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Planning》2014,(3):12-13
目的:探究分析在产科围术期中药师干预抗菌药合理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5月产科收治的200例剖宫产孕妇作为干预组,该组产妇由本院药师参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另外选取本院2011年1-12月产科收治的200例剖宫产孕妇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抗菌药应用。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效果。结果:干预组产妇在围手术期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是头孢唑林,二联用药情况有了显著改善,干预组疗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住院日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科剖宫产围术期,有药师对抗菌药合理应用进行干预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有着很高的可操作性,应该积极推广这种干预模式,发挥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8):124-127
目的:分析本院眼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行政干预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为本院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干预前1052例和干预后648例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病例的围手术期静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干预前后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围手术期静脉使用抗菌药物从干预前的90.5%下降到干预后的1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切皮前30 min2 h抗菌药使用率明显提高;干预后术后48 h、72 h、>72 h抗菌药使用率下降。手术时间>3 h术中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均未使用和追加;干预前后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分别为0和10.8%。结论:通过各种行政干预,干预后围手术期抗菌素使用率明显下降。但仍存在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偏低、术中追加一剂抗菌药物不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昌市第一医院外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2009年7-12月968例外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8例患者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99.1%(959/968),应用最多的前3位药物为:头孢呋辛钠(19.0%)、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7.0%)、头孢替唑(10.1%)。术后超时应用抗菌药物657例(68.5%),其中Ⅰ类切口手术261例(27.2%)、Ⅱ类切口手术376例(39.2%)、Ⅲ类切口手术20例(2.1%)。结论本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给药方法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临床用药后的效果及意义。方法:从患者病历中分别随机选取200份,并且从门诊处方中分别随机选取1200份。将2012年的100份病历设为对照组,2013年100份病历设为干预组,研究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结果:药师干预后,干预组的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进行干预,可使临床医师用药更合理,降低了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增强了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
目的 探讨小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儿外科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18年1月-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出院手术病历500份,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00份手术病历中212例患儿使用了抗菌药物,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42.4%, I类手术切口为28.2%。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分别为头孢唑林91人次(42.9%),头孢西丁钠61人次(28.8%),头孢硫脒29人次(13.7%),美洛西林舒巴坦钠19人次(9.0%),其他抗菌药物(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等) 12人次(5.6%)。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中,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合理率较低(55.2%)。结论 小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目前应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临床各相关科室之间加强协调合作,促进小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81-83
目的:考察2013年某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相关文件的要求,对该院2013年1-12月585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5例手术中,预防用抗菌药物92例,预防用药率为15.73%,其中108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者为54例,所占比例达50%。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及品种选择也存在明显问题:预防用药患者中术前未用药而术后才用者占82.61%,预防用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占比也很高,其中选用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分散片作为预防用药者高达76.09%。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主要存在部分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针过宽、药物品种选择和用药时机不合理等问题。医院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力度,以充分发挥抗菌药的抗菌特性而减少其耐药菌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4):130-132
目的: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于本院病历检索系统中随机抽取250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病例,设计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表。搜集有关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体系研究的相关资料,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的指南和规定为指导,采用Delphi Method法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本组患者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对本组患者围术期预防用药的评价结果为:有用药指征患者共202例(80.8%),无用药指征患者共48例(19.2%);用药方案不合理患者占总体患者的比率依次为:药物选择12.8%、给药途径4.8%、溶媒选择5.2%、溶媒用量10%、用药频次20.8%、用药剂量22%。同时,本组患者围术期使用预防用抗菌药物后,仅2例患者出现轻微手术部位感染,比率为0.8%。结论:Delphi Method法下建立的由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能系统性的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较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0):91-93
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干预在电子支气管镜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COPD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满意度、依从性及心理状态(HAMD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研究组护理依从性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护理后,两组HAMD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在电子支气管镜治疗COPD患者中应用效果肯定,可减少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7):116-117
目的:比较一系列医药卫生政策实施前后基本药物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评价其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医院门急诊处方和出院病历,将2011年作为政策实施前组,2012年作为实施1阶段组,2013年作为实施2阶段组,进行实施前后的对照研究,考察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实施2阶段基本药物门诊处方使用率为51%,基本药物金额使用率为33%。实施2阶段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8.67%,较实施前的76.06%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也有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药卫生政策和整治干预措施的出台对促进合理用药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探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3-5月住院的1 160例10种介入手术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 永久或临时起搏器安置/更换术、椎间盘射频消融术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是87.95%、83.33%,其他8种介入手术的使用率都为0.结论 该院介入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已趋达到卫生部的标准,呈整体合理趋势.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力度,能够明显改善抗菌药物用药不合理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邓素辉  陈晴  汤洪  周鹏 《矿产勘查》2011,(1):68-69,7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行复位法治疗BPPV的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正规行复位治疗和药物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给予针对性护理,比较2组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护理干预组有31例痊愈,7例改善,2例无效,治愈率77.5%,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有18例痊愈,12例改善,10例无效,治愈率45.0%,总有效率75.0%。2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能提高BPPV复位法治疗的有效率,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量饮水法加心理干预对预防溶盘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患者880例分为观察组440例和对照组440例。对照组按大量饮水法护理;观察组除按大量饮水法护理外,再加心理干预。分别观察2组患者术后排尿、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术后排尿困难发生率(16.82%)、尿潴留发生率(3.86%)、导尿发生率(1.5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4.77%、7.27%、4.0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3.02±1.31)d、平均住院费用(8 735.29±201.34)元均低于对照组[(3.55±1.75)d、(8 913.34±232.52)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量饮水法加护理干预明显优于单纯大量饮水法,能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比较干预前后不同场所暗娼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等相关信息.方法 在城乡结合部选择路边按摩店、发廊等固定场所和散居在社区中等无固定场所的暗娼进行外展干预;用国家标准调查问卷进行现况调查,收集比较人口学资料,STD/AIDS相关知识、安全套使用状况等信息.结果 无固定场所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2.4%上升为干预后的82.0%.固定场所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36.2%上升为干预后的98.0%.在最近一次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情况上,无固定场所组的安全套的使用率由14.3%上升至干预后的80.0%;固定场所组由66.8%上升至87.5%.无固定场所组的调查对象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服务的比例为19.0%,接受过同伴教育的比例为0.0%,最近一年做过艾滋病检测比例为0.0%,干预后分别上升至52.0%、32.0%和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固定场所组的调查对象接受过安全套的宣传与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比例为97.0%,接受过同伴教育的比例为67.3%,最近一年做过艾滋病检测比例为41.7%,干预后分别上升至100.0%、90.5%和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暗娼在干预前后的艾滋病知识的相关知识知晓率、行为均有明显改善.接受艾滋病检测和同伴教育的比例也有明显上升,表明干预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4.
梅荣 《矿产勘查》2011,(2):58-59,62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138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70)和对照组(n=68),2组均按医嘱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6周,干预组根据患者的生理节律、病理与心理特点,应用时间护理对服药时间进行调整,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均有很好的降血压效果。干预组总有效率(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85.29%)(P〈0.05);治疗后干预组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降压更平稳;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57%)明显低于对照组(14.71%)(P〈0.01)。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但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时间护理及综合护理干预,能更有效、平稳地降低患者血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刘喆  崔君智 《矿产勘查》2013,(10):72-74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断指再植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300例(377指)行断指再植术的患儿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155例,203指)和对照组(145例,174指).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及家长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l2 组干预前、干预后及出院前进行焦虑评分.统计2 组的血管危象发生率及再植指成活率.结果 治疗组干预后及出院前焦虑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的血管危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再植指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行断指再植术的患儿采用认知行为干预,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焦虑状态,而且能够有助于预防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再植指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56例VAP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进行分析。结果 56例VAP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共78株,居前6位的主要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PAE,24.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12.8%),大肠埃希杆菌(ECO,10.3%),金黄色葡萄球菌(8.9%),鲍曼不动杆菌(ABA,7.7%),肺炎克雷伯菌(KPN,6.4%)。PAE以耐哌拉西林(63.1%)、头孢唑啉(57.9%)、头孢他啶(52.6%)、左氧氟沙星(52.6%)为主,SMA以耐亚胺培南(100.0%)、美罗培南(100.0%)、哌拉西林(100.0%)、头孢唑啉(90.0%)、阿米卡星(9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0.0%)为主,ECO以耐环丙沙星(75.0%)、头孢唑啉(62.5%)、哌拉西林(62.5%)、左氧氟沙星(62.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2.5%)为主,ABA以耐哌拉西林(83.3%)、环丙沙星(66.7%)、头孢唑啉(66.7%)为主,KPN以耐头孢唑啉(80.0%)、哌拉西林(80.0%)、环丙沙星(60.0%)、左氧氟沙星(60.0%)为主。结论 V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高,加强预防及合理抗生素治疗有助于VAP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和掌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感染的现状,更好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要求,采用床旁调查和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06-2010年每年的5月份第3周的周四0-24时内住院病人的医院感染情况,包括当日出院转科和死亡病例,不包括当日新住院病人,并对5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次调查9 153例次,感染456例次,平均现患率为4.98%;平均现患率排在前5位科室依次为ICU(42.65%)、血液科(21.12%)、新生儿科(14.29%)、干部病房(13.41%)、儿科(12.37%);感染部位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呼吸系统、泌尿生殖道、手术部位;5年平均抗生素使用率为51.22%。结论加强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使用抗生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现患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南昌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ICU患者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2株。采用纸片扩散(K-B)法对5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行抗生素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rmtE和npm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5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44.2%、53.8%、75.0%和78.8%,对其余14种抗生素耐药率均在90.0%以上。5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有38株检出armA基因表达,表达率为73.1%(38/52);其余均未检出。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携带armA型16SrRNA甲基化酶耐药基因。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他多种抗生素呈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白晓  许霞  赵花 《矿产勘查》2014,(8):40-42
目的:对肺部感染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分析检出非发酵菌感染及其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3年6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陕西省总队医院检验科从BALF中分离的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93株非发酵菌,检出率居前4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48/93,51.61%)、鲍曼不动杆菌(31/93,33.33%)、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0/93,10.75%)、醋酸钙不动杆菌(2/93,2.15%);非发酵菌对不同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多黏菌素对非发酵菌的作用较好。结论肺部感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非发酵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耐药性,应加强临床肺泡灌洗液的细菌学检测,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洪灾灾后居民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64例江西抚州地区洪灾灾后居民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82例。干预组进行为期1个月的一般性社会支持和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则仅给予一般性社会支持。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SDS)表评估疗效。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洪灾灾后居民SAS、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5,P〉0.05;t=-1.795,P〉0.05);干预后,干预组灾后居民的SAS、SDS评分低于入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95,P〈0.01;t=-19.600,P〈0.01);对照组灾后居民的SAS、SDS评分低于入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47,P〈0.01;t=-11.784,P〈0.01);干预组和对照组SAS、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3,P〈0.01;t=2.764,P〈0.01)。结论团体心理干预对洪灾灾后居民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改善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