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水平与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脏移植(OLTx)后外 因淋巴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实验动物分为两组,非排斥对照组供体、受体均为SD大鼠,各20只,排斥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各20只,受体大鼠分别于原位肝知名人士移植术前1天及及后第1、3、5、7天从尾静脉采血,经免疫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面LFA-1的表达。[结果]原位肝移植术后,受体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呈低水平表达,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显性意义(P<0.01);受体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水平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显性意义(P<0.01)。[结论]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LAF-1表达水平有助于移植肝脏急性排斥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他莫克司(FK506)、霉酚酸酯(MMF)、抗CD28单克隆抗体(anti-CD28mAb)为主要免疫抑制方案联合供体骨髓输注,对大鼠肝移植受体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①A组(n=6):同品系移植, 供、受体同为Wistar大鼠或SD大鼠;②B组(n=14):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Wistar→SD),术后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③C组(n=7):Wistar→SD, 术后FK506、MMF联合应用2 d;④D组(n=6):Wistar→SD,术后FK506、MMF联合应用2 d,然后单独应用FK506共4 d;⑤E组(n=6):Wistar→SD,术后供体骨髓输注,其余处理同D组;⑥F组(n=3):Wistar→SD,术后供体骨髓输注,术后第1天应用1次anti-CD28mAb,FK506、MMF术后联合应用2 d,然后单独应用FK506共2 d.观察各组移植物的存活和排斥发生情况及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A组大鼠均存活100 d以上;B组大鼠死于急性排斥反应,中位存活时间为15.5 d;C、D组大鼠中位存活时间分别为46 d和68 d;E、F组大鼠均存活100 d以上,组织病理学检查门静脉周围和肝组织内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Wistar大鼠与SD大鼠间肝移植,属于高免疫排斥型动物组合,可作为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和免疫耐受研究的有效品系组合;移植同时供者骨髓细胞的输注可获得移植肝的长期存活;anti-CD28mAb和短时间FK605、MMF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同期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移植大鼠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军  高毅  潘明新  姚坤厚  汪艳 《广东医学》2007,28(9):1401-1403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同时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受体肝移植免疫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移植组(B组)和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C组).A组SD大鼠5只,只行剖腹探查,B,C组Wistar和SD大鼠各10只.行Wistar-SD大鼠肝移植同时,C组提取供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同期输注给受者,B组给予输注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7天肝功能的变化、病理改变和受体生存期.结果 肝移植同时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T,AST,TBIL,ALB较B组显著降低,生存期明显延长,病理改变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而单纯移植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结论 肝移植同时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受体对移植肝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新型肝肠联合移植大鼠模型,并研究移植肝是否对移植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方法:肝肠联合移植切取移植物时,保留门静脉完整性,利用供体胸段下腔静脉在门静脉侧壁上建立~袖套,并安置套管。受体手术时,将此袖套与受体门静脉残端套管法吻合。动脉重建通过供体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右肾动脉端端吻合。免疫保护作用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评估。结果:用此法建立肝肠联合移植大鼠模型手术无肝期显著缩短,与Kamada双套管法肝移植无肝期相同,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7、14天异基因小肠移植组出现重度排斥反应,而肝肠联合移植组仅表现为中度排斥。结论:用该方法建立一期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方便可行,且成功率高。肝肠联合移植时移植肝对移植小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原位肾移植技术的改进及急性排斥反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异基因肾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发生的规律.方法:从供体的切取及血管吻合等方面进行技术改进,供肾取自SD大鼠,受体为Wistar大鼠,共进行肾移植手术46例,将手术成功病例随机分为FK506[FK506, 0.1 mg/(kg·d),术后第1日至第7日皮下注射]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情况.结果:共进行手术46次,36只动物存活时间超过7 d,10只死亡,手术成功率为78.3%,手术时间2~2.5 h,其中热缺血时间5~10 min,冷缺血时间15~30 min,静脉吻合时间为5.0~10.5 min,动脉吻合时间为8.5~12.0 min,对照组大鼠术后7~14 d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而FK506治疗组生存良好(存活时间大于14 d).结论:对大鼠肾移植技术进行改良后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术后2 wk是大鼠急性排斥反应高发时期,运用免疫抑制治疗可诱导大鼠移植物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肝肾联合移植大鼠模型,并初步探讨移植肝是否对移植肾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对供肝和供肾进行原位灌注,供肝肝上下腔静脉用显微外科技术缝合,双袖套法吻合肾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带瓣左肾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用支架管重建胆道和输尿管.通过单独肾移植、肝移植和肝肾联合移植生存时间、肾功能及移植肾病理比较研究,探讨其免疫保护作用.结果:用此法建立肝肾联合移植大鼠模型手术无肝期短,手术成功率高.术后肝肾联合移植组较肾移植组生存时间长(P<0.05),与肝移植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肾联合移植组血尿素氮及肌酐明显低于肾移植组(P<0.05),移植肾排斥反应明显减轻.结论:用该方法建立一期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方便可行且成功率高;肝肾联合移植时移植肝对移植肾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并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利用封闭群大鼠SD和Wistar进行建模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近交系大鼠DA→LEW肝移植模型,根据临床表现和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结果:共施行DA→LEW大鼠肝移植模型15例,手术成功率86.7%,死亡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漏血、肝下下腔静脉血栓、胆道梗阻.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Ⅰ级排斥反应,7 d以后逐渐达到高峰,除术后并发症致死外,剩余均在12 d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结论:DA→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在组织结构上有其自身特点,给建模带来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是否参与了异种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方法:建立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异种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及其Fas抗原配体(Fas-L)的表达,并用普通组织学及原位末端标记方法检测移植肝中细胞凋亡。结果:异种肝移植免疫排斥过程中,移植肝中T淋巴细胞,包括CD4,CD8亚型大量浸润,术后第4天开始表达Fas-L,随着排斥反应的加重,Fas-L表达越高,细胞凋亡数量也越多。结论:T淋巴细胞参与了异种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用51只Wistar大鼠建立了新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模型,手术成功率为92.1%,周存活率为86.27%。手术要点是术前供肝冷灌注;受体肝只建立门静脉血供,静脉吻合分别采用“双袖套”式吻合和“8”字外翻缝合;胆管重建采用单管支架总胆管对端吻合法。移植术后肝细胞超微结构动态观察表明:术后2周是控制免疫排斥反应的关键时期,术后8周实验鼠产生免疫耐受性,移植肝脏成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异体肾移植模型,研究肾移植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5组,第1~4组为异品系移植组(SD to Wistar);第5组为同品系移植组(Wistar to Wistar)作为对照组,观察第1、2、3、5组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5组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结果异品系移植组(SD→Wistar)大鼠肾移植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3、4d出现;CD4/CD8比值于术后第2天显著增高,同品系移植组(Wistar to Wistar)术后,CD4/CD8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未出现排斥反应。结论肾移植术后T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的变化比病理改变提前出现1、2d,可作为监测异体肾移植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与围手术期处理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明清  姚榛祥  贺强 《重庆医学》2003,32(2):135-136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技术与围手术期处理改进。方法 将”二袖套法”部分肝移植技术在袖套制作、肝叶切除、受体麻醉、肝上下腔静脉吻合、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施行50%部分肝移植手术,观察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等因素对部分肝移植大鼠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5—8min,无肝期为11—15min,手术死亡率15.79%,术后24h存活率84.21%,1周存活率63.16%,7d后移植肝重量达原受体大鼠肝脏的92.6%。结论 大鼠年龄、体重、术前状态、精细的术中操作、防止失血、防止术后低血糖的发生是决定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的许多改良能有效保障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双套管法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中细节和要点,建立一种更高效、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原二袖套法基础上,综合各种改良术式,经腹主动脉灌注,单线连续外翻缝合吻合肝上下腔静脉,袖套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单管内支架端端吻合胆总管,术中改进细节,减少出血,合理地复温、补液,缩短手术时间和无肝期;观察术后成活率和存活期、结果共制作12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不包括预实验),供体手术时间(17±1.5)min,受体手术时间(37±2.5)min,无肝期为(19±1.5)min.手术成功率94.2%,周存活率90%.结论娴熟的外科操作并精简术式,改进细节,可提高原位肝移植大鼠的成活率和存活期,为实验研究制作高效、稳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模型技术的改进.方法采用远交系SD和远交系Wistar大鼠,用二袖套法(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正式实验60次.结果术中尾静脉建立输液通路,改进了供肝的修剪和受体肝上腔静脉的阻断与吻合方法,修肝平均时间8 min,受体无肝期平均21 min,手术成功率达85%.结论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较高,可做为肝移植实验可靠、稳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induc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and suppression of allograft rejec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in the study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 effect of immune therapy with anti-CD40L mAb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cyclosporine A (CsA) on the recipient survival and Th1/Th2 cytokine profile was studied to elucidate its immunological mechanism and role in 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he model of 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s established by modified Kamada’s technique. Recip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control group): SD→SD; group B (group of rejection): SD→Wistar without any treatment; group C: SD→Wistar with CsA monotherapy from day 1 to day 5; and group D: SD→Wistar with CsA from day 1 to day 5 and anti-CD40L mAb on day 0 and day 2. The survival of the recipients in all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ELISA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level of cytokines in peripheral blood on post-transplant day 7. Results The survival period of recipients in groups A (>60 days) and D (>60 days)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in group B (13.8±2.4 days). The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 2 (IL-2) and interferon γ in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groups; the level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was higher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contrast, the serum levels of IL-4 and IL-10 in group D were elevat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in group B (P<0.05). Conclusions Combined immune therapy can prolong the survival of allografts.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h2 cytokin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uction of tolerance and suppression of rejec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recipients and allografts.  相似文献   

15.
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与相关手术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进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方式,并总结出相关手术技巧。方法: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共建立16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术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管内支架法完成胆道重建。结果:采用改进的二袖套法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平均供体手术时间46min,修整供肝时间24min,受体无肝期21min,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时间13min,门静脉套管时间3min,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时间4min.胆管插管时间3min。术中和术后24h内主要死亡原因是气胸、麻醉意外、出血,手术成功率92.5%。存活超过24h者,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胆道梗阻以及移植肝功能失活。结论: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需要娴熟的显微外科基本功和耐心细致的手术操作。改进的二袖套法具有无肝期短、手术成功率高的优点,是建立该模型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Pancreaticoduodenal transplantation,PDT)的制作效率,为胰腺移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奠定模型基础.方法:以SD大鼠作为供体,Wistar大鼠作为受体,共行40例大鼠胰腺移植.采用自制套管吻合供体门静脉和受体左肾静脉、供体腹主动脉和受体左肾动脉,术中不需...  相似文献   

17.
改良"二袖套法"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在Kamada等用袖套法吻合血管的基础上,采取肝上、下腔静脉缝合的二袖套方法,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在3个月中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共62只。结果:切取供肝时间平均32min,修肝时间平均12min,无肝期平均18min。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0%。结论:应用二袖套法制作的实验模型稳定,可作为肝移植实验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人白介素-10(hIL-10)转基因对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血管IL-2、TNF-α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为受体,采用颈动脉显微外科原位吻合技术,将经直接浸泡法转染腺病毒介导hIL-10的离体供血管植入受体血管。随机分为3组:I组(空白对照组,n=9),II组(空载体组,n=10),III组(基因转染组,n=10)。移植后5d,观察移植物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免疫排斥级别;RT-PCR、ELIS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血管hIL-10基因产物;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L-2、TNF-α。结果:基因转染组移植血管有效地表达特异性hIL-10基因产物。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排斥级别降低(P<0.01);IL-2、TNF-α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人白介素-10转基因能有效地下调IL-2、TNF-α表达,诱导移植血管局部免疫抑制状态,抑制同种异体移植血管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移植免疫学研究提供动物实验技术平台。方法:采用远交系Wistar和远交系SD大鼠,用二袖套一吻合法(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行袖套法,肝上下腔静脉行吻合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共行大鼠原位肝移植30例次,其中Wistar Wistar大鼠移植20例次,大鼠6~7 d死亡,平均生存5.1 d。SD Wistar大鼠移植10例次,大鼠4~5 d死亡,平均生存3.8 d。结论: 二袖套一吻合法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可作为肝移植试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AG)对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期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3组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同系移植组、同种移植组、同种移植后AG治疗(应用AG(600mg/(kg·d))皮下注射)组。各组分别在术后第3d,5d,7d采集移植心肌的心室组织,观察移植心脏排斥反应情况,细胞凋亡情况及心肌组织中iNOS活性的变化。结果:①同种移植组和同种移植后AG治疗组排斥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1.98,12.70,P<0.05);②心脏移植后各级排斥反应中均可见细胞凋亡的存在,且随着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加重,心肌细胞凋亡的量也在增加;③同种移植后AG治疗组与同种移植组相比各时间段iNOS活性均明显升高,而与同系移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G可以通过抑制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期的iNOS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移植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