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萝卜樱叶绿素铜钠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胡萝卜樱叶提取叶绿素并经皂化、铜代及成盐反应制备叶绿素铜钠.用正交法考察了铜代反应的温度、时间、皂化液与硫酸铜溶液的体积比三因素对叶绿素铜钠制备的影响,并对叶绿素铜钠的溶解性、光稳定性、热稳定性、耐氧化性、耐还原性、耐酸碱性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对该色素吸光度的影响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铜代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小时,皂化液与20%硫酸铜溶液的体积比为6:1,且叶绿素铜钠耐热、耐氧化还原性较好,但是耐光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用硫酸铜和碳酸钠反应制备碱式碳酸铜,通过设定反应物的不同摩尔比和不同温度,分别进行几组实验,最后确定在反应物摩尔比为1︰1.2,温度为55℃产率最高,且在反应进行过程中应该保持溶液的碱性,将硫酸铜慢慢加入碳酸钠中可以得到较好的产率。  相似文献   

3.
王红梅  胡扬根  曾小华 《广东化工》2014,(17):208+219-208
以实验为引导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验的先导作用,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发展科学的思维模式。对于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一般存在两大疑惑,笔者以此演示实验为引导,设计了一个有关理科综合的化学探究性学习案例,以充实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卫兵  赵跃强  孙鸿 《应用化工》2014,(7):1273-1275
以硫酸铜和碳酸钠为原料制备碱式碳酸铜,利用正交设计,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碳酸钠溶液浓度以及硫酸铜溶液浓度对碱式碳酸铜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硫酸铜的浓度为0.60 mol/L,碳酸钠的浓度为0.60 mol/L,碳酸钠与硫酸铜配比为1.2∶1,反应温度为59℃时,产物产率最高,达93%。  相似文献   

5.
以无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钡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研究了不同粒径纳米Cu(OH)2的制备,考察了搅拌温度、硫酸铜溶液浓度等反应条件对纳米Cu(OH)2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均匀沉淀法可以制备出不同粒度的纳米Cu(OH)2颗粒。反应条件对纳米Cu(OH)2的粒径有显著影响,反应温度越高,纳米粒子的粒径越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越高,纳米粒子的粒径越大。  相似文献   

6.
<正> GB437—80《硫酸铜》中规定:测定硫酸铜含量时加焦磷酸钠1克,加碘化钾2~4克。但分析过程中在接近终点时出现回滴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没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法。回滴现象不仅给分析带来麻烦而且影响着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为此进行了实验研究。1.实验部分焦磷酸钠与碘化钾的加入量对滴定反应的影响实验是在同一实验室,相同实验条件(仪器、试剂和溶液),接近终点时加入相同量淀粉指示剂,7人分15次进行的(实验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学无机化学设计实验碱式碳酸铜的制备,存在实验条件不易控制、产率低、试剂用量大、缺少酸度对反应影响的讨论等不足,探索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碱缓冲溶液代替碳酸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备碱式碳酸铜,研究反应物配比、温度、酸度的影响,实验表明硫酸铜与混合碱缓冲溶液的物质的量比为1:1.4,温度在50~55℃,p H在8.5~9.0,原料取量为实验教材的三分之一,制得翠绿色产品,产率为90.34%,估算实验改进前后药品用量,表明改进后可节省药品60%以上。  相似文献   

8.
铬酸钠碳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铬酸钠碳化反应动力学,在1个2 L反应釜内,通过监测反应过程中CO2压力的变化,计算反应速率,避免了因逆反应过快造成的溶液取样分析的困难。实验发现反应速率有一个下降-升高-下降的变化过程。通过反应机理分析,导出了动力学方程,并根据动力学方程较好地解释了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9.
李梅  伍伟超  关智维 《广东化工》2016,(14):233-234
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添加剂硫酸铜中痕量砷,铜与硫脲和硼氢化钾反应均发生沉淀,影响测量结果。样品溶液先用碘化钾将溶液中的铜还原为碘化亚铜,然后加入硫氰酸盐,将溶液中游离的亚铜离子以硫氰化亚铜的形式沉淀下来,过滤定容后测定样品溶液中的砷,回算出样品中的砷含量。该方法条件下加标回收实验结果符合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硝酸铵氧化分解海绵铜生产氯化亚铜的方法。工艺过程:将海绵铜加入硝酸铵和硫酸的混合液中,海绵铜中的铜溶解得到硫酸铜溶液;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亚硫酸铵和氯化铵,亚硫酸铵将硫酸铜还原为硫酸亚铜,氯化铵将硫酸亚铜氯化沉淀为氯化亚铜;氯化亚铜经酸洗、醇洗、烘干得到成品;滤液经蒸发浓缩得到硫酸铵副产品。最佳制备条件:(1)海绵铜溶解过程,反应温度为60 ℃,硫酸浓度为0.2~0.3 mol/L,硝酸铵用量为过量10%~20%;(2)沉淀氯化亚铜过程,亚硫酸铵与硫酸铜的物质的量比为0.6,氯化铵与硫酸铜的物质的量比为1.0~1.1; (3)沉淀氯化亚铜用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水溶液洗涤,再用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洗涤,再经烘干得到氯化亚铜产品,所得产品质量符合GB/T 27562-2011《工业氯化亚铜》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邻氨基苯甲醚为原料,经重氮化反应得重氮盐溶液,再以硫酸铜为催化剂,甲苯为萃取剂,用水解萃取耦合新技术制备愈创木酚。讨论了搅拌速度、重氮盐溶液含量、硫酸铜的起始含量以及甲苯用量等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为7%的重氮液、质量分数为50%的硫酸铜、甲苯与水相体积比为1:1、水解温度为81~82℃时可以保证水解反应的顺利进行,达到最佳萃取效果和分层溢流的目的,反应收率可达90.80%,纯化后产品纯度达99.74%。该方法具有降低水解反应温度,提高反应选择性,降低生产能耗及成本,易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磷化处理是通过在金属表面上发生化学与电化学反应使其表面上形成一层具有防腐蚀作用的不溶性磷化膜,广泛用于金属表面预处理过程中。重点研究了磷化过程中采取超声辅助、加入一定量的纳米SiO_2颗粒等辅助操作对常温磷化过程的影响,扫描电镜检测以及硫酸铜点蚀实验、氯化钠浸蚀实验结果表明超声辅助及纳米颗粒加入有助于提高磷化膜的致密性和耐腐蚀性,2种辅助方式同时采用会对磷化过程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所得磷化膜耐硫酸铜点蚀时间和耐氯化钠溶液腐蚀时间分别达到了125 s和95 min,耐腐蚀能力优于采取单个辅助方式所得磷化膜。  相似文献   

13.
侯德顺 《辽宁化工》2009,38(6):384-385
有机化学实验室制备乙炔时,一般使用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或者硫酸铜溶液作为洗液除去乙炔气中所含的有害气体。通过实验现象、理论、经济效益等方面论证了硫酸铜溶液作为制备乙炔气体洗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腐殖酸钠抑制氧化铝熟料溶出二次反应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烧结法熟料溶出过程中添加腐殖酸钠,一定程度上能抑制二次反应的发生,当添加量为熟料的0.43%时,熟料中氧化铝和苛碱的溶出率比空白样分别高出3.87%和4.51%。通过对赤泥红外光谱测定和熟料溶出液SiO2和Ca2+的浓度分析,初步探讨了腐殖酸钠抑制二次反应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腐殖酸钠的多基团大分子附着在硅酸二钙分子的表面上,使其不与溶液接触而避免二次反应的发生;同时,腐殖酸钠进入溶液解离出阴离子与Ca2+形成较稳定的沉淀,减少了溶液中游离Ca2+的数量,阻止水合铝硅酸钙的生成,从而降低铝酸钠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张威  杨蔚 《广东化工》2006,33(11):35-36
本文通过运用乙醇与水混合溶剂结晶生产硫酸铜,同时对溶剂比例、结晶温度、溶液酸度等进行实验,得出较好的生产条件,为工业生产硫酸铜中节省能源、节约成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相分离原理,文章研究了从硫酸铜废液中高效除钙的方法.通过加入无水硫酸钙晶种,将硫酸铜溶液或含硫酸等其他组分的硫酸铜溶液在蒸发浓缩阶段除钙,蒸发浓缩后,趁热过滤将固体硫酸钙与硫酸铜溶液分离.具体工艺条件:蒸发浓缩阶段温度80~105度,搅拌时间5小时,无水硫酸钙晶种加入量1~15克/升,即可通过一次浓缩结晶过程,可使所得五水硫酸铜产品钙含量降到0.005 wt.%以下.  相似文献   

17.
以榆树叶制备叶绿素铜钠的工艺条件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琳  张万忠  刘宁  赵洪庆 《辽宁化工》2003,32(7):277-279
由榆树叶提取叶绿素,经皂化、铜代及成盐反应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研究探讨铜代反应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叶绿素铜钠的光稳定性、热稳定性、耐氧化性、耐还原性、耐酸碱性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对该色素吸光度的影响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铜代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榆树叶粉与10%硫酸铜溶液质量比为1:8,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h,得率达9.67%,叶绿素铜钠耐热、耐光、耐还原性较好,耐氧化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聚源  谢娟  孟梅 《化学世界》2003,44(8):444-446
“化学反应热的测定”是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一般用“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作为实验项目 [1-3 ] ,即采用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与过量的锌粉在保温杯中反应 ,以外推作图法求得反应的ΔT来计算反应的摩尔焓变。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已为大家公认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 ,大多数院校[3 -6] 采用一只保温杯和一支精密温度计 (具有 0 .1℃分度 )、放大镜、秒表等来完成该实验。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实验结果表明 ,这种操作难以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所测定的实验数据点几乎无法外推 ,反应温度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关…  相似文献   

19.
酸性镀铜溶液中硫酸铜的分析有碘量法和EDTA容量法,这两种分析方法所需操作时间均较长,用药量也较多。本文研制了以三乙醇胺为显色剂快速测定酸性镀铜溶液中硫酸铜的分光光度法。三乙醇胺与铜在碱性溶液中生成蓝色络合物,在一定的碱性范围内,该络合物的吸光度不随碱度而变化,且其吸  相似文献   

20.
陈鹏  赖少弼 《广东化工》2013,40(3):123-124
文章研究了采用氨浸-溶剂萃取-除杂除油工艺回收电镀污泥中铜、镍的过程。通过优化实验,确定了全流程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上述工艺,电镀污泥中铜、镍、锌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9%、95%和96%,并得到较高纯度的硫酸镍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