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地面风场效应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吴彦  王健  刘晖  路光辉  崔新华 《中国沙漠》2008,28(5):986-991
通过对1999—2001年乌鲁木齐市监测站3种污染物浓度的分析,比较深入地掌握了乌鲁木齐市区不同季节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得出城市首要污染物是PM10,污染物主要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堆积;利用乌鲁木齐城郊地面风场资料、海拔1 000 m高度探空风场资料分析了地面风场常年特征、季节变化特点,得出冬季城中偏南和偏北有辐合性流场,夏季整个城市为辐散性流场;近地层冬季静风频率高;结合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高空风场特征,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乌鲁木齐冬季、夏季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地区雪和雨对气溶胶湿清除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霞  杨青  吴彦 《中国沙漠》2003,23(5):560-564
根据2002年乌鲁木齐地区逐日逐时SO2、NO2和PM10粒子浓度监测资料,针对冬季固态降水、夏季液态降水对三种气溶胶颗粒物的湿清除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粗略得出乌鲁木齐地区冬季微量降水日,气溶胶颗粒物浓度呈现增加趋势;而夏季微量降雨能够减小气溶胶颗粒物浓度。超过微量降水量的日子里,在冬季三种颗粒物的浓度明显高于夏季的情形下,每1 mm降雪量对气溶胶的清除率大于夏季每1 mm雨的清除能力。同时拟合结果表明降水日气溶胶浓度的改变量与其前一日气溶胶浓度值存在较好的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地区近50a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根据乌鲁木齐地区分布在不同垂直高度上的4个气象站近50 a的实测降水资料,运用回归分析、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小波周期分析及变异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近50 a来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空间分布上中山带的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551.4 mm,其次是高山带,为458.4 mm,乌鲁木齐市区263.2 mm,达坂城最小,仅为71.8 mm;从时间分布来看,表现为较明显的季节分布差异,各地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大于秋季,冬季最少。(2)近50 a来乌鲁木齐各地区的降水都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其中山前平原乌鲁木齐市区增加的幅度最大,降水趋势倾向率为26.02 mm/10 a,其次是高山带,倾向率为21.84 mm/10 a,中山带和达坂城倾向率分别为10.23 mm/10 a和8.55 mm/10 a。各地在年代际变化趋势上变现的不完全一致。(3)降水突变的时间各地不完全相同,山前平原区乌鲁木齐气象站降水发生突变时间出现在1982年,达坂城出现在1991年,高山带出现在1994年,而中山带没有明显的突变。(4)乌鲁木齐地区各地的降水量均存在准6 a的周期,6 a的周期可能是影响乌鲁木齐地区降水量的主导周期;山前平原区达坂城和乌鲁木齐降水波动较大,中山带和高山带表现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时空变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厦门市为例,首先对PM10平均浓度数据进行趋势性、周期性和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气温、降水强度、降水日数、风向等气候因子对PM10浓度变化在时间上的影响,同时使用了交叉相关分析的方法对月平均降水日数和PM10大气污染指数(API)为优(PM10浓度<0.05mg/m3)的月内天数百分比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利用从遥感影像获取的地表覆盖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与局部PM10年平均浓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市PM10浓度年内变化无明显的上升和下降的趋势,但有显著的周期性,分别为3、7和29天,气候因素对PM10浓度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月平均降水日数对API为优的月内天数百分比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滞后周期大约为3个月,局部PM10年均浓度与该地区的土地覆盖类型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植被覆盖的比例越大,该地区的PM10年平均浓度就越小。  相似文献   

5.
峡口城市乌鲁木齐冬季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2013年1~3月每日发布的6类污染物(PM10、SO2、NO2、PM2.5、CO和O3)逐时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对乌鲁木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型可分为两种,即城区中心-外围过渡型和南北过渡型。PM10是城区中心-外围递增型,SO2和CO则是城区中心-外围递减型。南北递增型是PM2.5和O3,南北递减型为NO2;乌鲁木齐冬季六类污染物污染指数级别由小到大依次是:O3SO2NO2COPM10PM2.5;污染物日变化曲线大致为双峰结构(PM10、PM2.5和SO2)单峰结构(CO、NO2和O3);PM2.5超标率很高(88.7%),其与相对湿度、能见度、风速、降水呈反相关关系,与逆温差呈显著的正相关。当PM2.5的AQI值逐步升高时,低空型东南大风出现频率和逆温层厚度、温差等总体上也呈现增加趋势,说明低空型东南风对于峡口城市的空气质量存在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近48a城市化进程对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8年乌鲁木齐市区和郊区、山区的降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来揭示城市化进程对乌鲁木齐市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化进程有明显的增雨效应,市区呈现出降水量增加、降水强度增强、降水日数增多的趋势,且城市增雨效应在郊区也有较明显表现.48 a来市区年降水量递增率为32.4 mm/10 a,其中冬季和夏季...  相似文献   

7.
利用上海浦东地区2007-2014年秋末冬初PM2.5质量浓度资料和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气压、最大风速等气象资料,探讨了冷空气风雨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浦东地区秋末冬初冷空气过程对PM2.5质量浓度产生重要影响,冷空气影响前一天PM2.5质量浓度平均增幅为13.7%,冷空气影响当天PM2.5质量浓度平均下降7.4%。不同等级冷空气影响前后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有较大差异,其中强冷空气影响前PM2.5质量浓度上升幅度最大,影响时下降幅度也最大。弱冷空气影响前后PM2.5质量浓度变化幅度最小。冷空气通过风雨影响PM2.5质量浓度,其中风速每增加1 m·s~(-1),PM2.5质量浓度下降7.8μg·m-3。降水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明显小于风的影响。典型个例分析表明,冷空气影响期间除风速变化是影响PM2.5质量浓度的主要因子外,24 h变压的峰值及正负值交替的时间与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存在密切的联系,其对PM2.5质量浓度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低空温度层结与采暖期大气污染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为了找出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规律,为治理和预测大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0年6月至2006年4月的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气象站的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与逆温的对应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与大气污染指数具有相似的时间分布特征。采暖期空气污染指数API值越大,相对应出现逆温日的比例越高,以贴地逆温多;在污染源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与低空逆温层厚度、逆温层底高、逆温层顶底温差有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与逆温层中的逆温强度统计关系不显著。随着逆温层底高度降低,逆温层平均顶高、厚度、逆温层顶底温差的增大,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降低,污染级别呈增加趋势;在采暖期同一时段内,要达到同样的污染级别,悬浮逆温日污染物容纳量比贴地逆温大,贴地逆温更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在污染物排放量相同的情况下,污染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悬浮逆温层的底高和厚度及持续日数。  相似文献   

9.
杨静  李霞  李秦  王中伟 《干旱区地理》2011,34(5):747-752
基于1979 - 2008年乌鲁木齐1天4个时次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Pasquill -Tumer稳定度分类方法和修正的罗氏法计算得出了乌鲁木齐市近30 a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分析了2001-2008年混合层高度和稳定度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 a乌鲁木齐大气混合层高度随时...  相似文献   

10.
新疆和田绿洲大气降尘和PM_(10)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0-2012年新疆和田绿洲环境监测记录和气象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大气降尘强度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点,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大气降尘强度在1 300~1 500 t·km-2·a-1水平上下波动变化,春、夏两季受沙尘天气影响导致高降尘量,月平均强度均150 t·km-2;环境PM10年平均浓度在0.2~0.25 mg·mg-3之间变化,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沙尘暴期间颗粒物浓度快速上升,PM10浓度极值可达到2.52 mg·m-3;超过91%的空气污染日数是由大气颗粒物造成的。因此,颗粒物是和田绿洲区的首要空气污染物。降水量波动变化剧烈,年平均值50 mm·a-1,尽管和田绿洲春、夏两季降水量增加,但降水对抑制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湿清除作用极为有限。春、夏两季大风日数占全年大风天气总日数的84.7%以上,风蚀沙土在西北风作用下传输到绿洲区,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蚀沙尘颗粒物是和田地区大气降尘和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气溶胶质量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东北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选取有代表性的三个城市,用Anderson分级撞击式采样器对沈阳市、长春市和哈尔滨市进行大气气溶胶分级采样,得到逐日气溶胶质量浓度值,气溶胶平均质量浓度沈阳市哈尔滨市长春市,它们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采暖期污染最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较细粒子所占比重高。非采暖期则以汽车尾气和自然扬尘污染为主,夏秋季节相对最清洁,春季多沙尘。春季沙尘天气与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粒级分布特征不同:沙尘天气时PM10是平时的3倍多,0级和1级等粗粒级增长十分显著,6~8级细粒子增长不明显;烟花爆竹污染时PM10是平时的2倍多,以细粒子增长为主。不同天气情况气溶胶质量浓度存在明显不同,长春市和哈尔滨市清洁大气时粒级集中在8级、0级、1级和5级,且以来自自然源的较粗粒子为主,烟幕天气时PM10、PM2.5和PM1均比清洁大气时高1倍多,其质量浓度随粒径分布也有明显不同,烟幕天气主要集中在5级(1.1~2.1μm)、1级(5.8~9.0μm)和0级(9~10μm)等粒级,并以代表人为源污染的较细粒级增长为主。  相似文献   

12.
应用环境磁学方法研究了2012年乌鲁木齐大气降尘磁学特征,并与该地区2006年大气降尘样品磁学特征进行对比,探讨乌鲁木齐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气降尘磁学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降尘样品磁性矿物以粗颗粒的PSD和MD磁铁矿为主导,同时含有少量的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如赤铁矿。与2006年相比,2012年降尘样品的颗粒较粗,且在取暖期内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少。乌鲁木齐冬季取暖整治措施成效显著,但非采暖期大气整体质量相对2006年有所下降,影响乌鲁木齐城市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已经由冬季供暖向城市化的加快和工业的发展这两个因素转移。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峡口城市乌鲁木齐市2013-2016年6个环境监测站逐时的6类污染物数据,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规律。总体来看,乌鲁木齐市以颗粒物污染为主,即PM10、PM2.5污染严重。从季节上来看,乌鲁木齐污染物浓度大多冬季高、夏季低,春秋季次之。春、夏、秋、冬PM2.5的浓度依次为59.8、40.5、67.8、139.6 μg·m-3,而PM10则是148.6、119.7、146.4、209.4 μg·m-3,粗细粒子浓度在春秋季的细微变化凸显在春季沙尘天气的影响。从日变化方面来看,污染物多呈现为双峰型结构。PM10、PM2.5春夏秋3个季节都是在子夜1:00时浓度最高,9:00~10:00时次之,但是冬季日最高值则出现在17:00时左右,次峰值出现在21:00~22:00时。从空间分布来看,颗粒物浓度总体上是中心城区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从PM2.5浓度占PM10浓度比重分析来看,冬季比重最高,达70%,以城区及城北最为明显,达73%,日变化分布则主要集中在下午至夜间,且冬季比重达71%。  相似文献   

14.
西安沙尘天气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6  
利用1971-2003年西安市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01-2003年西安市区主要污染物日均浓度资料和2002年3月一次重度污染事件逐时的PM10浓度资料,分析了西安市沙尘天气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对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安市沙尘天气近30多年来总体呈波动式明显减少的趋势,但2001-2002年有所增多,2003年又减少。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4月最多,占全年天数的22.6%。沙尘天气对西安空气质量影响显著,可使3~4月PM10月浓度平均提高12.1%,在分析的一次强沙尘暴个例中,一小时内PM10浓度最高增加了0.585mg·m-3,达到0.970mg·m-3,从而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  相似文献   

15.
银川市PM2.5重金属元素的环境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了银川市PM2.5中9种重金属元素在春季风沙期、夏秋季非采暖期、冬季采暖期的浓度分布特征和富集因子。结果表明:银川市PM2.5中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在风沙期、非采暖期、采暖期表现不同,Cu,Ni,Mn,Cr,Fe,Cd元素在风沙期浓度最高,Zn,Pb,Co在采暖期浓度最高,说明风沙期和采暖期是银川市一年中的强污染期;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浓度水平有明显差别,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主要吸附在PM2.5中,应引起重视;Zn,Cd元素在各时段都有明显富集,主要来自人为源贡献;Pb元素在采暖期明显富集,说明银川市冬季采暖燃煤的排放对空气中污染元素Pb的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市大气硫酸盐化速率变化规律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丽努  王勇 《干旱区地理》2007,30(4):31-535
以九年乌鲁木齐市区大气中硫酸盐化速率监测数据资料为依据。分析乌鲁木齐市大气中硫酸盐化速率污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硫酸盐化速率变化有很明显的时间特征,与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也密切相关。提出削减污染源,加快清洁能源推广步伐,完善城市规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城市布局是解决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Haze pollution has become a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people in China. PM_(2.5)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poor air quality.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China's PM_(2.5) concentration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This paper, based on observed data from 945 newly located monitoring sites in 2014 and industrial working popul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ISIC), reveals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PM_(2.5) concentrations in China and the cor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es. We tested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PM_(2.5) concentrations in the cities of China with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vity of PM_(2.5) concentrations and 23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for 190 cities in China in 2014, from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were chosen, and then a regression model was built to further reveal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ffecting PM_(2.5) concentrations. Results:(1) The Hu Huanyong Line and the Yangtze River were the E-W divide and S-N divide between high and low values of China.(2) The PM_(2.5) concentrations shows great seasonal variation, which is high in autumn and winter but low in spring and summer. The monthly average shows a U-shaped pattern, and daily average presents a periodic and impulse-shaped change.(3) PM_(2.5) concentrations had a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North China Plain was the predominant region of agglomeration, and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 had stable good air quality.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7—2019年中天山北坡城市群(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逐时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年内变化和污染天气类型特征。结果表明:(1) 中天山北坡4座城市6类大气污染物中PM2.5超标日数最多(年均94~104 d),年均浓度介于64~73 μg·m-3,且五家渠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市。采暖期PM2.5浓度在100~118 μg·m-3之间,是非采暖期的4.00~5.00倍,靠近山前地带的城市PM2.5浓度日变化大体呈现“双峰双谷型”。(2) 4座城市污染天气类型主要分为静稳型、沙尘型和特殊型,其中静稳型占86.2%~93.6%、沙尘型占5.8%~13.2%。静稳型污染天气多出现在冬季,沙尘型主要出现在春、秋季节。静稳型污染天气中Ⅴ-Ⅵ级污染级别占比45.8%~56.6%,沙尘型污染天气中Ⅴ-Ⅵ级污染级别占比14.9%~29.4%。(3) 静稳型和沙尘型污染天气下PM2.5和PM10浓度都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前者PM10浓度是PM2.5的1.26倍,而后者达3.16倍,此倍数可以作为区分静稳型和沙尘型污染天气的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