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道罕见的女性A型血友病1例,并对其凝血因子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患者,女,65岁,因为跌倒后右胸痛2d入院,院内查体提示胸壁皮下血肿,双下肢等长,髋屈曲及内旋受限。测定凝血指标提示APTT61.3s,正常血浆纠正后为41.3s,而PT、FIB、TT均正常。有既往出血史。F活性为2%,F活性为200%,vWF:Ag为120%,vWF:RCof100%,vWF:CBA128%,F结合分析正常;髋关节X片提示:双侧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诊断为血友病A型。提取该患者外周血DNA,根据NM000132之凝血因子F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其第14外显子特异的引物,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该患者出现4111A→C杂合突变,使1314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脯氨酸,产生一错意突变,该突变未见其它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
血友病A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友病A的发病机制是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的各种突变导致FⅧ活性降低,错义突变是轻/中型血友病A发病的主要机制,内含子22的倒位是重型血友病A发病的主要机制。无义突变、剪接位点突点、片段缺失、插入突变占已知突变的其余部分。突变产生的效应包括产生功能缺陷的FⅧ或减少循环中FⅧ的数量。大部分的基因突变已经确定,仍有少量患者检测不到FⅧ基因的突变。该文就血友病A的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两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的患者进行FⅪ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两例患者在常规凝血检查时发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进行aPTT纠正试验和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发现均为凝血因子Ⅺ活性(FⅪ:C)降低。收集患者外周血,分别提取DNA,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扩增两例患者FⅪ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应用Chromas软件与FⅪ正常序列(NG_008832.1)进行比对;有突变的片段进行反向测序并比对。结果病例1:aPTT 109.6 s,FⅪ:C 0.4%;病例2:aPTT 50.1 s,FⅪ:C6.7%;两例患者aPTT纠正试验和其余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FⅪ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例1在Exon2上发生18 del A纯合缺失,导致移码突变(Val-13 Trpfs X15),该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点;病例2在Exon7上发生738 GA杂合突变、导致Trp228 stop,同时在Exon9上发生1021 GA杂合突变、导致Glu323 Lys。结论上述突变可能分别是导致两例患者FⅪ缺乏的分子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反复输注血液制品对血友病抗体及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在某院反复接受血液制品(FⅧ制品或FⅨ制品)替代治疗的血友病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记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初始输注FⅧ制品或FⅨ制品治疗的血友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FⅧ活性(FⅧ:C)、Ⅸ活性(FⅨ:C)采取一期法检测,FⅧ抗体(FⅧ:Ab)、FⅪ抗体(FⅨ:Ab)采取Bethesda法检测.结果 研究组HA 36例,FⅧ抗体滴度(3.41±1.72) Bu/ml,阳性率16.67%,Hb 9例,FⅨ滴度(2.67±1.53) Bu/ml,阳性率11.11%,抗体高、中、低分型依次为l例、4例和40例;对照组HA 32例,FⅧ抗体滴度(1.02±0.84) Bu/ml,阳性率6.25%,Hb 8例,FⅨ滴度(0.79 ±0.69) Bu/ml,阳性率0%;两组在FⅧ抗体滴度及总抗体阳性率、FⅧ抗体滴度对比差异上均显著(P<0.05).结论 反复输注FⅧ制品或FⅨ制品行血液替代,与血友病患者凝血因子抗体产生有直接的关系,这会降低凝血因子活性,不利于血友病的出血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Kogenate FS,拜科奇)在中国血友病A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抑制物产生率。方法采用拜科奇治疗30例血友病A患者的出血事件,观察其临床止血效果及用药后4周FⅧ抑制物的产生情况。其中11例患者在用药前后进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血清病毒学(HBV、HCV、HIV)、FⅧ抑制物、FⅧ活性检测,并于第1次用药后10min、60min检测FⅧ活性;同时随访2年检测FⅧ抑制物。结果11例患者在用药后10min、60min较用药前FⅧ活性明显提高,达到或接近预期升高值;所有30例患者用药后出血症状停止,显效率达100%。每次出血事件约86.7%的患者在≤3次输注即可较好的控制症状,提示具有较好的有效性。30例患者共输注重组FⅧ70次,总计51294u,在用药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出现。本研究发现1例患者在用药后4周产生FⅧ抑制物,提示短期抑制物产生率为3.3%(1/30),11例2年随访未见抑制物产生增加趋势。结论重组人凝血因子Ⅷ(Kogenate FS,拜科奇)在中国血友病A患者使用中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较低的抑制物产生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1999年3月25日批准使用重组人类凝血因子Ⅶa(rFⅦa),该药适用于出血的A、B型血友病患者并可作为凝血因子Ⅷ或Ⅸ抑制剂。此后,越来越多的非血友病患者开始使用此药。  相似文献   

7.
部分血友病A患者经输注含凝血因子Ⅷ的血制品治疗后,产生一种可特异性抑制或灭活外源性FⅧ:C的物质,称为FⅧ抑制物(同种异体抗体)。它可干扰凝血反应,使得对出血的控制更加困难。其发生率为20%~30%,其中95%发生在中、重型血友病A患者。根据抑制物免疫应答的强度可分为低反应型和高反应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VH)缺陷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和家系调查,初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性(FII:C)、凝血因子V活性(FV:C)、FVII活性(FVII:C)和凝血因子x活性(FX:C)及FVII抗原(FVII: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Ⅳ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先证者PT延长为22.4s,FVII:C和FVII:Ag明显降低,分别为7%和10%;父亲、母亲、姐姐及儿子的PT正常或稍延长,FVII:c分别为63%、54%、57%和46%,FVH:Ag分别为67%、53%、61%和49%;先证者和所有家系成员的APTT及其他凝血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测序发现先证者Ⅳ基因第8号外显子存在g.11482T〉G(His348Gln)杂合突变和g.11496G〉A(Arg353Gln)杂合多态性;其母亲、姐姐、儿子均存在F7基因g.11482T〉G杂合突变;父亲存在,7基因g.11496G〉A杂合多态性。结论:肜基因His348Gln杂合突变协同Arg353Gln杂合多态性是导致该先证者FVII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刘丹娟  李莉艳  李强  孙竞  钟梅  罗深秋 《重庆医学》2012,41(12):1168-1170
目的研究B型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因子(F)Ⅸ基因的突变类型与分布。方法采集31例血友病B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对FⅨ基因的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果 31例血友病B患者共检出34种突变,其中1例为三重突变,6例为双重突变,另外发现新突变13种。结论 B型血友病的FⅨ基因突变分散,呈高度异质性。31例B型血友病患者的FⅨ基因上均发现有序列改变,为B型血友病患者基因缺陷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证据,发现了13种新突变,丰富了FⅨ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检测在血友病(vWD)患者和轻中度血友病A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2010年8月到2015年12月在我中心检测凝血因子Ⅷ活性低于45%,而且根据临床表现及家族史怀疑为血管性血友病的患者77例,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vWF抗原。结果检测的77例患者中29例患者VWF抗原水平低于35%,为vWD患者;48例未检出vWF抗原水平降低。其中女性患者16例中11例vWF抗原水平降低(68.75%),诊断为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的几率要高于男性患者(2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因子Ⅷ活性低的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需要检测vWF抗原水平,筛查是否为vWD。vWF抗原水平检测能很好的满足临床需求,为vWD诊断提供依据,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女性血友病A FⅧ基因的双重杂合突变-1例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例女性血友病A(HA)患者家系进行基因分析,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FⅧ:C等测定进行HA表型诊断;用LD—PCR进行内含子22倒位检测,对FⅧ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用末端标记双脱氧法检测核酸序列。结果表型检测先证者(父亲)及其女儿的FⅧ:C分别为6.9%、3.4%;3人内含子22倒位为阴性;先证者女儿FⅧ14号外显子存在自发杂合突变(112183-112191)insA,18号外显子131252T→C(Leu1975Pro);父亲FⅧ18号外显子存在相同突变,母亲FⅧ基因检测没有发现先证者的这2个突变。结论FⅧ14号外显子(112183-112191)insA与18号外显子131252T→C双重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该患者HA的分子机制,其中18号外显子131252T→C为国际首次报道,14号外显子(112183-112191)insA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凝血因子Ⅷ抑制物(factor Ⅷ Inhibitor)是一种可以抑制或灭活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的抗体,常出现于血友病A病人中。非血友病患者中产生FⅧ抗体较罕见,其发病率约为1/10万。国外统计有300多例报道,国内的报道较少,特别在实验室的研究方而还不深入。下面结合我院新近发现的7例获得性FⅧ抑制物病人,对此病的诊断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环孢素A对SD雄性大鼠血浆凝血因子变化和对提高凝血因子Ⅷ(F Ⅷ:C0)浓度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干预组分别以环孢素A 5me/kg(A组)、10mg/kg(B组)和15mg/kg(C组)灌胃,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2个月后分别检测血小板、FⅧ:C浓度和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同时检测大鼠肝、肾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组大鼠FⅧl:C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B组和C组FⅧ:C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问血小板数量和vWF浓度无显著差别。结论:给予低浓度5mg/kg环孢素A可促进FⅧ:C的分泌,而高浓度环胞素A对FⅧ:C分泌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与血浆中凝血因子Ⅶ的相关性,并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比较冠心病患者81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间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差别,FⅦa:采用重组可溶组织因子法,FⅦAg:用ELISA法,FⅦc:用一阶段凝固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124名正常人群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突变的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患者凝血因子FⅦa活性2.6±0.8,高于正常对照组2.1±0.6(P<0.005)。凝血因子FⅦc活性103.45±16.23,高于正常对照组86.4±20.0(P<0.005)。冠心病患者FⅦ:Ag,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人群FⅦ基因R353Q的RR,RQ,QQ,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874,0.122,0.004;R,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940,0.060。结论检测FⅦa、FⅦAg与FⅦc 3项凝血因子可以为评估冠心病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提供实验室依据。正常人群FⅦ基因R353Q突变的基因型分布具有种族或地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系体内产生的具有灭活或中和FVⅢ促凝活性的抗体,引起FⅧ水平和活性降低,造成临床严重出血。包括同种免疫抗体(allo-antibodies);血友病A(HA)患者输注FⅧ制品后产生的抗FⅧ抗体;自身免疫抗体(Auto-antibodies);非血友病患者自发产生的抗FⅧ抗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多态性位点分析进行非凝血因子Ⅷ基因内含子22倒位型血友病A产前诊断.方法:用PCR-琼脂糖电泳、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方法,选择FⅧ基因内BclⅠ位点、XbaⅠ位点、CA-13、CA-22,FⅧ基因旁侧DXS52(ST14)和DXS15位点,对11例非凝血因子Ⅷ基因内含子22倒位型血友病A家系进行产前诊断.结果:11例非凝血因子Ⅷ基因内含子22倒位型血友病A家系均可通过使用6个多态位点进行产前诊断,其中4例家系胎儿为血友病患者的可能性大,选择了引产,另7例家系胎儿为健康个体的可能性大,出生后经诊断均健康.结论:检测FⅧ基因内、外多个多态性位点可对非凝血因子Ⅷ基因内含子22倒位型血友病A家系进行高效、快速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错义突变Gly400Val导致的凝血因子Ⅺ缺陷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一个中国汉族人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家系中的基因突变。方法 测定先证及家系成员凝血因子活性(FⅪ:C);抽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FⅪ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直接测序;针对突变位点进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扩增。结果 先证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94.15s,FⅪ:C为正常的2.1%。家系成员杂合子的FⅪ:C均下降,为正常对照的27.0%~48.4%。先证者FⅪ基因外显子11第1296位苷酸G突变为T,导致其所编码的甘氨酸残基为缬氨酸残基替代((Gly400Val)。部分家系成员该位点呈杂合性改变。结论 Gly400Val为FⅪ缺陷的原因,杂合子的FⅪ水平可能由于显性负机制的存在而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8.
尿毒症患者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的活性在尿毒症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 FⅤ: C、FⅦ:C、FⅧ:C、FⅩ:C、FⅪ:C 检测采用一期法,在 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对50例尿毒症患者血透前、后的各个凝血因子、临床相关资料等作分析比较,以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尿毒症患者血透前组血浆 FⅤ:C、F Ⅶ:C、FⅧ:C、FⅩ:C、FⅪ:C 分别为114.16%±34.12%、199.32%±34.56%、181.05%±56.11%、118.56%±26.81%和 156.57%±39.25%;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血浆 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 分别为108.29%±35.16%、 162.36%±32.39%、132.36%±59.32%、95.86%±12.23%和139.39%±41.16%,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 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值均<0.05~0.01)。同时,尿毒症患者血透前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23%、59%、51%、36%、43%;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分别为:21%、52%、46%、31%、3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显示尿毒症时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与透前组相比,透后组的凝血因子 FⅦ:C、FⅧ:C、FⅩ:C、FⅪ:C 水平明显低于透前组(P 值均<0.05~0.01)。FⅦ:C 与 BUN、Cr 呈正相关。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提示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可能是尿毒症患者易患血栓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血透能减低凝血因子升高程度。  相似文献   

19.
老年获得性血友病A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老年获得性血友病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获得性血友病A患者未发现明显基础疾病,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及既往史,临床表现为皮肤瘀斑和关节腔内积血,实验室检查aPTT延长、FⅧ:c降低及FⅧ-Ab阳性,泼尼松及环磷酰胺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结论对有明显出血倾向、伴aPTT延长且1:1正常血浆不能纠正、常规补充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效果欠佳的老年非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应高度警惕获得性血友病A,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可有效地抑制FⅧ-Ab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第二代rFⅧ(Kogenate FS)在中国人血友病A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第二代rFⅧ(Kogenate FS)治疗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用药前进行FⅧ抗体、FⅧ:C活性、血清病毒学(HBV、HCV和HIV)、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于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进行FⅧ:C测定,治疗结束后进行FⅧ抗体和肝肾功能检测。结果 ①采用KogenateFS治疗的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中,KogenateFS用量12.99~25.00u/kg(平均18.74u/kg),总用量3000~11000u(平均6570u),自治疗至出血停止或出血症状改善所需的时间为1.5~5.5d(平均3.29d),除1例FⅧ抗体滴度较高者外,其余13例患者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FⅧ:C活性均明显升高,用药前后FⅧ:C活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显效13例(占92.86%),好转1例(占7.14%),总有效率为100%。②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中,用药前FⅧ抗体阳性2例,其中1例FⅧ抗体〉5Bu,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FⅧ:C活性无明显升高,治疗结束后FⅧ抗体仍然〉5Bu,但出血症状改善;另1例FⅧ抗体为4Bu,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FⅧ:C活性显著升高,治疗结束后FⅧ抗体转为阴性。③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在应用KogenateFS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无不良事件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第二代rFⅧ(KogenateFS)治疗中国人血友病A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