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REB1蛋白在大鼠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对大鼠脑组织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1)的表达调节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急性对照组、急性吗啡依赖组、急性吗啡戒断组、慢性对照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慢性吗啡戒断组,每组6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脑区和核团CRE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抑制蓝斑CREB1蛋白表达。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增加皮质、海马、蓝斑等脑区核团CREB1蛋白的表达,但是在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时,伏隔核CREB1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时CREB1在大鼠皮质、海马、下丘脑、蓝斑、伏隔核等脑区的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介导阿片类药物依赖信号转道通路的反应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吗啡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内Ⅱ型抑制性鸟苷酸结合蛋白(Gi2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取培养7天的成熟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吗啡处理4h组(M4)、8h组(M8)、16h组(M16)、24h组(M24)、48h组(M48)和空白对照组(C),每组6孔。吗啡处理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的吗啡,C组加入生理盐水。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元内的Gi2蛋白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M16组、M24组和M48组海马神经元内Gi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M4和M8组无明显变化(P〉0.05)。M48组海马神经元内Gi水平明显低于M16、M24组(P〈0.05)。结论 吗啡可降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Gi2蛋白水平,降低程度与吗啡处理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吗啡依赖大鼠脑多巴胺转动蛋白及C2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华核医学杂志》2001,21(3):153-155
目的观察吗啡依赖(MD)大鼠脑多巴胺(DA)系统的变化。方法采用两隔室(C1及C2)模型训练大鼠对吗啡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造成MD大鼠模型,用DA转运蛋白(DAT)及DAD2受体显像剂125I-甲苯-3β-(4-碘苯基)托烷-2β-羟酸酯(β-CIT)、125I-左旋-3-碘-2-羟基-6-甲氧基-N[(1-乙基-2-吡咯烷)甲基]苯酰胺(IBZM)脑放射自显影、脑内放射性分布观察MD及对照组大鼠脑内D2受体及DAT的变化。结果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自第6d后MD组大鼠由C1进入C2时间平均(0.84±0.50)min,与对照组(2.40±1.10)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射自显影图像分析示125I-β-CITMD组纹状体(ST)/小脑(CB)及伏隔核(NAC)/CB摄取比值分别为4.76±0.92、2.72±0.96,与对照组(5.92±0.67、4.16±0.5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25I-IBZM在MD组的ST/CB和NAC/CB摄取比值分别为4.11±0.56、2.64±0.25,明显低于对照组(5.43±0.74、3.49±0.65,P<0.05),脑内分布研究(%ID/g脑组织湿重)也证实MD组125I-β-CIT、125I-IBZMST/CB摄取比值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1.68±11.11)%和(18.69±9.97)%。结论应用125I-β-CIT、125I-IBZM能够敏感地反映MD大鼠模型ST及NAC的DAT及D2受体不同程度降低或下调反应,这为D2受体及DAT显像在阻止药物成瘾及戒毒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Sco)对吗啡(Mor)依赖大鼠多巴胺(DA)系统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及D2受体的影响.方法4~5月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Mor(按体重20mg/kg)组、Mor(按体重20mg/kg)+Sco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Mor+Sc0组腹腔注射Mor前15~30 min先腹腔注射Soo(按体重1 mg/kg),共给药8 d;对照组只给予0.3 ml生理盐水.采用两隔室(C1及C2)地点偏爱装置测试大鼠的行为学变化.3组大鼠再各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进行125I-甲基-3β-(4-碘苯基)托烷-2β-羧酸酯(β-CIT)、125I-左旋-3-碘-2-羟基-6-甲氧基-N[(1-乙基-2-比咯烷)甲基]苯酰胺(IBZM)脑内分布研究.结果①Mor组大鼠第2~4天起进入C2室的时间逐渐缩短,由第1天的(1.68±0.57)min降至第8天的(0.38±0.16)min;Mor+Sco组大鼠自C1进入C2室的时间第1天至第8天略有降低趋势,由第1天的(1.72±0.69)min降至第8天的(1.12±0.33)min,第1天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8天Mor组及Mor+Sco组均低于对照组[第1天(1.60±0.55)min,第8天(1.88±0.54)min;t=5.682、6.372,P均<0.05],但Mor+Sco组仍高于Mor组(t=5.171,P<0.05).②DAT分布研究示Mor组大鼠纹状体(ST)、伏隔核(NAC)的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分别为4.205±0.410、1.770±0.141,明显高于对照组(2.431±0.104、1.441±0.043,t=5.911、6.130,P<0.05);Mor+Soo组ST、NAC的%ID/g分别为3.307±0.189、1.577±0.401,明显高于对照组(t=4.151、5.416,P均<0.05),但低于Mor组(t=4.871、6.922,P<0.05).③D2受体脑内分布示Mor+Sco组ST、NAC、海马(HIP)及额叶(FC)的125I-IBZM%ID/g分别为0.589±0.081、0.683±0.046、0.175±0.039和0.257±0.034,低于对照组(0.735±0.096、0.709±0.098、0.281±0.038、0.289±0.020,t=7.841、6.170、5.446、4.337,P均<0.05),高于Mor组(0.540±0.098、0.640±0.061、0.140±0.017、0.232±0.015,t=6.021、3.227、5.113、6.174,P均<0.05).结论Sco的介入阻止或减缓了Mor引起的地点偏爱倾向,该效应可能通过Sco与DA系统的相互作用实现,Sco可减缓或阻止Mor引起的DAT上调及D2受体的下调反应.  相似文献   

5.
吗啡依赖大鼠脑多巴胺转运蛋白及D2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吗啡依赖(MD)大鼠脑多巴胺(DA)系统的变化。方法 采用两隔室(C1及C2)模型训练大鼠对吗啡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造成MD大鼠模型,用DA转运蛋白(DAT)及DA D2受体显像剂125I-甲苯-3β-(4-碘苯基)托烷-2β-羟酸酯(β-CIT)、125I-左旋-3-碘-2-羟基-6-甲氧基-N[(1-乙基-2-吡咯烷)甲基]苯酰胺(IBZM)脑放射自显影、脑内放射性分布观察MD及对照组大鼠脑内D2受体及DAT的变化。结果 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自第6 d后MD组大鼠由C1进入C2时间平均(0.84±0.50)min,与对照组(2.40±1.10)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射自显影图像分析示:125I-β-CITMD组纹状体(ST)/小脑(CB)及伏隔核(NAC)/CB摄取比值分别为4.76±0.92、2.72±0.96,与对照组(5.92±0.67、4.16±0.5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25I-IBZM在MD组的ST/CB和NAC/CB摄取比值分别为4.11±0.56、2.64±0.25,明显低于对照组(5.43±0.74、3.49±0.65,P<0.05),脑内分布研究(%ID/g脑组织湿重)也证实MD组125I-β-CIT、125I-IBZM ST/CB摄取比值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1.68±11.11)%和(18.69±9.97)%。结论 应用125I-β-CIT、125I-IBZM能够敏感地反映MD大鼠模型ST及NAC的DAT及D2受体不同程度降低或下调反应,这为D2受体及DAT显像在阻止药物成瘾及戒毒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游泳运动后大鼠下丘脑内Fos蛋白的定位、分布和时效性表达规律,探讨下丘脑对不同形式运动的调节机制。方法:将5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运动组(n=50),运动组又分为持续运动组(n=25)和间歇训练组(n=25)。持续运动组每天游泳2次,每次150min,中间休息120min;间歇训练组每天游泳1次,负重游泳6min后休息4min,反复训练10组。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不同形式运动后即刻(0h)、0.5h、1h、2h、4h大鼠下丘脑内Fos蛋白的定位和分布,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对照组大鼠下丘脑内Fos阳性神经元少量散在分布;运动组明显增多,在视上核(SON)、室旁核(PVN)等处成簇分布,核团界限清晰。(2)在室旁核小细胞部(pPVN),持续运动组游泳结束后1h 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显著升高达峰值,然后回落;间歇训练组在运动结束后2h达峰值,较运动结束后即刻阳性神经元数显著增多(P<0.05),同一时刻间歇训练组表达显著高于持续运动组(P<0.05);室旁核大细胞部(mPVN)内,持续运动组Fos阳性神经元数在运动结束后持续升高,2h后显著下降,而间歇训练组各时刻阳性神经元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3)在SON内,大鼠游泳运动结束后4h内Fos阳性神经元数目维持在较高水平,两组内各时间点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丘脑SON和PVN在运动后机体调节中起重要作用,pPVN对不同形式运动性应激反应具有较高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损伤(DBI)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激活特点及特异性阻滞剂U0126对损伤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DBI模型,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脑组织磷酸化ERK1/2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磷酸化ERK1/2、神经元特异性磷酸烯醇化酶(NSE)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U0126对损伤神经元的作用。结果DBI后磷酸化ERK1/2表达显著增高,持续高水平表达至72h。U0126剂量依赖性抑制磷酸化ERK1/2表达。U0126组12~24h时相点NSE较DBI组明显增高。透射电镜显示U0126组神经元损伤较轻。结论大鼠DBI后ERK1/2通路被过度和持久激活,阻滞其过度激活可减轻继发性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