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防治中风病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防治中风病的关键环节是正确辨识和抓住中风病发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然而,中医"治未病"之理念渗透的深度及广度不够,当下应该在学术界和广大群众中反复宣传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做好中风的防治,达到"治未病"。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为线索,并针对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探讨"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敏  周语平  韩维斌 《河南中医》2009,29(6):532-53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述,强调了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肝病传脾”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现念出发得出的认识,而“当先实脾”则以肝脾关系为例论述杂病的治疗原则,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重温历代中医名家经典著作对治未病的论述,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方面论述了中医学对慢性肝病预防和治疗的辨证思想。对于普通人群加强健康检查和卫生宣教,普及预防知识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治疗肝病时要随时注意到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应用“治肝实脾之法”;慢性乙型肝炎复杂的发病机制决定了治疗的长期性,临床应以防为先,防治结合,防止病情复发应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7.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1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肝病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肝木旺盛,则克脾土。…  相似文献   

8.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9.
<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不仅体现了中医重视治未病的思想,也体现了整体观念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后世医家屡作注释、阐析,提出各种见解,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后,对"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探究其理论及临床意义。1肝病传脾,脾病亦可及肝仲景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  相似文献   

10.
"肝病实脾"最早见于《难经》,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提出的重要治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肝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故病理上肝实也好、肝虚也罢常易传脾。领会"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涵义,对于掌握肝病的传变规律,推测疾病的转归意义甚大。但历代医家对于"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认识仁智互见,故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期提高肝病的治疗效果,更好地领会中医治未病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对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重点从其基本思想出发,对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等常见慢性肝病的中医诊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治未病理论在肝病临床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以及肝脾同治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从五行制化的正常和异常、脏腑关系与肝脾同治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肝脾同治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论述治未病与肝脾同治的关系,阐释了肝脾同治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阶段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肝脾同治在抑郁症和亚健康失眠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肝脾同治对于治未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以其高发病率,并发症严重,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糖尿病的预防有其重要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诚如<金匮要略>中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相似文献   

1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尤其重视治未病,他在《金匾要略》开始就明确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对于本条之"肝病传脾",多数医家以五行相克相乘学说解释,以致对"肝病实脾"的涵义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16.
王磊  徐寅平 《光明中医》2022,37(5):735-738
中医辨体思维是中医的传统思维方法,其"未病先防,病后防复"的理念以及"中医个体化诊疗"是其鲜明特色.多专业一体化诊疗作为近年来形成的治疗中风病的新型诊疗模式,体现了"中医整体化诊疗"特色,已逐渐被临床认可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探索,将中医辨体思维用于中风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兼顾中医个体化与整体化的优势,能够降低中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7.
肖燕  任开益 《新中医》2014,46(1):11-13
任开益名中医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认识、治疗中风病,通过研究一组高危因素造成人体对中风病的易感性,提出高危中风综合征假说,运用个人经验方对中风病实施未病先防减少发病率,已病防变降低死亡率,康复与治疗同期开展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约占门诊病例85%。遵循中医"治未病"思想和脾胃学理论,该病防治重点在贯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思路,辨证施予补脾、运脾、醒脾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医学的中心思想,对指导当今社会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中风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治未病"思想入手,论述了"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文章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策略,其"防治并重"的理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近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