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响应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文章以福州市林浦村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颜色体系》标准,采用实地考察、色卡比对、数据采集、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对区域内的古民居、祠堂、庙宇和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古厝进行色彩基因提取,并进一步分析林浦村古厝色彩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表明,古厝色彩与地理区位、风土人情和建筑功能三个方面显著相关;建议针对该村落建筑的色彩特征,提炼和构建一套有效的建筑色彩标准,使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基因能够通过建筑色彩实现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郑志颖 《福建建筑》2014,(11):32-33
人类建筑之产生与发展,必与当时当地之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关联,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有着深刻影响,也极大影响着我国东南沿海传统古厝的建筑设计理念。以仙游县现存古厝中较有代表性的大厝为例,通过对其布局和建筑结构样式的分析,探析儒家文化与东南沿海传统古厝建筑设计理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八闽首邑”的美称,拥有丰富的传统建筑资源。闽侯古厝作为福建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传承着华夏文明。这些古老而精美的建筑,是闽侯祖先的智慧结晶,是对历史的珍贵见证。它们不仅是闽侯的瑰宝,也是福建文化的瑰宝。规划引导,助力发展岁月的流转,风雨的洗礼,城镇化的发展,使闽侯曾有部分古厝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为保护传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福建省闽侯县委、县政府高位规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让古厝焕发新机。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原生的传统古厝民居是当地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和杰出的艺术、技术成就不容忽视。该文以实地踏勘、测绘结合修缮施工的现场跟踪以及构件尺寸分析等,对鼓浪屿古厝民居的石材应用方面展开探讨,揭示石材在闽南传统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所体现的营造智慧,以期为当代文物建筑修缮、现代建筑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顾煌杰  成丽 《南方建筑》2019,(6):96-101
闽南传统合院式古厝民居受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布局类型,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结合田野调研、匠师访谈以及建筑学、类型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对闽南沿海地区传统合院式古厝民居的布局类型展开研究,探讨其布局的多样性、合理性、发展演变以及泉厦漳三地的差异性,以期为今后的遗产保护和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季宏 《新建筑》2024,(1):81-85
文章对福州古厝建筑遗产的类型构成、分类保护与活化原则、方法、模式进行介绍,指出《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改造设计技术导则》是对《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的全面借鉴。基于遗产化的视角,指出由于建筑遗产类型内涵与边界不清,导致对部分类型的福州古厝过度保护,并尝试通过对导则的修订、保护框架的建构,达到科学分类保护的目的,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闽南红砖古厝是具有很强地域特征的民居形式,墙体装饰构造则是体现闽南红砖古厝地域特征的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闽南地区人文环境与自然条件,探究了红砖古厝墙体构造做法和装饰艺术,并基此总结了该类民居墙体装饰构造中所反映出的地域特征。认为:中原人的几次大规模迁入福建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影响了闽南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制;闽南地区盛产的建材、气候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造就了其独树一帜的地域变异。  相似文献   

8.
侯艳芳  侯婷婷  李婷婷 《砖瓦》2022,(2):31-32,35
闽南古厝是闽南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有着极其浓烈的地域特色.在闽南古厝的传承中,"红砖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砖厝的建筑风格不仅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红砖文化"不只是闽南古厝建筑特色发展与成就的概括,它也代表了闽南人坚韧豁达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性格,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  相似文献   

9.
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在该地区自然条件作用下和历史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回顾福建和台湾学术界对传统民居研究的概况,本文从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历史文化的相关性出发,提出了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的可比性。并以传统合院式民居泉州的杨阿苗故居和台北的林安泰古厝作为典例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建筑造型和空间形态上的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氏古厝详细探访,追寻古厝的历史背景及建设沿革,分析其建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的角度,总结出古厝其阴阳协调的建筑形式、含蓄深沉的文化内涵及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3大特征,揭示了江氏古厝丰富独特的内在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以闽南古厝作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精美装饰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阐述了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秀文化对我们当今社会现代化建设环境下多元化艺术设计有着不可忽略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12.
古厝的情缘     
正时间过处,文明已昏睡在现代的符号里,上演一场又一场沾沾自喜,以致背叛堂而皇之,古老不堪一击。从此,祖先褪迹,在岁月的带领下蜷缩一隅,划地而治。唯有那份古老相传的情缘还在苦苦挣扎,呜咽成歌。于今,闽南大地上,数百座古厝依旧矗立四方。高堂大瓦下,有的是古厝先祖  相似文献   

13.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特殊的文化载体,具有多种独特的历史遗存类型,由于采取同质化的保护形式,使其无规则、无效益地分布在街巷深处,亟需探索一种有效的历史街区活化利用模式。受到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启发,该文提出“一巷一品”的概念。以古城泉州井亭巷为例,通过对不同历史文化遗产辨析,提出街巷中的“巷品”分为主品与副品,接着对巷品采用针对性与差异化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并在复建设计中引入类设计理论。“一巷一品”关注的是历史街区中“巷品”的差异性并突出一个或一组主品的代表性,继而发掘其他副品,在静态保护历史街区的基础上,激活街巷的内生动力,促使历史街区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引入关联性与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概念,从"环境""事件""功能""交通"方面提出历史建筑群落关联性的保护与利用方法;然后,以关联性保护与利用方法为手段,借鉴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保护方法,探讨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一般步骤;最后,以香港湾仔文物径为例,解析了历史建筑群落的活化方法,以期为我国旧城区历史建筑的活态保护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5.
红色的深重     
正在历史的文本里,古厝被定义成大厝。厝指供人居住的寓所,全意为古老的房屋,乃是闽南一地颇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它以"官式大厝"为主,又被称为"皇宫起""红砖厝",主要分布在福建泉州、厦门、彰化、莆田以及台湾等地。推敲溯源,古厝的发轫要定格在明末清初的标度上。大概因为它的形状和殿宇同出一辙,又很是富丽堂皇,于是顺  相似文献   

16.
戴云倩  刘塨  朱洪涛 《华中建筑》2004,22(3):106-109
泉州西街片区中山北路地段的通政巷保护整治规划设计,改善古巷的环境面貌,对现有的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及维护以避免再受到破坏,尤其是立面。对街道景观进行整治,使其与古巷风貌,与古民居相协调。保护与再现通政巷及周边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和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和利用以木偶戏为主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与整修片区旅游规划设想相配合,使之成为片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为泉州古城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产生效益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评判街区综合价值、梳理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突出问题、调查公共参与意愿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经济学方法深入探讨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着力点,包括:挖掘历史文化保护价值、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保护机制、重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打造经济可持续的活力街区等,最后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对传统特色建筑进行类型保护的设想和难点,并以新加坡"店屋"建筑为例,从片区历史环境保护、片段保留与融合、单体功能再生三个层次分析了新加坡对这一传统建筑类型的"活化"策略。作为结论,提出从三个方面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分别是多层次的保护和利用策略、新旧融合的创新设计思想以及因地制宜的再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刘悦  姚璐  艾相仁 《城市住宅》2022,29(1):201-203
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视角对柳州市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展开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包括历史建筑立面、街道、景观环境等方面的对比与联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和利用路径,为城市历史街区提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两种价值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村落内历史建筑存在损毁严重、安全隐患多、保护经费缺失等现象,面临种种困境。文章从制度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等韧性视角,阐述了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措施,并以高桥镇新庄村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