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是一种以组织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明,临床上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骨嗜伊红细胞肉芽肿;Hand-Schuller-Christian病;Letterer-Siwe病。此病较为少见,其良、恶性处决于属哪一类型。我院1958~1987年共收治2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嗜酸性骨肉芽肿,勒-雪(Letterer-Siwe)二氏病和韩-薛-柯(Hand-Schuller-Christian)三氏征,具有类似的病理基础,同属非脂质性网状内皮增生症(Non-Lipoidreticuloendotheliosis);因而,Lichtenstein统称它们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Histiocytosis X)。其中嗜酸性骨肉芽肿仅影响骨骼系统,进展缓慢而预后较好,迄1972年,国内报道组织细胞增生症X共43例,其中以1963年刘氏报道的2例比较典型。我们最近遇到1例,累及颅骨、锁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手术适应证及治疗。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胸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1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9例行病灶搔刮及病骨切除;1例椎骨病变行彻底刮除,加椎板减压.3月后行胸骨,肋骨病灶行刮除。结果 随访时间为半年~15年,9例获治愈,1例多发病灶骨盆病灶未予治疗。结论 胸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病灶清除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明确,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4.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因尚不明,它具有炎症与肿瘤的双重性,可能与免疫反应或不明原因的低毒力感染有关。在1940年李池斯坦(Lichstein)和查非(Jaffe)氏首先报告本病。因病变中以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为主,故称为骨嗜酸性肉芽肿。到了1953年李池斯坦氏将骨嗜酸性肉芽肿、黄色瘤和勒雪氏病均归属于组织细胞病 X,认为以上三者在病理上有共同特点,甚至有的病例可以互相转化。但有的作者有不同意见,如格夫兰(Gavran)氏等曾观察骨嗜酸性肉芽肿28例,无一例发生转化。组织细胞病 X  相似文献   

5.
<正>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少见病,迄今国内共报告93例(表1)。1937年金氏等首先报告7例,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性疾病,与Mikulicz病相似,命名为“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赐”。1957年又补报16例,并改名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指出本症有十大特征。1964年林氏报告10例本  相似文献   

6.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是原发于骨髓腔,以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细胞为主要结构特征的肉芽肿。1973年Schajowicz等极告106例骨嗜酸性肉芽肿,其中肋骨9例。国内报道的44例骨嗜酸性肉芽肿中,发生于肋骨的仅3例。我院曾收治2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易被误诊。笔者曾诊治1例胫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嗜伊红细胞肉芽肿,被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网状内皮组织疾病。在早年文献中,对此病的命名很多,有称之为含嗜伊红细胞增多的骨髓瘤、颅骨肉芽肿、嗜伊红细胞反应性骨髓炎。以后才认识此病具有炎症和肿瘤两种性质。一般无全身物质代谢障碍,为一种使骨组织破坏的含有大量嗜伊红细胞的良性肉芽肿,故称之为骨嗜伊红细胞肉芽肿。本病与韩、薛、柯氏病(Hand-Schuler-Chtistian disease)及勒、雪氏病(Letterer-  相似文献   

9.
骨嗜酸性肉芽肿致截瘫二例报告杨玉芝项其昌(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南京210009)关键词骨嗜酸性肉芽肿;截瘫我院1983年及1988年收治2例骨多发性肉芽肿压迫脊髓致截瘫者,用60Co外照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例1女,15岁。1983年2月收治...  相似文献   

10.
骨嗜酸细胞性肉芽肿伴骨髓坏死一例附院检验科农乐跟骨髓穿刺发现骨髓坏死者较罕见,国内目前仅有少量病的报道,其原发病多为肿瘤骨转移、白血病及感染等,而骨嗜酸细胞性肉芽肿致骨髓坏死极少报道,我院近年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2岁,农民,1989年3...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溶骨性疾病,在颅骨中以单发病灶最多见,近期我院收治1例多发性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骨嗜酸性肉芽肿八例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嗜酸性肉芽肿为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中的一种,主要侵犯骨骼,少见于其它部位。本文收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并结合有关文献讨论其X线表现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发全身各部位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 对本科近1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其中颅骨8例,下颌骨2例,椎体及下肢5例,临床行病灶全切,随访6~12个月,1例多发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后3个月出现新病灶,其余病例未见复发.结论 全身各部位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是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 骨嗜酸细胞肉芽肿系组织细胞增生症X之一种类型,国内近年来虽有报告,但每组病例数均不很多。1983年杨士元等搜集全国22省市41个医院之470例组织细胞增生症X,确诊为骨嗜酸细胞肉芽肿者仅34例。现将我院1974~1987年肿瘤科及小儿科收治之24例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2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细胞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嗜酸性肉芽肿由Lichtenstein 1940年首先提出,并确立为独立疾病类型.1953年该学者又指出骨嗜酸性肉芽肿与韩-薛-柯病(HSC)及勒-雪病(LS)共属组织细胞增生症性疾病,三者共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即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  相似文献   

16.
李国艳 《医学综述》2011,17(1):158-159
目的探讨儿童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6例儿童四肢长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例锁骨患者因术中不能明确诊断给予单纯刮除,其余15例患者均给予病变刮除植同种异体骨手术。结果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16例患儿均为嗜酸性肉芽肿,除1例患者1年后复发行二次手术外,其他15例患者一次愈合。结论对四肢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患儿误诊的原因是其影像学表现易和其他疾病混淆,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观察X线图片有助于明确诊断,同种异体骨移植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与MRI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嗜酸性肉芽肿的CT与MRI表现。结果 9例共11个颅骨病灶,单发者6例,多发者3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在CT上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穿凿样、溶骨样或虫蚀样骨质破坏,内见稍高密度软组织填充,3例可见硬化边;3例见"纽扣征"死骨;1例可见"双边征"。MRI T2WI多呈稍高信号,内见点状低信号,T1WI多呈等信号,内见点状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内见无强化的低信号区。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单发肋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上较罕见.本文对1例单发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PET/CT及ECT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影像科医生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黄筠洋 《广西医学》2006,28(5):729-730
骨嗜酸性肉芽肿属于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本文回顾分析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22例的X线、CT及MRI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2~50岁,平均19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病史2年1例,1个月~1年6例,其余均为1个月以内.22例中X线平片检查20例,CT检查13例,MRI检查4例.主要临床表现:局部疼痛、压痛19例,软组织肿胀或肿块8例,跛行2例,脊柱后突4例,有外伤史2例,恶心呕吐1例,抽搐1例.  相似文献   

20.
赵黎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557-2558
嗜酸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loma,EG)是一种少见疾病,本病为淋巴网状系统的组织细胞增生累及骨的病变。由于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只有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现将我院1例颢骨嗜酸细胞肉芽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