年代,大致可以确定两次古地震事件,其年代分别为距今6280±120a,2220±360a,复发间隔约4000a左右.  相似文献   

15.
嫩江断裂带是松辽盆地的西边界断裂,但受第四系强覆盖等研究条件的限制,前人对该断裂第四纪构造活动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该断裂带北段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并综合大地电磁测深和纵波速度结构等结果,初步研究了嫩江断裂带北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调查发现,该断裂北段主要发育地貌陡坎、基岩滑坡、地层揉皱变形、近垂直擦痕、基岩崩塌与线性断塞塘等特征。探槽古地震研究揭示断裂带北段在(80.9±4.6)—(62.9±2.3)ka BP曾发生1次古地震事件,运动方式为正断,垂直位移量约1.5m,震级约为MS 7.1—7.3,断裂在晚更新世曾发生过强烈活动。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了解该断裂和松辽盆地的第四纪构造变形过程,并为评价该断裂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潜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西缘明尧勒活动背斜两翼河流阶地面上多处发育活动弯滑断层陡坎。这些断坎主要分布在活动轴面附近较陡的等斜岩层(地层倾角分别为74°~89°、18°~20°和45°~60°)一翼,往往成排发育在距活动轴面50~1 200m范围内,宽90~1 000m,长40~950m,随着离活动轴面的距离加大弯滑断层陡坎规模渐小。同一阶地面上发育的弯滑断层陡坎几乎以等间距或间距倍数关系产出。这些断坎走向与下伏基岩地层走向一致,基岩地层大多为中-厚层块状砂岩或粉砂岩互层,岩层间力学性质差异较小。明尧勒背斜南翼克孜勒苏河北岸T3阶地面废弃以来,单条弯滑断层的地表最大缩短速率为0.31mm/a,地表最大抬升速率为0.34mm/a。这些弯滑断层的活动具有重复性和新生性。  相似文献   

17.
老虎山地区的第四系以山麓洪积与山区河流阶地沉积为主, ̄14C法、TL法和扩散方程法测定的近40个年代样品表明:Ⅰ级阶地为全新统,阶地形成年龄为4086±100a—4578±60a;Ⅱ级阶地为晚更新世晚期沉积,阶地形成年龄为23Ka;Ⅲ级阶地为晚更新世早中期沉积,阶地形成年龄为72Ka;Ⅳ级阶地和Ⅴ级阶地为中更新世沉积,其阶地形成年龄分别为217±35Ka和378±60Ka;早更新统仅在局部出露,可能属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通过与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对比,发现Ⅰ—Ⅴ级阶地的形成年龄与标准剖面中的So、S_2、S_4等层古土壤形成年龄相一致。这说明河流层状地貌的形成。除了与构造抬升有关外,还与全球冷暖交替的大气候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柯坪推覆构造的根部断裂记录到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以至于多数学者认为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不强。笔者根据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得到迈丹断裂的几何展布,确认F3阿合奇段为最新地表破裂带,并通过一系列河流阶地的左旋位移测量确定其晚更新世以来有过走滑活动。结合地貌测量和探槽开挖得到断层垂直错距,探槽揭示的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1.76±0.22)ka之后,根据现场考察获得的活动构造定量数据,依据不同震级与地表破裂关系式推算出该次古地震震级为7.5级。研究成果可能对区域活动断裂的研究以及区域活动构造图像的完整性提供基础资料,同时最新地表破裂证据的发现可能有助于更新认识该断裂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宝库河地区第四系及地貌单元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年代测试结果,分析了宝库河断裂带的断错微地貌特征。结果表明,宝库河断裂穿过的Ⅰ-Ⅲ级冲积、坡洪积阶地未被断错;经热释光年代测定,至少在距今6.6±0.8万年以来该断裂未再活动过,是一条晚更新世早期断裂,属左旋走滑型兼具挤压逆冲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