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补中益气汤方出自金元时期医家李杲所著《脾胃论》,原方治疗脾胃元气大虚,清气下陷,浊气在上的"脾胃阴火"证。笔者于临床中抓住"脾胃元气虚"的病机、灵活加减该方,治疗内科一些杂证,采用异病同治法取得较好效果,兹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2.
中医异病同治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病同治"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可采用相同的治法方药进行治疗,即证同治亦同。但同时也要结合疾病自身的特点,患者的个体差异情况,和正邪双方的强弱、斗争结果,这些与"异病同治"共同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应用"异病同治"这一法则,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 治疗"[1],"同"指的是治法相同,"异"指的是疾病相异.异病同治的基础是证同治亦同,证是决定治疗方法 的关键.骨质疏松症、动脉硬化均是衰老相关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二者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病机肾虚血瘀,故治疗时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均可应用补肾活血法获效.  相似文献   

4.
“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不同,只要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异病可以同治,不取决于病因、病位及症状,关键在于辨识其有无共同的病机与证候。相同的证,用大致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大致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脑卒中所致顽固性膈肌痉挛、术后肠胀气虽临床表现各异,但其总病机不外气机不畅,运行失调。用"异病同治"的原则指导针灸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异病同治”指病不相同,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及其响应的症候,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药进行治疗。既证同治亦同。它与“异病同治”共同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我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应用“异病同治”这一法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也就是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异病同治"的思想最初体现在《黄帝内经》的论述中,最终真正确立于《伤寒杂病论》[1-2]。"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的特色之一。中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是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中医治疗疾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疾病本身,而是着眼于疾病的"证",不管是什么疾病,只要在其发  相似文献   

7.
<正>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病机,就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但是,只坚持异病同治的原则,有时未必能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异病见到同证,不仅仅是一个单纯而简单的概念,应当具有基础证、复杂证、理论证、笼统证等多重涵义。基础证实际上是临床各科疾病常见辨证类型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疾病辨证的基本规律。每一种疾病的辨证  相似文献   

8.
异病同治指不同疾病若病因相同,病机吻合时,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内涵之一。异病同治,核心是辨证。临床上应着眼于"证"的异同,遵循"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的治病原则,在辨证同时也注意辨病,做到证与病统一,有的放矢的治疗。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  相似文献   

9.
陈雷 《河南中医》2016,(11):1899-1901
张教授认为肝气郁结一证,治当疏肝活血为法。张教授一直崇尚中医诊病当以辨证论治为先,而不应以辨病为先,不仅仅是在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其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即"重法不重方"。另外异病同治可以采用同法同方治疗,但采用相同的治法也需要考虑药物作用的细微差别。临证其采用疏肝活血法治疗心悸、眩晕、便秘、泄泻属肝气郁结证者,均获佳效。  相似文献   

10.
异病同治在《金匮要略》中应用十分丰富。文章通过全面归纳分析《金匮要略》中"异病同治"的证治规律,笔者认为仲景"异病同治"相当于"一方多治"。张仲景"一方多治"的证治规律不仅包括异病、同证、同机、同治法;异病、异证、同因、同机、同治法;异病、异证、同位、同机、同治法;同时也包含同病、异证、同机、同治法。"异病同治"治略之思想关键在于疾病的病机,病机决定证候,病机为疾病治疗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最初的传统医学形式存在于多种文化中,西方的传统医学经过多重变革、演变成现在的医学体系,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却一直保存并获得不断发展。自精准医学这一新生的医学概念产生以来,因其研究模糊了疾病的界限和定义,所以可能出现很多类似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髓,而精准医学则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2.
从肾气丸的运用与"异病同治"的渊源、有关肾气丸的思考与"异病同治"的发展、肾气丸的"现象"与"异病同治"的升华3方面入手探讨《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异病同治的应用,指出不论是学者们对肾气丸的作用及其本质的研究还是对风湿性疾病的理解和临床灵活运用,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疾病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无误的辨证,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异病同治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和探讨针灸疗法在"异病同治"上的应用价值。方法:"肝郁脾虚型"10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和105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均采用"肝脾同治"的针灸疗法施治3个月,观察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肥胖指标、痛经症状积分等改变情况。结果:原发性痛经组总有效率为96.30%,单纯性肥胖病组总能有效率为97.14%。结论:"肝脾同治"针灸疗法对肝郁脾虚型的原发性痛经和单纯性肥胖病("同证异病")具有良好的疗效,说明针灸疗法是"异病同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在整合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治未病"思想亟待注入新思想、新活力。本文从心身一体、心身并重的角度,对中医"治未病"实践形式做一探讨,并初步构建起"心身共调治未病"的临床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从系统复杂性研究视角,提出中医药临床研究相似诊疗环节识别的"案例推理"模式;同时在中医药临床诊疗过程中开展多维度、多信息源关联映射的"中医诊疗小数据"建模研究,探求不同疾病、不同诊疗体系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能性新路径,为后续相关研究作出提示。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探讨《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中,发现许多大证相同、细证不同、治法不同的临床运用范例,从而提出"同证异治"的辨治法则。认为该法则是从"异病同证"、"同证同治"中演化而成,又与之相互结合,并不违背"异病同治"的基本原则,是对辨证论治大法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更年期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病。西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性激素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细小血管痉挛所致。多属中医"脏燥"、"眩晕"范畴,两者虽为不同疾病,但从中医学角度分析两者病机相同,应异病同治。文章将更年期高血压病因病机与"滋水涵木"理论相结合,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提出更年期高血压病机为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导致肝肾阴亏,肝阳偏亢,虚风内动,可用滋水涵木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丁樱  宋纯东 《中医杂志》2004,45(4):289-291
目的:探讨肾必宁治疗多种肾病机制及"异病同治"分子机理.方法:制造慢血清病及IgA肾病鼠模型.HE染色观察肾小球系膜增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系膜区Fas、PCNA的表达.结果:肾必宁对两种模型均可促进Fas表达,减轻病理损害,与凋亡率呈正相关,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肾必宁通过调控Fas系膜区的表达,诱导系膜细胞凋亡,抑制增殖而治多种肾病;"异病同治"的分子基础可能是同一药物调控了不同疾病的相同基因.  相似文献   

19.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心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脑同治”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探究二者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现状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心脑同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溯源,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心脑以血为基、神明相统;并阐述了心脑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相同、共患疾病夹杂,而神经体液反射失调、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紊乱等可影响彼此功能。同时探讨了心脑同治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应,发现此类中药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调控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结合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践策略做出思考与展望,从关注重点人群、聚焦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价值、科学阐释心脑同治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化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体系,但其最核心的理念则可用"整体恒动,辨证论治,以人为本,自然中和"16个字概括之。即在对人与疾病的认识上强调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的整体恒动观,在对疾病的治疗原则上重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观,在对疾病的具体治法上坚守"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通为安"的中庸适度观。文章紧密结合经典,并举临床验案佐证,可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