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复方芩柏颗粒剂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8(Aquaporin-4、Aquaporin-8)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TNBS法制备UC大鼠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药物干预,持续干预3周后取各组大鼠结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结肠黏膜中AQP4及AQP8表达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AQP4、AQP8阳性表达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其阳性细胞的数目及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结肠黏膜AQP4、AQP8阳性表达细胞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大鼠结肠黏膜AQP4、AQP8表达量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芩柏颗粒剂能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AQP4和AQP8的表达,推测其可能通过上调结肠黏膜AQP4和AQP8的表达来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健脾—健脾渗湿—健脾升阳方对脾虚证模型大鼠水盐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模型组,采用过度疲劳+饮食失节的方法复制脾虚证模型,造模2周后随机分为脾虚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四君子汤组、参苓白术散组。于造模第15天,给药各组大鼠按4.05 g·kg~(-1)·d~(-1)剂量给予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14 d。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Na~+、K~+、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ALD)、结肠和小肠段水通道蛋白-3(AQP3)及肾脏水通道蛋白-2(AQP2)。【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脾虚模型组大鼠血中Na~+、ALD、ADH均显著性升高(P0.01),肾脏AQP2显著升高,血K~+及结肠和小肠段中AQP3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3方干预组大鼠血中Na~+、ALD、ADH及肾脏AQP2均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血K~+及降结肠和小肠段AQP3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补脾类方之间比较,参苓白术散组血中Na~+、ALD、AVP均较其他2方组显著性降低(P0.01),血K~+及降结肠段和小肠段AQP3较其他2方组显著升高(P0.01);参苓白术散组和补中益气汤组的肾脏AQP2较四君子汤组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结论】脾虚证模型大鼠存在水盐代谢及细胞水转运功能的异常,健脾—健脾渗湿—健脾升阳3方对脾虚证模型大鼠水液代谢失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以健脾渗湿方参苓白术散作用最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复制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大鼠模型后增加间断性高乳糖饮食的干预因素,观察参苓白术散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影响大鼠结肠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 3、AQP8表达的机制研究。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16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高乳糖饮食喂养+水环境平台站立法"造模14 d;正常组大鼠在正常饲养环境下给予基本配方饲料喂养14 d。之后随机抽取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每组各8只,进行模型判定。其余32只模型组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模型1组、模型2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14 d;正常对照组、模型1组和模型2组给予蒸馏水灌胃14 d。给药期间模型1组和治疗1组大鼠在造模结束后的第4~7天和第11~14天给予高乳糖饲料喂养,其余时间给予基本配方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模型2组和治疗2组大鼠给予基本配方饲料。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排便次数、腹泻指数、粪便含水率及小肠推进率,通过比色法检测血清乳糖含量、D-木糖含量以及淀粉酶活性,免疫荧光法观察结肠AQP3、AQP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1组大鼠仍伴有神疲乏力,耳、舌、爪色淡白,毛发稀疏不泽,形体消瘦,纳少便溏,排便次数增加等症状,血清淀粉酶的活性下降(P 0.01),D-木糖含量降低(P 0.001),血清乳酸含量增加(P 0.01),小肠推进率增强(P 0.001),粪便含水率增加(P 0.001),结肠AQP3、AQP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1组比较,治疗1组大鼠精神状态等表征逐渐恢复,唇、舌、耳、鼻逐渐红润,毛发逐渐浓密柔亮,爪色恢复润泽,便溏乏力等症状消失,血清淀粉酶的活性增加(P 0.01),D-木糖含量增加(P 0.05),血清乳酸含量降低(P 0.05),小肠推进率降低(P 0.001),粪便含水率降低(P 0.001),结肠AQP3、AQP8表达水平升高(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断性高乳糖饮食干预的方法能够使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大鼠模型在造模结束14 d后,仍伴有功能性腹泻和中医脾虚证的疾病症状,更加符合功能性腹泻动物模型的实验需求。同时,参苓白术散对间断性高乳糖饮食干预的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为功能性腹泻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对幼龄脾虚大鼠胃肠运动及血清、结肠、下丘脑SP含量的影响,探讨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幼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方药组和捏脊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幼鼠灌服番泻叶汤建立脾虚证模型。造模结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方药组灌服四君子汤,捏脊组进行捏脊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墨汁灌胃法检测幼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幼鼠血清、结肠、下丘脑S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方药组、捏脊组胃内残留率均降低(P0.05),小肠推进率均升高(P0.05);方药组血清、结肠、下丘脑SP显著降低(P0.01);捏脊组结肠、下丘脑SP显著降低(P0.01)。与方药组比较,捏脊组血清、下丘脑SP略微上升(P0.05),结肠SP显著升高(P0.01)。结论:捏脊疗法可调节幼龄脾虚大鼠胃肠运动及血清、结肠、下丘脑SP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SP分泌来改善胃肠运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清及结肠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影响,探讨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VIP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束缚应激+番泻叶灌胃法"构造IBS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运用痛泻要方和匹维溴铵进行治疗,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VIP的含量,分析痛泻要方治疗IBS肝郁脾虚证VIP作用机制。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病理组血清和结肠VI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与病理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血清和结肠VIP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与降低其血清、结肠VIP的含量有关,极有可能是胃肠道动力增强之后而产生的一种负反馈机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乐胶囊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番泻叶水煎剂加四肢束缚应激刺激的方法建立肝郁脾虚型IBS大鼠模型,观察肠乐胶囊对模型大鼠体质量、粪便含水量、稀便级数、小肠炭末推进百分率、血清中5-羟色胺(5-HT)含量及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肠乐胶囊可有效减缓肝郁脾虚型IBS模型大鼠体质量的下降;明显降低肝郁脾虚型IBS模型大鼠的粪便含水量、稀便级数、小肠炭末推进百分率、血清中5-HT的含量;各给药组结肠黏膜结构基本完好,未见明显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肠乐胶囊对肝郁脾虚型IBS模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5-HT含量,改善失调的胃肠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肝郁证、脾虚证及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状态和柴疏四君子汤对其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模型组、肝郁干预组、脾虚模型组、脾虚干预组、肝郁脾虚模型组和肝郁脾虚干预组共7组,每组8只。分别采用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复制肝郁、脾虚和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于造模第15天,各模型干预组大鼠分别给予柴疏四君子汤3.57g·kg-1·d-1灌胃,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14d,测定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肝郁模型组、脾虚模型组和肝郁脾虚模型组大鼠在10/s、60/s、150/s切变率下全血黏度(ηb)和还原黏度(WBRV)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脾虚模型组和肝郁脾虚模型组大鼠红细胞压积(Ht)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浆黏度(ηp)、红细胞电泳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肝郁模型组大鼠ηp显著升高(P0.05);与肝郁模型组比较,脾虚模型组和肝郁脾虚模型组大鼠ηp、红细胞电泳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郁脾虚模型组Ht显著升高(P0.05);与脾虚模型组比较,肝郁脾虚模型组大鼠低切变率下的ηb显著性升高(P0.05)。与相应模型组比较,肝郁干预组大鼠在10/s切变率下ηb、Ht、红细胞聚集指数(RE)均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TK)显著降低(P0.05);脾虚干预组大鼠ηp显著升高(P0.05);肝郁脾虚干预组大鼠ηp及电泳指数均显著性升高(P0.05),低、高切率ηb及Ht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肝郁、脾虚、肝郁脾虚3证模型大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高黏状态,但肝郁证模型血液高黏状态主要与血液中的血小板及其他大分子成分的变化有关,脾虚证和肝郁脾虚证血液黏度升高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及血小板有关。柴疏四君子汤对肝郁脾虚证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脾虚证作用不明显,对肝郁证不仅无作用,甚或加重其异常。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胃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子机制。方法:夹尾刺激、饮食失节、过度疲劳的复合因素方法建立肝郁脾虚型FD大鼠模型,造模10 d,将16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平胃胶囊组,每组各8只,平胃胶囊组以0.24 g/mL的混悬液1 mL/100 g灌胃3周,正常组和模型组以1 mL/100 g生理盐水灌胃,3组均灌胃给药3周,2次/d。记录大鼠体质量、饮食,测定胃排空及肠推进,胃组织HE染色,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采用MALDI-TOF-MS质谱仪进行质谱分析。结果:平胃胶囊组大鼠体质量、饮食均较模型组上升(P0.05);经典夹尾刺激、配合不规律饮食、过度疲劳的方法可成功复制肝郁脾虚型FD大鼠模型;平胃胶囊具有增加胃排空和肠推进,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成功鉴定出10种蛋白,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有差异而平胃胶囊可使差异趋势逆转的蛋白点为8个,其中5个表达上调,3个表达下调。结论:平胃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改善细胞骨架和形态、能量代谢、生物氧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苍术提取物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探讨苍术提取物调节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和苍术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喂饲小承气汤煎剂加饥饱失常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时间15 d.造模结束后,苍术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5、10、20 g/kg的中药煎剂2mL,多潘立酮组灌胃5 mg/kg的多潘立酮混悬溶液2mL,正常组及模型组则灌胃生理盐水2mL,1次/d,持续灌胃10 d.10 d后所有大鼠均用炭末灌胃法行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的测定,腹主动脉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胃动素(MTL)、P物质(SP)、生长抑素(SS)含量,比色法测定大鼠空肠上皮细胞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内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及结肠组织中c-kit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多潘立酮组和苍术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的胃内残留率明显下降、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而大鼠血浆MTL、SP和SS含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多潘立酮组和苍术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空肠上皮细胞ATP的含量及胃窦平滑肌细胞内MLCK和结肠组织中c-kit的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苍术提取物可从不同方面整体改善由于脾虚导致的大鼠胃肠功能障碍,对因脾虚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有较好的调节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儿茶止泻霜对腹泻大鼠结肠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HE染色观察比较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比较腹泻模型组(DM)、正常对照组(NC)及低(L)、高(H)剂量药物治疗组、阳性对照药物治疗组(PC)AQP1的表达。结果:形态学观察中NC组大鼠近端结肠黏膜形态规整,单层柱状上皮排列整齐;DM组中黏膜上皮明显水肿,间质明显水肿、充血、渗出、大量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柱状上皮细胞之间界限不清、部分上皮坏死、脱落;H组大鼠结肠受损结构明显恢复,大部分结肠内仅见极少量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柱状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免疫组化法提示:DM组AQP1表达低于L组、PC组和H组,L组AQP1表达低于H组和PC(P〈0.01),但H组和PC与N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儿茶止泻霜上调腹泻大鼠结肠AQ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复制大鼠慢传输型便秘(STC)模型,观察水通道蛋白3(AQP3)在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进而探讨其与STC的关系。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各20只。模型组灌胃盐酸洛哌丁胺10 mg/kg,空白组灌胃等容量SPF级实验动物饮用水,2组均1次/d,连续灌胃42 d。实验期间各组大鼠自由进食、饮水,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并检测体质量变化;造模第40天检测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第42天计算小肠推进率,并对结肠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AQP3阳性染色情况,计算平均积分光密度(IOD)、平均光密度(OD)及模型组的增加率。结果造模第4,5,6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均显著减慢(P0.05或P0.01)。模型组第4周左右开始出现固体硬质粪便,粪便成球形、锥形或串珠样,质硬、表面少有光泽。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延长(P0.05或P0.01),但小肠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呈棕褐色,染色明显;模型组大鼠AQP3表达水平显著增加,OD和IOD增加率分别为11.1%,118.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 STC模型大鼠近端结肠黏膜上都有AQP3的表达,且可能在STC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针不同穴组治疗功能性便秘(FC)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 FC动物模型采用0 ℃ 0.9%氯化钠溶液对SD大鼠灌胃复制,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1组(EAⅠ组)、电针2组(EAⅡ组)和电针3组(EAⅢ组),正常组采用SD大鼠。EAⅠ组取天枢、大肠俞(双侧)、EAⅡ组取曲池、上巨虚(双侧)、EAⅢ组取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单侧)进行电针治疗。观测粪便性状和肠道炭末推进率评定大鼠肠动力,透射电镜检测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蛋白表达,qPCR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 mRNA表达。结果 EAⅡ组大鼠24 h粪便粒数、24 h粪便含水量和肠道炭末推进率均显著增加,首次黑便时间显著减少(P<0.05),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经EAⅡ干预后显著改善,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经EAⅡ干预后表达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刺激曲池、上巨虚可能通过降低FC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 mRNA表达,减少结肠水分重吸收,增加结肠粪便含水量,调节水分转运,改善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增强肠动力,起到改善便秘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逍遥散调节Toll样受体4(TLR4)基因甲基化水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郁脾虚证大鼠的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逍遥散组。正常组大鼠给予正常饮食28周,后4周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与逍遥散组大鼠饲喂高脂高糖饮食28周,并通过慢性应激束缚及饥饱失常刺激制备肝郁脾虚证模型,后4周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及逍遥散溶液。28周末收集3组大鼠尿液,取肝脏及海马组织,制作病理切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亚硫酸氢测序PCR(BSP)等方法检测相应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大鼠肝郁脾虚证症状明显缓解,证候积分降低;肝细胞内的脂肪空泡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显著减少;肝组织TLR4 mRNA含量下降,TLR4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P0.05)。结论逍遥散可能通过上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中TLR4基因甲基化水平,下调其TLR4 mRNA的表达,从而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炎症反应及肝郁脾虚症状,这可能是逍遥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细胞水平角度,观察脾虚四号方含药血清干预离体培养功能性腹泻脾虚证模型大鼠的结肠平滑肌细胞的变化。方法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模型大鼠进行提取离体结肠平滑肌细胞并原代培养,将其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脾虚四号方低、中、高剂量组、蒙脱石散组,各组分别5%含药血清干预48 h,用细胞增殖和毒性检测(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相关脑肠肽的基因表达。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平滑肌细胞OD值极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含药血清干预组结肠平滑肌细胞OD值极显著升高(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含药血清干预组均有表达升高趋势,脾虚四号方低剂量组较模型组CCK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脾虚四号方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VIP mRNA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脾虚四号方含药血清能够有效促进模型结肠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活性,脑肠肽CCK、VIP、SS mRNA表达变化可能有利于进一步阐释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在脑肠肽胃肠激素方面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化瘀通便汤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水通道蛋白1(AQP1)和水通道蛋白3(AQP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化瘀通便汤低、中、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大黄粉灌胃制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计算各组大鼠碳末推进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近端结肠AQP1和AQP3蛋白(相对灰度值)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碳末推进率明显降低,大鼠结肠AQP1和AQP3表达升高,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化瘀通便汤中、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碳末推进率明显升高,各治疗组大鼠结肠AQP1和AQP3表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慢传输型便秘大鼠便秘的发生可能与结肠组织中AQP1和AQP3的表达升高有关,化瘀通便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可能通过降低结肠组织中AQP1和AQP3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脾虚证大鼠神经肽含量的变化。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大黄水煎浓缩剂灌胃建立脾虚证模型,治疗组予四君子汤灌胃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和胆囊收缩素-8(cholecystokinin-8,CCK-8)含量;同时测定尿D-木糖(D-xylose)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下丘脑CCK-8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SS含量及CCK-8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CCK-8含量低于治疗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虚证大鼠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紊乱可能是"脾虚-脾失健运"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肝郁证、脾虚证和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柴疏四君子汤对其作用的异同。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肝郁组、脾虚组、肝郁脾虚组、肝郁干预组、脾虚干预组、肝郁脾虚干预组共7组,每组13只。3个证候模型组及各干预组大鼠分别采用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造模,正常组不予处理;于造模第2周末,3个证候干预组大鼠按2.86 g/kg分别给予柴疏四君子汤灌胃,连续2周;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蒸馏水。实验第14天和第28天,旷场实验法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特征,记录爬格数、直立次数、中央格停留时间、修饰时间及测算活动里程数。结果实验2周末时,与正常组相比,肝郁组和脾虚组大鼠爬格数、直立次数和里程数均显著升高(P0.05),肝郁脾虚组则均显著降低(P0.05);肝郁组和肝郁脾虚组中央格停留时间显著升高、修饰时间降低(P0.05),脾虚组变化与之相反(P0.05)。实验4周末时,与正常组相比,3个证候模型组大鼠爬格数和里程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肝郁组和肝郁脾虚组还见直立次数和修饰时间显著降低(P0.05),中央格停留时间显著升高(P0.05),脾虚组的相关指标变化相反。中药干预2周后的变化:与相应模型组相比,肝郁干预组大鼠爬格数、里程数显著升高(P0.05),中央格停留时间显著降低(P0.05);脾虚干预组还见修饰时间显著升高(P0.05),而直立次数显著降低(P0.05);肝郁脾虚干预组各参数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3个证候模型大鼠在自主活动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肝郁证大鼠中枢的兴奋性由强转弱,脾虚证大鼠呈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失调,肝郁脾虚证大鼠呈现抑制渐进加重的趋势。柴疏四君子汤对3个证候模型的行为学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以对肝郁脾虚证的综合干预效应最优。  相似文献   

18.
吕妍  金兆祥  李丹  唐方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8):1332-1335
目的 探讨藿香正气软胶囊提取物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D-IBS) 模型大鼠水液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番泻叶 0.2 g/mL ig 加四肢束缚应激 2 h,连续 6 d,建立 D-IBS 大鼠模型,采用考马斯亮蓝蛋白质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D-IBS 模型大鼠肠黏膜 Na+,K+-ATP 酶活性和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 4 (AQP4) 水平变化,比较模型大鼠药物干预前后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的量。结果 D-IBS 模型大鼠小肠及结肠黏膜 Na+,K+-ATP 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1),结肠近端和远端组织内 AQP4 的表达明显减弱 (P<0.01),乳果糖和甘露醇比值显著升高 (P<0.01)。经藿香正气软胶囊提取物干预后,Na+,K+-ATP 酶活性、结肠组织近端和远端 AQP4 的表达均明显提高 (P<0.05、0.01),乳果糖和甘露醇比值降低,接近对照组水平 (P<0.01)。结论 藿香正气软胶囊提取物对 D-IBS 模型大鼠水液代谢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肥大细胞以及结肠5-HT表达,探讨痛泻要方治疗脾虚肝郁型IBS-D可能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番泻叶+束缚应激刺激造成IBS-D动物模型,正常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予得舒特灌胃,治疗组予痛泻要方颗粒剂灌胃治疗2周。应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5-HT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增多,结肠5-HT蛋白及其mRNA阳性表达增强,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减少,结肠5-HT蛋白及其mRNA阳性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5-HT表达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IBS-D内脏敏感性增高及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与肥大细胞增多,5-HT的异常表达分泌相关,痛泻要方可能通过调节肥大细胞表达,影响5-HT分泌,发挥缓解脾虚肝郁型IBS-D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苍术提取物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胃肠动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阐明苍术提取物调节胃肠动力及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苍术提取物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喂饲小承气汤煎剂加饥饱失常建立大鼠脾虚证模型,造模结束后,苍术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0.5、1.0和2.0 g·mL-1苍术提取物煎剂,多潘立酮组大鼠灌胃多潘立酮混悬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则灌胃生理盐水。采用炭末灌胃法检测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采用肠道灌流法检测大鼠肠道灌流液中IgA水平;腹主动脉采血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gG和血浆中胃动素(MTL)、P物质(SP)、生长抑素(SS)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苍术提取物组和多潘立酮组大鼠肠道灌流液中IgA和血清中IgG水平升高,胃内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比升高,而大鼠血浆中MTL、SP和SS水平升高(P<0.05,P<0.01);与低剂量苍术提取物组比较,中和高剂量苍术提取物组大鼠肠道灌注液中IgA和血清中IgG水平升高,胃内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比升高,大鼠血浆中MTL、SP和SS水平升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中TLR4表达水平升高 (P<0.05或P<0.01)。结论:苍术提取物可改善实验性脾虚大鼠胃肠动力及免疫功能,对因脾虚而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及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的低下状态均有较好的调节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