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993年4月至2008年10月行断流术后并发PVT的72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断流术后PVT于术后9~21d好发于脾静脉、门静脉主干等部位,经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除1例因肠坏死合并中毒性休克而死亡外,余经治疗PVT均消失,其中1例发生短肠综合征。结论 腹部彩超或CT是PVT的确诊方法,术中操作轻柔、术后监测血小板计数、腹部彩超或CT、早期溶栓抗凝、及时手术是防治P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门静脉高压症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预后极差。我院198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5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血栓形成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04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脾肾分流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手术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12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门静脉直径、门脉脉直径、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门静脉压力变化、血小板数值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率为15.50%(20/129),其中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18.18%(16/88),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9.76%(4/41)。血栓组患者门静脉主干直径、脾静脉直径较非血栓组患者增宽,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血全组PV、SV的流速下降显著(P〈0.05)。血栓组患者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均较无血栓组患者低,有统计不差异(P〈0.05)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凝血酶原时间,术后血小板增高等因素不是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检因素。结论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主干直径、脾静直径增宽,门静系统血液流速减缓,门静脉压力降低有显著性差异,是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除因素。进一步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解决这个问题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间收治资料完整的4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在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两组间各项凝血功能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唯门静脉血流速度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减慢(P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Wang MC  Li S  Zhu JY  Leng XS  Du R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5):269-271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2~ 2 0 0 1年施行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伴脾切除术 32 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中 4 3例 (13 1% )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 3例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中 ,1例发生感染性门静脉炎死亡 ,其余均康复出院。单纯行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患者 138例 ,血栓形成 2 6例 (18 8% ) ;行脾切除加分流术患者 191例 ,血栓形成 17例 (8 9% )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8 4 4 ,P <0 0 1)。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 ,且与选择不同术式导致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手术操作规范化、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总数、常规彩超检查及早期行抗凝祛聚疗法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发生率、分布、分级、转归及其对肝功能的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9月至2006年3月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4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彩色多谱勒了解术后PVT的发生情况及血栓的分级、分布等,并通过病例对照分析研究PVT对肝功能的近期影响。结果本组415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彩超复查率为46.8%,PVT的发生率是33.5%。2004年后的近2年PVT的发生率为39.8%,其中在术后1个月内PVT的发生率达到39.6%。与非血栓患者相比,PVT可引起血清转氨酶的明显升高(P〈0.05)。结论PVT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主要发生在术后1个月以内。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应尽早采取措施以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D-二聚体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用快速、半定量检测方法动态检测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D-二聚体浓度,同时于术前及术后7~14d内检查彩色多谱勒以观察PVT的发生情况。据不同诊断标准,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并进行ROC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发生PVT的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0.01),ROC分析半定量D-二聚体标准及D-二聚体的定性标准对PVT均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半定量Az=0.794;P〈0.01;定性标准:Az=0.739;P〈0.01)。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水平将有助于PVT的早期诊断,如手术3d后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者及手术3d后D-二聚体≥16mg/L,PVT发生的可能较大,应加强抗凝等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132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对年龄、性别、肝功能、血小板、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7.4% (23/132),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年龄、性别、肝功能、血小板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可能是门体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共同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症,后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预防和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主要的治疗目的。但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内镜治疗、断流术还是分流术,都不能完全解决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虽然肝移植是最佳治疗手段,由于供肝、医疗条件等所限,断流术仍是我国比较可靠的防止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段,而对于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以及术式选择等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PHT)脾切除断流术(EDS)后早期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行EDS的248例PHT患者,将术后1个月内发生PVT的96例患者作为PVT组,将未发生PVT的152例患者作为非PVT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EDS术后早期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直径、术后2周时血小板计数、术后门静脉流速和压力均为影响PHT患者EDS后P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门静脉直径增粗、术后血小板增多、术后门静脉流速减慢和压力过低均为PHT患者EDS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勇伟  吴志勇 《腹部外科》2007,20(4):203-204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PVT是门静脉高压症(PHT)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往往会对向肝血流造成影响,甚至严重减少向肝血流,增加门静脉阻力,在加重肝功能损害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13.
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采用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并分析其疗效.方法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采用断流术治疗17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170例为肝炎后肝硬化,7例为酒精性肝硬化.择期手术132例,预防性手术25例,急诊手术20例.结果本组止血率为95%,总手术死亡率为4.5%.主要死亡原因为消化道大出血、肝功能衰竭及腹腔内出血.平均随访时间3.6年,5年或5年以上存活率为90%,5年再出血率为5.1%,术后脑病发生率为5.1%.结论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曲张静脉出血疗效满意,即时止血率高,再出血率、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较少,特别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首选,但应做到完全彻底的断流.  相似文献   

14.
曲张的冠状静脉是形成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重要侧支血管,其解剖变异导致断流不彻底,是断流术后再出血的重要原因。我院1993年7月~1999年8月对31例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再出血病人在TIPS操作过程中行直接门静脉造影,观察和分析冠状静脉与断流术后再出血的关系;又于1996年7月~2000年12月对另50例门静脉高压症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病人先行TIPS,2周后再行断流术,通过直接门静脉造影观察治疗前后冠状静脉的改变。材料与方法1993年7月~1999年8月,我院对31例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42例择期行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相关资料收集、统计。结果 术后35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4.65%,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腹腔内出血、肝功能衰竭、大量腹水、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多器官功能不全及粘连性肠梗阻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肝硬化性质、肝功能状况、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以及腹水等因素有关。结论 加强围术期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病情,重视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在术后不同时段把握观察重点,提供个体化、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76例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肝胆外科自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采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76例,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233例、女43例。年龄17~73岁,中位年龄46.2岁。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48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6例,乙型肝炎合并丙型肝炎后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3例,Crolis病1例,胆汁性肝硬化1例,高铁血红素沉积症1例,其他原因不明性肝硬化13例。2.临床表现术前有呕血、黑便者205例,仅有黑便者31例。肝功能按Child分级:A级40例,B级225例,C级11例。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68例,中度53例,重度1…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3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断流术后,经脾静脉残端插管,外接给药泵固定于体外。术后每天经药泵注入抗凝药物,2周后拔管。结果示全部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随访无血栓形成。提示经脾静脉插管注入抗凝药物是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可溶性P-选择素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检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在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血小板的数量及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其在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的差异。结果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在术后第4~6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在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对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11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断流手术后3~5d发现的35例PV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PVT的发生率为29.7%。35例PVT中出现发热17例,腹泻11例,腹胀9例,呕吐咖啡样液体及黑便4例,腹痛3例,腹水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13例无临床症状。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参20ml静注,每天1次;低分子肝素钙2500IU皮下注射每8小时或每12小时1次,共10~14d,尿激酶20~4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7d,出院前改华发令口服。彩色超声结合螺旋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门静脉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21例,无改善2例,大出血2例,死亡1例。结论及早行彩色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PVT;及早进行抗凝祛聚、溶栓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防止肠管坏死的发生,预防再出血,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术前门静脉血流速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同一外科小组行脾切除和断流术的连续4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术前1 d门静脉直径、流速以及术后7 d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同时计算患者术前Child-Pugh评分.术后测量去脾脏血液后的脾脏重量,检测术前1 d、术后7 d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并将患者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高速组与低速组,分别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13例(28.9%),血栓组(n=13)术前门静脉流速为(19.5±5.3)cm/s,其中12例低于25 cm/s[平均(18.4±3.8)cm/s],1例为32.3 cm/s;非血栓组(n=32)术前门静脉流速为(29.6±8.0)c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速组(n=17)和高速组(n=28)血栓发生率分别为70.6%和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比较两种分组的患者术前Child-Pugh评分、脾脏重量、手术前后PT和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cm/s作为指标预测术后血栓形成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70.6%.结论 术前门静脉直径增加及血流速度降低是导致术后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当门静脉流速降低(<25 cm/s)时,断流术后血栓发生率将显著增高.门静脉直径与血流速度存在负相关系,可根据门静脉流速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的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