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脾虚证,肝胃不和证及痰热证患者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脾虚证及肝胃不和,谈热证共67例及18例正常人进行的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结果表明:各证组舌苔脱落细胞的构成比由多至少均为角化细胞、角化前细胞和完全角化细胞,中层细胞极少。同正常人比,脾虚证的角化细胞明显减少,角化前细胞及中层细胞显著增多,反映脾虚患者陈代谢缓慢,舌粘膜上皮细胞代谢障碍;肝胃不和及热证均为实证,机体代谢亢进,上皮细胞分化成熟过于旺盛,较之虚证,其角化前细胞及中层细胞明显减少,角化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湿证患者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舌苔脱落细胞在慢性胃炎湿证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脾虚证及脾胃湿热证、寒湿中阻证共67例及18例正常人进行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结果各组舌苔脱落细胞的构成比均以角化细胞为主,其次为角化前细胞和完全角化细胞,最后为中层细胞。较之正常人,脾虚证组的角化细胞明显减少,而角化前细胞及中层细胞明显增多(P〈0.01)。各证型组及正常人,除脾胃湿热证组外,各组舌推片都以背景清晰,分布均匀为主,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的分布呈脾虚、正常人、寒湿中阻及脾胃湿热的递增趋势。结论慢性胃炎湿证患者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气虚证舌苔脱落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气虚证舌苔脱落细胞学的特征,对54例中医辨证属心肺气虚、脾气虚和肾气虚证者及29例健康成人进行光镜对照观察其舌苔脱落上皮细胞的计数、分布状况、层次种类、白细胞计数及印片背景。结果显示:①气虚证组全角化上皮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而未角化上皮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1)。②脾虚证组角化上皮细胞计数高于心肺虚证组及肾虚证组(P〈0.05),未角化上皮细胞计数低于心肺虚证组及肾虚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血瘀证患者胃肠激素、胃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胃脘痛血瘀证与胃肠激素、胃电图的相关性, 探索专业病种血瘀证客观化诊断指标, 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微电脑胃肠电分析检测系统观测胃脘痛血瘀证胃肠激素及胃电图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人和胃脘痛脾虚证相比, 胃脘痛血瘀证胃动素水平升高( P< 0 .01) , 胃泌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胃脘痛血瘀证餐前、餐后胃电图波幅高于脾虚证( P<0 .05) , 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5) ; 相关分析表明, 胃脘痛血瘀证、脾虚证胃动素的变化均与空腹胃电波幅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胃动素水平及胃电图波幅对胃脘痛血瘀证与脾虚证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显示出虚、实证间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的甲状腺与甲状旁腺进行了形态学与细胞化学观察。形态学显示:脾虚证大鼠甲状腺滤泡变得不规则,滤泡上皮呈低立方状,滤泡间隙变宽;甲状旁腺变化不明显。细胞化学显示甲状腺滤泡细胞酸性磷酸酶(ACP)和滤泡液的PAS反应明显减弱(P<0.01,P<0.05)。甲状旁腺碱性磷酸酶(ALP)增强(P<0.05),而ACP减弱(P<0.01)。结果提示:脾虚证大鼠甲状腺与甲状旁腺有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泌素胃动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97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和2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的测定,结果表明脾胃虚弱型胃泌素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5),胃动素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0.05);肝胃不和型胃泌素较正常人升高更显著(P<0.01),胃动素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脾胃虚弱型和肝胃不和型胃动素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中医的证型与胃泌素、胃动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对脾气虚证及肝胃不和证的慢性胃病患者23例,进行了胃粘膜超微结构研究,胃粘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检测,以及餐后血清胃泌素测定。结果显示:脾气虚患者其壁细胞单位面积的线粒体数目,主细胞酶原颗粒,G细胞的分泌颗粒,以及餐后血清胃泌素比值均明显低于肝胃不和组(P<0.01)。提示脾气虚患者胃蛋白酶储备不足,G细胞分泌能力差,分泌功能低下。同时,线粒体的结构亦有明显损伤,认为线粒体质和量的改变,可能是脾气虚证的病理形态改变的主要环节。此外,脾气虚证患者的胃粘膜MDA含量高于肝胃不和及正常人(P<0.05),而胃粘膜SOD活性则低于肝胃不和及正常人(P<0.05),提示脾气虚证的发病过程可能有氧自由基参与。  相似文献   

8.
刘芳  任平  李月彩  黄熙 《医学争鸣》2001,22(10):881-884
目的:探讨脾虚证时胃肠激素改变与胃肠运动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实验性脾虚证大鼠不同造模时间(7d,14d),胃窦,十二指肠,空肠,下丘脑及血浆中生长抑素(SS),缩胆囊素(CCK)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和四君子汤预防组比较,通过体内埋藏电极和传感器记录胃,肠电-机械活动进行造模前后自身比较,结果:脾虚早期(7d),SS在下丘脑,血浆中含量升高,外周组织中含量下降(P<0.01),CCK在组织和血浆中含量均升高(P<0.01),胃电一机械活动节律,振幅均下降(P<0.01),肠机械活动节律,振幅均升高(P<0.01),电慢波节律下降,振幅升高(P<0.01),脾虚晚期(14),SS在下丘脑,血浆中含量下降,外周组织中含量升高(P<0.01),CCK参下丘脑及胃窦组织中含量升高(P<0.01),在血浆和肠道组织中含量下降(P<0.01),胃机械活动节律下降(P<0.01),振幅改变不明显,电慢波节律,振幅均下降(P<0.01),肠电一机械活动节律,振幅均下降(P<0.01),经四君子汤预防性治疗的动物体内激素含量及胃,肠电一机械活动变化均无显著意义,结论:脾虚证时胃肠激素改变与胃肠运行异常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且随病程发展呈动态变化,四君子汤对此有纠正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实验性脾虚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胰岛B细胞(胰岛素细胞)、A细胞(胰高血糖素细胞)和D细胞(生长抑素细胞).结果显示,实验组胰岛素分泌升高(P<0.01),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分泌下降(P<0.05)。实验结果提示大鼠胰岛A、B和D细胞分泌活动的变化与脾虚证的症候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们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对65例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虚实证患者(其中虚证31例、实证34例)及2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TNF含量进行了检测.并观察用小柴胡汤按虚、实证辨证加减治疗对TNF及肝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慢乙肝患者血清TNF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01);2.慢乙肝虚、实证患者血清TNF含量均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01),但虚证患者血清TNF含量较实证低(P<0.002),提示慢乙肝虚、实证患者存在免疫状态的差别;3.慢乙肝患者血清TNF含量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r=0.267,P<0.05),提示TNF可作为衡量病情轻重的一个客观指标;4.用小柴胡汤按虚、实证辨证加减治疗慢乙肝虚、实证患者后,血清TNF含量及肝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P<0.001或P<0.01),提示小柴胡汤是治疗慢乙肝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1.
小儿哮喘花剥苔产生的免疫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免疫学角度探讨哮喘患儿花剥苔形成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舌苔脱落上皮细胞中角蛋白13及bcl-2蛋白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 及细胞趋化因子受体3(cell chemokine receptor-3, CCR-3)的表达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结果:哮喘花剥苔组患儿外周血CD4 和CCR-3水平明显高于哮喘非花剥苔组及正常组(P<0.05);哮喘花剥苔组、非哮喘花剥苔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低于其余各组(P<0.05).哮喘花剥苔、非花剥苔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哮喘花剥苔组、非哮喘花剥苔组舌苔上皮脱落细胞中角蛋白13的含量明显低于哮喘非花剥苔组、非哮喘非花剥苔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哮喘花剥苔组患儿舌苔上皮脱落细胞中bcl-2蛋白含量与其余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花剥苔的形成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血清皮质醇水平降低、CD4 及CCR-3增多,可能促进了花剥苔的形成.同时,舌上皮细胞角化障碍及舌上皮细胞凋亡亦可能促进花剥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痰热壅肺型咳嗽患者舌苔厚薄与临床表现、微生态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65例痰热壅肺咳嗽患者根据舌苔的厚薄分为黄厚腻苔组和薄黄腻苔组,并选取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相关临床表现、舌部菌群的总密集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薄黄腻苔组、黄厚腻苔组患者菌群总密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薄黄腻苔组患者菌群总密集度与黄厚腻苔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黄腻苔组患者病情程度评分与黄厚腻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壅肺型咳嗽患者舌苔变化与舌部及肺部微生态失调相关,舌诊是本病病情判断的重要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与正常志愿者舌苔蛋白质谱的差异,筛选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特征性舌苔蛋白标志物,并建立特征性舌苔的诊断模型。方法:收集30例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实验组)和30例正常志愿者(正常组)的舌苔,经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检验并筛选舌苔蛋白标志物,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在质荷比1 000~15 000范围内检测到189个差异蛋白峰。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的差异蛋白质谱峰表达值较高(P<0.05);通过聚类分析,两组蛋白质谱峰值显示的聚类性质明显不同;利用主成分分析,两组舌苔样本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可有效分离;构建的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特征性舌苔诊断模型预测正确率为91.67%,灵敏度为100.00%,特异性为83.33%。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特征性舌苔诊断模型能对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可为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证素与舌苔、阴道脱落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采用辨证要素积分的方法,通过对患者舌象、舌苔与阴道脱落细胞的观察,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证素与脱落细胞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紫舌与剥苔MV最低,舌苔脱落细胞MV与肾、肝、气滞、寒、阳虚、血虚呈负相关;阴道脱落细胞MV与热呈正相关,与肾、气滞、寒、气虚、阳虚、血虚呈负相关。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舌象的形成与舌苔脱落细胞具有内在联系,舌苔脱落细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虚、肝郁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用透射电镜观察脾虚证消化道粘膜主、壁、柱状细胞线粒体的变化,结果显示,胃脘痛脾虚型患者壁细胞线粒体数目比肝胃不和型和正常人明显减少;慢性结肠炎脾虚型患者结肠柱状细胞线柱体数也明显少于肝脾不调型和正常人;慢性胃炎脾虚者壁细胞、主细胞线粒体的体密度、数密度与胃热型和正常人比较明显降低,用健脾方药治疗后可以回升。提示脾虚证与消化道粘膜主、壁、柱状细胞的线粒体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本地区459例常见胃病胃镜象与舌象的观察所得资料,并结合高寒地区特点进行分析后提出:本地区常见胃病的舌苔以腻苔为特点。胃病炎症反应不能完全拘于黄苔之说,而似于红绛舌有关。剥苔在胃病方面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从瘀紫舌和异常舌脉看,四种胃病的血瘀程度由重到轻大致可分三级:即胃癌;溃疡病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说明血瘀是本地区常见胃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17.
小儿舌脱落细胞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157例正常小儿与305例疾病小儿舌脱落细胞学的成熟指数、成熟价值以及其它各种指数的检测,发现正常组各种指数均高于疾病组,正常组表现为表层细胞片型,疾病组为中层细胞片型。疾病组中肠炎组各种指数均明显低于呼吸道感染组,而后者随下行感染之深入,各种指数随之下降,与肠炎组相接近。按中医辨证分型各组间的指数无明显差异。但以舌苔类型作分组比较,其背景的白细胞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舌苔的表现与机体的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清代医案中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舌象构成比,获知两类疾病的舌象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从51部清代医案著作中获得舌诊医案3059例,其中明确诊断为外感病医案者计1397个,内伤病医案者计1110个。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类疾病的舌象构成。结果:外感病与内伤病在舌色、苔色、苔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感病的舌象特征为绛舌、黄苔、黑苔、燥苔的出现率高;内伤病的舌象特征为淡白舌、薄苔、腻苔、剥苔的出现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苔变化与唾液、血清表皮生长因子(h-EGF)含量变化及舌苔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GFR)的关系,探讨唾液血清h-EGF在乙肝病理舌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其它消化系统疾病、15例其它系统疾病及15例健康人做对照组,放免法检测受试者唾液、血清h-EG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舌苔上皮细胞h-EGFR表达,观察并记录病理舌象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理厚苔组唾液、血清h-EGF含量明显升高(P<0.01)。乙肝组白厚(腻)苔、黄腻苔舌h-EG FR表达增强,唾液、血清h-EG F含量明显升高,与其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肝病理舌苔的形成与唾液h-EGF含量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舌苔胃癌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不同舌苔胃癌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模式。方法临床收集134例不同舌苔的胃癌患者和93例不同舌苔的非胃癌人群,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多因素关联分析舌苔类型和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舌苔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α(IL-17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苔色分析发现,黄苔和白苔胃癌患者血清IL-17α水平中值分别为3.062和3.98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血清IL-17α区分白苔与黄苔的灵敏度、特异性和计算线下区域面积(AUC)(95%CI)分别为72.7%、91.3%和0.639(0.539-0.739),截断值为6.033 ng/L,而且,类似的趋势在非胃癌人群中得到了验证。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同种舌苔胃癌患者内部,20种血清炎症因子显著正相关占主导地位,然而,在不同舌苔胃癌患者之间显著负相关占主导地位。结论血清IL-17α水平能够显著区分白苔和黄苔、白苔-黄苔、薄苔-厚苔可能反映了胃癌患者体内相反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