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6—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的5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诊治方案加以分析.结果:516例中,有86例患者发生106例次急性排斥反应,急排的发生率为16.7%(86/516);其中临界型改变9例次,轻度排斥反应(BanffⅠ级)36例次,中度(Ⅱ级)48例次,重度(Ⅲ级)13例次.106例次中,36例次急性排斥反应经调整药物后得到控制,65例次经用激素冲击治疗后得到控制;5例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患者中,3例患者接受OKT3治疗,2例最终行再次肝移植而治愈.结论:由于新一代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已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其病理改变可以有重叠和复合存在;移植肝穿刺活检仍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根据不同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病理特点,采用合理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对提高肝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71例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肝移植后8~200 d共出现16次急性排斥反应,平均46 d,6例有典型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出现血清学改变并经肝穿刺活检确诊.经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15次急性排斥反应被控制.结论:细针肝穿活检术是确诊急性排斥反应的惟一手段;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键在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临床治疗应注重对病理学诊断、血清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合并症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合并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0年8月至2004年8月期间54例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所有肝活检切片,并分析临床病例资料,研究肝移植术后不同合并症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重点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肝癌再发/转移与急性排斥反应、肝癌大小及术前门静脉是否有癌栓之间的关系.结果:4例HBV相关性肝病患者术后合并急性排斥反应38例(70.4%;发生时间:-365 d)、慢性排斥反应1例(1.9%;发生时间:0.7个月)、胆道合并症24例(44.4%;发生时间:~940 d)、乙肝复发7例(13.O%;发生时间:~540 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5.6%;发生时间:0 d、60 d和33个月)、巨细胞病毒感染8例(14.8%;发生时间:7~90 d)和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17例(31.5%;发生时间:~41个月).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为95%,术后3年存活率为85%;乙肝后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为67.6%,术后3年存活率为50%.乙肝复发病例和无乙肝复发病例中,急性排斥反应的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0.86±1.46)次/人和(1.07±O.90)次/人,其中急性排斥反应活动指数(rejection activity index,RAI)≥4分的急性排斥反应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O.29±O.49)次/人和(O.5±O.63)次/人,发生过≥3次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分别占14.3%和1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病例和无肝癌再发/转移病例中,急性排斥反应的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1.12±O.93)次/人和(1.06±1.39)次/人,RAI>4分的急性排斥反应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0.65±0.79)次/人和(O.65±1.06)次/人,发生过≥3次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分别占5.9%和17.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病例和无肝癌再发/转移病例的术前肝癌直径为(6.72±3.40)cm和(3.55±2.17)cm(P=0.004 7),术前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为68.75%和33.3%(P=0.006).结论: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和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与急性排斥反应无关,但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与术前癌肿较大和存在门静脉癌栓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时间为1~3个月,供肝冷缺血时间平均为8.5h,热缺血时间为3min;其中1例术后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其中肝动脉供血不足、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术后病毒感染及排斥反应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A型供体至O型受体肝移植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月间6例A型供体至O型受体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A型供体至O型受体肝移植的治疗措施及临床效果,分析移植的可行性.结果 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至今最长者已术后14月.除1例于术后5月余因肿瘤全身多处转移死亡外,其余5例均存活良好.其中1例于术后1周出现胆红素异常升高,考虑为急性排斥反应,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其余病例术后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无胆管狭窄、胆漏等并发症.结论 在紧急或特殊情况下进行A型供体至O型受体肝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原位肝移植术后临床监测与处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通过原位肝移植术后的临床观察与处理 ,提高护士对肝移植术后病人的监护能力。方法 :参照原位肝移植术后常用观察指标 ,对 3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 3周康复情况进行严密监护、对比、分析。结果 :1例术后出现大出血 ,肺部曲霉菌感染死亡。 2例术后康复顺利 ,生活自理 ;其中 1例术后出现精神心理反应和非典型急性排斥反应 ;另 1例口腔发生多发性溃疡。结论 :肝移植术后出血、移植肝功能、排斥反应、感染及精神心理反应是术后监护重点 ;及时发现 ,正确处理这些术后并发症 ,能有效提高患者近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肝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27次肝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对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有所帮助.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27次肝活检标本.先常规病理诊断,分析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的病理形态特点.然后再随机计数每张病理切片中汇管区内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比较急性排斥反应与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平均嗜酸粒细胞数目/每个汇管区)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肝穿组织病理学表现依次是:(1)汇管区多量混合性炎细胞浸润;(2)汇管区嗜酸粒细胞浸润;(3)汇管区小叶间胆管炎症和破坏;(4)汇管区小叶间静脉内皮下炎细胞浸润;(5)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6)中央静脉内皮下炎细胞浸润;(7)胆汁淤积.每个汇管区内浸润的嗜酸粒细胞平均数目:无排斥反应为0.3;急性轻度排斥反应为2.8;急性中度排斥反应为14.5.汇管区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急性排斥反应越重,汇管区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越多(P=0.028).结论:嗜酸粒细胞在肝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4例因患肝癌作同种原位肝移植的尸检资料。4例移植肝均呈现不同程度肝细胞脂肪变性及坏死,肝内淤胆。其中1例符合典型急性排斥反应。说明移植肝对免疫排斥反应较移植肾有较大耐受性。本组肝移植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严重感染,特别是霉菌和巨细胞病毒的感染,因此在抗排斥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同时如何避免感染的发生是当前肝移植临床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本组4例均为晚期肝癌患者(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例转移性肝癌)。肝移植术后短期即发生肺转移,这表明用肝移植方法来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不佳。此外本文还就移植肝免疫排斥的病理标准及肝内淤胆形成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次原位肝移植(其中2例再次肝移植)病人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治经过。结果对16例患者(5例终末期肝硬化、7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炎后肝硬化、1例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进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12例.术后最长存活已超过4年。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内出血3例、脑血管病变2例、肺部感染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肝上下腔静脉狭窄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胆道结石或胆泥3例、胆漏1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慢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围手术期死亡6例,直接死亡原因:脑出血1例、ARDS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肝功能衰竭1例。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次原位肝移植(其中2例再次肝移植)病人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治经过。结果 对16例患者(5例终末期肝硬化、7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炎后肝硬化、1例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进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12例,术后最长存活已超过4年。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内出血3例、脑血管病变2例、肺部感染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肝上下腔静脉狭窄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胆道结石或胆泥3例、胆漏1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慢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围手术期死亡6例,直接死亡原因脑出血1例、ARDS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肝功能衰竭1例。结论 肝移植围手术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cute rej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prognosis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the use of potent immunosuppressants, acute rejection does not always present typical manifestations. Moreover, other complications often occur concomitantly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which makes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rejection more difficult. Acute rejection is best diagnosed by liver biopsy. Differentiation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individualized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and prolonging long term survival of patients give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06, 516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s were performed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 patients who suffered acute reject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anti-rejection treat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Results In 86 cases (16.7%), of the 516 recipients, 106 episodes of acute rejection occurred, which included 9 with histopathological borderline changes, 36 Banff I rejections, 48 Banff II and 13 Banff III. Among these, 36 were cured by adjusting the dose of immunosuppressant and 65 were reversed by 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treatment. Five were methylprednisolone resistant, 3 of whom were given OKT3 treatment and 2 underwent liver retransplantation. Conclusions Due to potent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cute rejection following a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lacks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Acute rejection is best diagnosed by liver biopsy. Designing rational individualized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 based on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cute rej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longing long term survival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5例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勒雪氏病(LS)16例,韩雪工综合征(HSC)2例,骨嗜酸性肉芽肿(EGB)4例,难分型者2例。同时具临床、X线片的理诊断者16例(占66.7%),诊断后给予放、化疗。2例死亡,5例放弃治疗,7例好转出院后失访,4例自动出院,5例坚持治疗至闻程结束,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重视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Mig、IP10、ITAC在肝移植术后的变化,探讨其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2005年4~9月30例肝移植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检查分为急性排斥组(AR,n=9)(排除3例术后感染患者),非急性排斥组(NAR,n=18).检测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3、5、7 d血清中趋化因子Mig、IP10、ITAC的表达,并与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或肝癌患者(肝癌肝硬化组,n=16)以及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n=16)进行比较.AR组患者分别于确诊当天以及经激素冲击治疗后3、7 d检测血清中3种趋化因子的表达,并分析确诊当天3种趋化因子表达与肝脏穿刺活检Banff排斥活动指数(RAI)的相关性.结果:肝移植术前1 d AR组、NAR组患者血清Mig、IP10、ITAC表达与肝癌肝硬化组无明显差异,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移植术后3 d,AR和NAR组Mig、IP10、ITAC的表达水平均有上升,高于术前1 d的表达(P<0.05).AR组9例患者分别在术后11、12和14 d确诊AR发生,术后各时间点患者血清Mig、IP10、ITAC表达明显高于NAR组(P<0.01);确诊AR当天Mig、IP10、ITAC的表达与RAI呈正相关(r=0.88、0.94、0.80).与确诊AR当天相比,经冲击治疗逆转后,3种趋化因子的表达也相应下降(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血清中趋化因子Mig、IP10、ITAC的表达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辅助特异、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文献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本组患者无典型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或淡黄色隆起的肿物.55例行肠镜下治疗,2例经肛镜行局部切除治疗,1例经肛镜局部切除后辅以化疗,1例手术后辅以放化疗.成功随访50例,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肠镜检查及病理是诊断类癌的重要手段;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而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AS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AS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效果。结果 87例肝移植患者中共6例(6.9%),经腹腔动脉造影证实发生肝移植术后SASS,其中1例SASS患者合并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SASS患者合并附壁血栓、肝动脉狭窄,均经溶栓后再通。6例肝移植术后SASS患者在术后早期出现淤胆、肝功能损害等异常。3例SASS患者于术后13~63 d内接受脾动脉栓塞,恢复顺利;1例SASS患者因胆道损害2次行内镜下逆行性胆胰管造影、胆管取栓、左半肝切除和右肝管-空肠吻合术,术后仍存在持续淤胆,术后5年经动脉造影证实SASS并实施脾动脉栓塞,但淤胆无明显缓解。2例未接受治疗的SASS患者,均死于胆道感染和(或)移植物失功能。结论肝移植术后SASS能导致肝动脉血栓形成、胆道损害和移植物失功能等严重并发症。预防性脾动脉结扎和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早期纠正SASS,避免其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淋巴样组织淋巴瘤8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方法Hp相关胃MALT淋巴瘤85例,对其临床特点、病变位置、胃镜下形态、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诊断、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饱满不适、恶心等为主,其余症状不典型;病变位置以胃角胃窦为主;恶性程度高度46例,中度7例,低度32例;所有患者均有Hp感染。手术联合术后化疗总有效率96.61%;抗Hp治疗总有效率80.77%。结论Hp相关胃MALT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手术联合术后化疗是有临床症状患者的首选方法,根除Hp治疗适用于无临床症状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Huang X  Chen Y  Guo N  Ren H  Zhang Y  Xu L  Gao Z  Lu D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11-514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后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hGVHD)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总结了118例120次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有17例发生了hGVHD(14.17%),临床表现为皮疹(13/17)、发热(8/17)、肝功能损害(6/17)和消化道症状(13/17),另有12例仅有单一器官受损,归为非典型hGVHD。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有25例病情获得控制,但总的生存率仍较差,典型hGVHD、非典型hGVHD和无hGVHD组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0.50%,40.00%和61.67%(P<0.01)。HLA配型不合,移植前疾病处于进展期,女性患者,供受者性别不一致为发生hGVHD的危险因素。结论:hGVHD为allo-SCT后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40-43
目的 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9 年15 例PAP 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暴露、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治疗方法等)。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胸闷,肺功能提示弥散功能下降,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双肺间质性改变,典型特征为“铺路石征”“地图征”改变。确诊主要依靠肺活检或肺泡灌洗液病理明确。9 例患者进行全肺灌洗术治疗,1 例患者接受雾化吸入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缓解。结论PAP 是一种少见的间质性肺病,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在诊断PAP 时常常出现误诊漏诊。熟悉掌握PAP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可以减少PAP 的误诊漏诊,更好地服务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其可溶性受体CXCR3(sCXCR3)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方法:以2007年10月~2008年3月在本院行肝移植术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与否分为AR组(n=8)和NAR组(n=20);另选本院消化科因胆石症行鼻胆管引流(ENBD)的患者10例作为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患者移植术后第1、3、5、7天和激素冲击治疗第1、3、7天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肝穿刺活检Banff排斥活动指数(RAI)的相关性,评价其对AR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移植患者术后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且从第5天开始,AR组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AR组和ENBD组(P<0.05);经激素冲击治疗后,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AR确诊当日,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与RAI具有良好相关性(P<0.05)。术后第5天,截断值为964.45 pg/ml时,IP-10诊断AR的敏感性为87.5%,特异度为100%;术后第7天,截断值为819.35 pg/ml时,sCXCR3诊断AR的敏感性为87.5%,特异度为80%。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动态变化与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有望成为AR早期诊断及抗排斥治疗效果的无创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