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水分、粉碎粒度)的被孢霉菌丝体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条件下的油脂萃取,确定了粉碎粒度、水分与油脂萃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安息茴香油脂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谦  于明 《新疆农业科学》2001,38(5):273-274
采用安息茴香籽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在超临界状态下萃取压力、萃取温度、粉碎度、CO2流量对油脂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工艺条件: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50℃,原料粉碎度40目,CO2流量25l/h。可为批量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对毛油进行精炼,是一项新的油脂精炼方法。对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精制植物油脂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梯度下,提高萃取过程压力,可以获得更高收率的馏分油;超临界流体萃取可以有效脱除植物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和过氧化产物;外观上看超临界流体萃取具有较高的脱色能力。超临界CO2萃取作为一种新兴“绿色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油脂加工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蚕蛹油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蚕蛹油脂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压力、CO2流量等参数对油脂萃取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 kg﹒h^-1为本试验最佳参数组合,油脂萃取率可达81.24%,影响油脂萃取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同时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油样与石油醚萃取油样的品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提取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高效、快速、易于控制、无污染等特点。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原理、特点、影响因素和强化措施的研究进展,并且综述了超临界CO2技术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6.
CO2超临界流体苹取技术(SupererihcalffedExtI3ction,简称SFE)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分离技术,由于其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无残留、无污染、操作温度低、适合处理低沸点物质等特点,广泛用于化工、石油、医药、食品等多个领域。在超临界革取中,温度、压力是影响超临界流体革取率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在多篇文章中都有论述[‘-‘],但原料的预处理(如水分含量、粉碎度)对苹取率的影响却研究不多。本文以月见草种子、被抱霉菌丝体为实验材料,探讨粉碎度与油脂革取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原料…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果实功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具有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可以选择性提取天然香精油、色素、不饱和脂肪酸油脂、黄酮类化合物等不同功效成分,且功效成分破坏少、纯度高,能保持原有食品风味,所以SFE已成为一种新型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并得到迅速发展.综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特点、实验技术及其在果实功效成分提取方面的应用与最新研究成果,展望了SFE在果实综合利用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林蛙卵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林蛙卵油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CO2流量及水分含量对萃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萃取得率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最佳萃取工艺: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0h,林蛙卵水分含量应低于10%。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油用牡丹籽油,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牡丹油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夹带剂及用量条件下对油用牡丹籽油脂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力35 MPa、CO_2流量为25 g/min、时间2 h、温度40℃的萃取条件下,不同夹带剂使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油用牡丹带壳油脂提取率均有提高,乙酸乙酯提高了16.72%,石油醚提高了6.52%,正己烷提高了12.85%;综合考察3种夹带剂及其用量,乙酸乙酯的提高效果最好,其最佳用量为10%;牡丹油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牡丹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尤以α-亚麻酸的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8.95%。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20世纪末广泛兴起的一项分离、提纯新技术,在许多行业都应用这项技术提取、纯化物质,在食品、医药、生物等行业广受欢迎。基于此,主要对超临界流体的萃取原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一种高效提取棉花细胞核的技术,为棉花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全基因组测序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刀切法”,在含有Triton X-100和PVP40的冰冷细胞核提取缓冲液中,用锋利刀片切割发育1周的棉花黄化子叶以释放细胞核,并经过100、50、和30μm的膜过滤后离心收集细胞核,同时选取棉花幼嫩叶片和黄化处理时间不同的子叶分别用研磨法和刀切法作对照。[结果]刀切法所得细胞核干净完整杂质少,不需要研磨和巯基乙醇等处理,方便快捷无毒害,成功率达100%。[结论]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快捷、无毒害的棉花细胞核提取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一种高效提取棉花细胞核的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二倍体亚洲棉品种石系亚1号,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剂HEPES购自Amresco公司,DTY购自BioBasicInc.,TritonX-100、PVP40购自Sigma公司,DAPI购自Roche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银杏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探寻一条有效途径,为高附加值、高品质的银杏油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超临界CO2萃取银杏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原料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3个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再使用Design Expert6.1.1软件分析,对数据进行优化,优化试验设计为3因素3水平共15个试验点的响应分析试验。[结果]经优化得出银杏油提取最优条件为:粒度为40目,萃取压力为27 MPa,萃取温度为43.5℃,萃取时间为2.5 h,在最优条件下银杏油的得率为7.188%。[结论]该方法可用于下一步的综合、无毒、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陆国东  张洪磊  张立明  薛惠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94-1794,1799
以CO2作为溶剂,采用超临界萃取方法,从南瓜籽中提取南瓜籽油,着重探讨了原料和萃取条件对萃取率和油的品质的影响,并确定了较适宜的工艺:投料量200 g,含水率4.50%,萃取压力30 MPa,CO2流量15 L/h.  相似文献   

15.
白灵菇菌丝多糖碱溶液浸提法提取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碱溶液浸提法提取白灵菇菌丝多糖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改进,发现液氮研磨对菌丝多糖有较强的破坏作用,不利于菌丝多糖的提取,菌丝多糖的含量降低50%以上;菌丝多糖含量与菌丝的成熟程度有关,培养时间影响着菌丝多糖含量,在马铃薯-麦麸培养基中培养8-16 d时,可以提取到较多的菌丝多糖;供试的7个菌株的菌丝多糖含量在9.1-4.3 mg/g之间,菌株间差异显著,因此筛选具有较高多糖含量的白灵菇品种是进行白灵菇多糖产业化生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杏仁油的适宜提取方法.[方法]以杏品种为原料,分别采用微波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对新疆产量较大的小白杏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各种提取因素对杏仁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下微波法小白杏出油率69.91;,索氏提取法小白杏出油率72.67;.[结论]两种杏仁油提取方法的比较结果显示,微波提取法提取的杏仁油百分含量略低于索氏提取法,但与索氏提取法相比,微波提取法具有节省时间、环保节能、提取效率高、控制方便及易工业化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油脂是人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但受到提取工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存在出油率不高、溶剂残留等诸多问题。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实现最佳量效关系一直是现代轻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并改进油脂提取相关工艺技术及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油脂传统和现代提取技术方法及其原理的简单介绍、对各种方法主要优缺点的比较,得出对油脂提取方法的总体的和前瞻性的看法,旨在为今后油脂工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就油脂提取技术来说.采用绿色工艺进行企业生产,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趋势。酶提取法、水剂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在生物油脂萃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超临界CO2萃取法因其具有环保的萃取过程、萃取物纯净无污染、在油脂和中药材的活性成分提取中均有独特优势,随着应用的普及和改善,该技术可能成为油脂萃取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文冠果种子为原料,测定文冠果种子的理化指标,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文冠果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压力、温度、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萃取文冠果油的最佳条件:压力40 MPa,温度50℃,时间120min。对超临界萃取的文冠果油进行了理化性质及GC/MS分析,结果显示,酸价为0.4mg KOH/g、过氧化值为0.042g/100g、碘值为113g/100g、芥酸9.49g/100g、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为0.01g/100g,其中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超临界CO2萃取的文冠果油工艺稳定可靠,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燕麦油的提取及精炼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燕麦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石油醚浸提法提取燕麦麸皮中的燕麦油,以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通过脱胶、脱酸和脱色对燕麦粗油进行精制。[结果]3个因素对燕麦油提取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脱胶燕麦油得率约为91%,脱酸燕麦油得率约为80%,脱色后精制燕麦油得率约为64%。燕麦油在精制前后酸价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碘价和皂化值基本不变,密度、比重、黏度和折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利用石油醚从燕麦麸皮中提取燕麦油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2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