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自1855年夺大清河入渤海以来,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在近代三角洲范围内决口、改道频繁。据史料记载及实际调查统计,决口改道50余次,其中较大改道10次(见表5),即1855-1938年发生7次,1938年6月至1947年3月山东河竭,1947-1976年发生3次。1855-1938年三角洲上实际行水历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经多方查对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2.
黄河自1855年夺大清河道入渤海的140多年来,除1938年以前部分时段在河口段以上改道使现三角洲河竭和1938~1947年花园口人为决口夺淮入海外,其余100多年均在现三角洲上行河入海。由于黄河每年都携带巨量泥沙进入河口地区,并且在三角洲面上决口、分汊、改道频繁,使三角洲演变剧烈,海岸变化复杂。黄河输往河口地区的泥沙除一部分淤积在河口附近河道外,其余部分进入河口滨海区,其中大部分快速落淤在河口附近的近岸海域.还有一部分被海洋动力输往较远的海域。因此.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与河口流路的变化和入海水沙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自1855年黄河入海位置由黄海改为渤海以来,尾闾经历了十余次大的改道,最近的两次大的人工改道分别发生于1976年和1996年。研究了取自黄河水下三角洲的两个沉积物岩心,系统开展了沉积物粒度、210 Pb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两个沉积物岩心垂向上粒度组成出现突变,它们记录了1976、1996年两次黄河入海口的变迁。其中A19站下段(14.0~24.0cm)属于三角洲沉积,上段(0~14.0cm)属于海岸沉积,记录了1996年黄河从清水沟改道清8汊入海的河口变迁;A25站下段(15.5~24.0cm)属于正常海岸环境沉积,上段(0~15.5cm)属于三角洲沉积,记录了1976年黄河从刁口改道清水沟入海的变动。黄河入海口的变动导致该处沉积物岩心中210Pb曲线复杂化,出现了阶段式、倒置式等形态,该曲线形态与黄河入海口的波动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黄河水少沙多、频繁改道的特性使黄河在历史上不仅仅形成一个单一的河口三角洲(或称简单三角洲),而且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三角洲体系。这种三角洲体系在目前世界各大河中堪称罕见。 自1855年以来,在渤海形成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发生过十余次尾闾摆动。每次尾闾摆动  相似文献   

5.
黄河入海干流随潮流变化的特征及泥沙运动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黄河口自1976年5月改道走清水沟入海以来,行河八年,淤积延伸总长度达23.5公里,平均每年3公里,河口水下沙咀已凸出平均海岸线16公里。由于黄河水量少,含沙量大,每年挟带约11.79亿吨泥沙进入下游河道,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河口逐年向海中延伸,受洪水和风暴潮等因素的影响,入海口则在几十公里范围内频繁摆动改道,平均十余年,则需大改道一次,对河口三角洲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原由苏北入黄海改道从山东入渤海之后所形成的现代三角洲。总面积5400平方公里。其开发潜力巨大,是一块亟待开发的战略宝地。目前全面开发黄河三角洲的序幕已经拉开。在黄河三角洲进入综合开发的新时期,科学地确立其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加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对中国东部海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对于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存在4种不同看法,各自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一时期中国东部海域沉积演化和地貌变化.根据历史文献和其他论述,讨论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和改道,并研究对海洋沉积和海岸地貌的影响.研究表明,1128-1494年黄河从来没有全流入渤海,没有交替入黄海和渤海,也不能...  相似文献   

8.
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渤海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渤海柱状沉积物中粒度特征及常、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系统分析,揭示了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渤海中部的沉积记录,探讨了改道前后渤海沉积环境的变化。研究表明,2个沉积物柱样上部的粒度、元素含量特征均明显异于下部,可把两柱样分别划分为Ⅰ类、Ⅱ类两种类型,分别代表了黄河改道后和之前的物质类型。Ⅰ类沉积物平均粒径更细、分选更好,物质组成更接近于黄河沉积物;Ⅱ类沉积物平均粒径更粗、分选较差,物质组成更接近于渤海周边陆域物质;Ⅰ、Ⅱ类沉积物中Ni、Zn、Sr、Ba、Zr等5种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可作为区别黄河物质和渤海周边陆源物质的指标。黄河改道后研究区水动力环境趋弱,同时还使初级生产力下降,并且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由滨-浅海的氧化环境,转变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的弱氧化-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9.
苏北海岸带的演变过程及苏北浅滩动态模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苏北海岸长达千里,除北部连云港地区为砂质山地港湾岸外,其余大部分为淤泥质平原海岸.第四纪以来,由于黄河的南北迁徙及长江口的南移,使苏北海岸的动态平衡不断遭受破坏.特别是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后,苏北海岸中、南段(射阳河口至启东咀之间)的动态变化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变迁概况据历史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直入渤海,按照史籍记载,从公元前132年起,黄河开始南侵淮河流域,直到1855年铜瓦厢决口黄河北徙山东入渤海为止,其历史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表1)。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西自冀、鲁交界的大口河口,南至莱州湾畔的小清河口,总面积约为五千四百余平方公里。由于黄河带有大量泥沙流入渤海,造成河床抬高,河口向海延伸。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再能适应泄洪排沙的要求,水冲破堤坝,通过三角洲的低洼地流入渤海,形成新的河道。淤积—延伸—摆动—改道,使黄河三角洲的地形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和GIS,通过分区分析了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不同流路岸线变迁及冲淤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发现1979—1986年间,由于黄河入海泥沙量高且处于改道清水沟初期,清水沟(Ⅵ区)和清8汊流路(Ⅴ区)向海延伸显著,此后入海泥沙量减少其变化明显减缓;1995年以后,黄河改道清8汊且2002年以来调水调沙增加了黄河的输沙能力,三角洲岸线变迁的幅度较2000年前增强;刁口河附近区域(Ⅰ、Ⅱ区),因黄河改道清水沟和清8汊流路,入海水沙补给显著减少,总体上处于蚀退状态;神仙沟流路区域(Ⅲ区),1986年以后除入海口处有变化外,其它区域因修建堤坝成为人工岸线而少有变化;莱州湾西侧区域(Ⅵ区),淤进和蚀退量很小,总体向海推进。可见,岸线变迁主要受入海泥沙量的影响,改道致使不同时期三角洲岸线变迁出现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物和沉积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历史记载,两千多年来,黄河决口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9次.公元1194年,黄河曾夺淮南注黄海,至1855年,黄河抢夺徙驻河再次调头北去.在1194~1855年的661年间,古黄河以填海造陆的巨匠身份,塑造了一个大型的三角洲,而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研究过去并未见有专门报导.1973年—1979年期间,海洋地质调查局曾在旧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区开展过比例尺为1:50万的海洋地质综合概查和旧黄河口的浅滩地质路线性调查.沉积物取样网距为5×6到10×10公里,连续测深的线距为10公里.比较系统地取得了海水、海底地形、表层和沉积物柱状样的地质、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系统资料.在分析研究上述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就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物和沉积相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黄河尾闾河道1996年改道的意义及黄河三角洲演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黄河三角洲由几个亚三角洲组成。 1 85 5 -1 93 4年 ,形成了以宁海为顶点的第一亚三角洲 ;1 93 4-1 996年 ,三角洲冲积扇顶点进一步下移 ,形成了以渔洼为顶点的第二亚三角洲。最近的一次改道是在 1 996年 6月 ,改道后的河流沿清水沟流路的清 8剖面附近东流入海。这次改道可能是第三亚三角洲形成的开始。以后数十年内的黄河尾闾摆动将在清 8剖面附近进行。虽然人类活动将对三角洲的发展演化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但这些亚三角洲的发育演化仍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流路演变及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855年黄河自徐淮故道在铜瓦厢决口改行清济泛道以来,在近代三角洲上历经10次较大流路变迁。各次流路在其演变过程中均有诸多共性。文中分析了流路演变中交替产生的溯源堆积及溯源冲刷对黄河下游影响的范围,幅度和作用历时,溯源堆积与沿程堆积叠加起来对山东黄河下段的水位产生稳定性抬高。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伟  陈沈良 《海洋科学》2011,35(7):61-66
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实测水深数据,分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研究区湿地面积与黄河入海沙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初期,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呈快速增长之势,但滩涂面积变化较复杂,1996年实施清8出汉工程后,低潮线至水下-2,-5和-6m湿地...  相似文献   

17.
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大约距今9600~8500a黄河在苏北北部入黄海.黄河口与其南侧的长江口相距100多千米.两条大河巨大数量的入海泥砂形成了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根据南黄海西部全新世海相沉积物厚度变化、苏北响水县陈家巷QCA孔沉积序列、阜宁以南、泰州以北里下河洼地早全新世沉积序列及苏北沿岸砂脊的物质组成判断,距今8500a左右黄河向北流注入渤海,距今8500~7000 a海面上升过程中没有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距今7 000 a黄河三角洲又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8.
1976年黄河改道以来三角洲近岸区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黄海军  樊辉 《海洋与湖沼》2004,35(4):306-314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沿岸10个河口、潮汐汉道的23景陆地卫星影像高潮线的解译与对比,探讨自1976年黄河改道以来,三角洲岸线的变化特征;同时,利用GIS软件处理1976年和1992年滨海区水深测量数据,并与黄河利津站同期入海沙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黄河三角洲总体处于侵蚀破坏阶段,侵蚀岸线长相当于淤积岸线的2倍;2)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岸线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强,人工海岸长度大幅度增加,总岸线长度缩短,岸线趋于平直;3)52.6%的黄河入海泥沙堆积于入海口附近,其中92%的泥沙堆积在15m水深线以内,向外迅速减少,20m水深线以外出现侵蚀;4)87%黄河入海泥沙往东、东南方向扩散与沉积,往南、东北方向扩散与沉积的泥沙很少,河口的北、西北方向整体上处于侵蚀状态。海岸侵蚀与河口泥沙的输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     
渤海西部的一大海湾 ,为中国的内海。位于黄河口和大清河口一线以西。面积为1 2 5 0 0 km2 ,最大深度约 2 5 m(在湾口中部 )。西有海河、蓟运河、马颊河、徒骇河 ,东南有黄河 ,东北界外有滦河入海 ,并分别形成海河现代三角洲、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和古滦河三角洲平原。湾内地形单调 ,向东缓倾。在北部有一始自海河口且伸向渤海海峡的水下谷地 ,此为沉溺于海底的古河道。此湾沿岸发育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潮间带和范围最广、岸线最长的淤泥质海岸。夏季 ,湾顶表层水温一般为 2 7℃ ;冬季 ,冰情较重 ,结冰期约 3个月 ,正常年份冰厚为 2 0~ 30 cm。湾…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渤海东部CD5孔岩性、生物以及年代学的地层分析,晚第四纪以来划分出2个陆相和2个海相层,两次海侵的时间段分别为39~22和9kaBP至今。CD5钻孔附近渤海潮流三角洲大约在3600~2400aBP以来开始快速沉积,形成了4·8m厚的潮流沙席,结合渤海中东部10多个钻孔资料,总结了潮流沙席的环境演变过程,自全新世海侵以来可以大致分为9~8、8~3·6~2·4、3·6~2·4kaBP以来3个阶段,而目前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