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棉花蚜害指数调查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锋  张景琳 《植物保护》1982,8(5):50-31
在棉花品种抗蚜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而迅速地分清田间多品种的蚜害?常用调查方法,统计有蚜株率、百株蚜量和卷叶株率,显然不能适应,因为:①蚜害严重年份,有蚜株很快都达到100%,反映不出品种间的差异;②统计百株蚜量,试验品种多,检查很费时间,当日调查不完,由于蚜虫繁殖快,隔夜检查,误差大,且蚜量多时,群体拥挤,很难数准确;③统计卷叶株率,只能在蚜害发展出现卷叶之后。1975年以来,我们设计和采用了蚜害指数调查法。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辽宁,6月下旬大豆蚜种群增长最快,是大豆蚜防治的关键时期。日前,生产上推行百株蚜量一万头的防治指标,可放宽。辽河中下游平原铁丰18大豆,可放宽到2.38—4.07万头;辽豆3号放宽到2.65—3.30万头。以查蚜量为指标,生产上应用困难较大。经研究,卷叶株率与百株蚜量密切相关,(?)=4.283 1.8419x(r=0.90)所以提出以卷叶株率为大面积生产防治的指示指标,铁丰18为10%,辽豆3号为8%。  相似文献   

3.
大豆苗期蚜虫为害损失与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苗期小区接虫试验和自然观察结果均表明,蚜量和有蚜株率与产量损失具密切关系;苗期蚜虫为害后,影响产量主要因株高下降,荚数和粒数减少。在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经济允许损失为3.96%,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500头,有蚜株率35%。  相似文献   

4.
笔者用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50%辟蚜雾与40%乐果乳剂(重庆农药厂生产)作防治花生蚜虫的药效试验.试验设亩用50%辟蚜雾6.5克兑水65公斤、亩用40%乐果43.5克兑水65公斤和对照(65公斤清水)3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每小区面积0.5亩.于施药前、施药后2天、10天各调查一次.每小区标记调查100株,每株检查主茎尖端展开的5片叶及各分枝的端部,分别记下百株蚜量、有蚜株率、瓢虫幼虫数.试验结果,施药后2天和10天,50%辟蚜雾及40%乐果的平均防治效果均达100%;药后2天对瓢虫的平均杀死率,  相似文献   

5.
经1981—1984年研究,明确了棉花苗期棉蚜为害对棉株生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程度,依棉株卷叶(指卷曲半圆或全卷,下同)数的增多而加重。卷叶蚜量与苗龄、卷叶指数与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卷叶指数与减产率均呈直线正相关。由卷叶指数(x)与减产率(y)的相关式:2叶期y=0.2445x+0.3772、4叶期y=0.1826x+0.0142和卷叶指数(x)与卷叶株率(y)的相关式:y=1.5223x+5.0058,结合当地棉花生产水平和防治水平,即可求得以卷叶株率为受害标志和不同产量水平下各苗期的防治指标。并于1985年进行了防治示范。  相似文献   

6.
长管蚜是京郊麦田的重要害虫。常在抽穗后大量繁殖危害造成千粒重下降。在蚜害损失年,小麦的减产程度与蚜量激增始期出现的早晚有关。据测定抽穗扬花期蚜量开始激增可减产14%,扬花后五天蚜量开始激增可减产8%。小麦上蚜量的增加表现为有蚜株及单株蚜量的增加,一般抽穗前以有蚜株增加为主;抽穗后一定时期以单株蚜量增加为主;二者的交接点是有蚜株率50%,百株蚜量300头左右,定为蚜量激增始期。麦田有翅蚜有4次迁飞高峰;第2次迁飞高峰以后即出现蚜量激增始期。根据翅蚜突增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机稻生产中,人工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控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不同密度释放赤眼蜂试验结果,在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开始释放,间隔5d释放1次,连续放3次,第3次释放后调查卵粒寄生率达69.31%,对卷叶螟平均防效达74.32%;不同策略释放赤眼蜂试验结果,在稻纵卷叶螟蛾始见期开始释放赤眼蜂,间隔5d释放1次,连续放3次,第3次释放后调查卵粒寄生率达72.81%,对卷叶螟防效达79.79%。在有机稻生产中,建议在稻纵卷叶螟蛾始见时开始第1次释放赤眼蜂,每667m~2共释放赤眼蜂20000头,分3次平均释放,每次间隔5d,每次每667m~2按6~7个点的密度释放。  相似文献   

8.
麦长管蚜在思南县晚稻田大发生1995年10月中旬,在思南县塘头镇双季晚稻田发现麦长管蚜大量聚集水稻穗部危害,这一现象属历史罕见。据10月16~18日调查,发生一般的稻田,有蚜株率达15%~21%,百株蚜量780头~1350头;发生严重的稻田,有蚜株率...  相似文献   

9.
《湖北植保》2004,(3):3-3
防治时期防治策略具体措施推荐农药7月上旬前(棉花苗期至现蕾期)1 不打或少打化学农药;2 充分保护和利用田间自然天敌昆虫(吃害虫的益虫) ;3 充分利用棉株受害补偿功能。1 坚决放宽棉蚜防治指标,当蚜虫卷叶株达15 % ( 3片真叶前)、2 0 % ( 3片真叶后)才用药防治。2 此间,棉铃虫为1代、2代。6月份关注早发棉田及套种玉米、黄豆棉田,当百株卵量达2 0~3 0粒时用药防治。3 红蜘蛛只需用药挑治。1 防治蚜虫:功夫、敌杀死、阿维菌素类。2 防治棉铃虫:功夫、敌杀死、万灵、拉维因、安打、阿维菌素类。3 防治红蜘蛛:功夫、哒螨灵、阿维菌素类…  相似文献   

10.
烟蚜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2年在湖南零陵对烤烟品种K326进行了烟蚜行动阈值的研究。设置了株蚜量0、5、10、20、50、100及200头7种不同防治标准作为试验处理,重复3次,共21个小区,每小区植烟40株,每隔2天调查1次,如某小区平均株蚜量等于或大于其防治标准时,即喷施1:1000的40%乐果乳油,直至平均蚜量低于防治标准为止。结果表明,在每隔2天调查1次的情况下,行动阈值为平均蚜量20头/株。分别对各处理的烟叶进行采收、烘烤、称重、评级及计算产值,结果得出经济阈值为平均蚜量100.69头/日/株。分析表明,两种阈值本质上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中黑盲蝽对棉花的为害及损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黑盲蝽在棉花各生育期对叶、蕾、铃各器官的为害量或为害程度和田间盲蝽群体的密度呈正相关,而个体平均为害量则和群体密度呈负相关。若虫自然群体平均每头破叶4.71片,或可为害2.6—3.7个蕾,或1.93个铃,按成活个体计算则为害量可增加3—5倍。为害损失一般成虫期大于若虫期,蕾铃期大于真叶期。损失因素不在于叶片受害后形成的“破叶”,而是受害幼蕾幼铃超过正常的脱落所引起的减产和晚收。田间百株百头盲蝽群体,其为害损失,真叶期可达2.5—7.7%,蕾期6.2—18.8%;铃期9.1—15.1%以上;各生育期连续为害,产量损失为16.9%。  相似文献   

12.
榆林市是马铃薯的最适宜生长区,常年种植面积达 17万 hm~2。近年来二十八星瓢虫的猖獗发生,直接威胁着马铃薯的安全生产。据榆林市植保站 1992~ 1993年在绥德、佳县夏薯田调查,百株虫量达 120~ 396头,卵量为 1 300粒左右,严重地块单株虫口超过 300头,被害株率达 100%,有些马铃薯整株死亡,个别地块造成绝收,为害损失率达 45%左右。 1994~ 1995年在米脂县、榆林区夏薯田调查,百株虫量平均达 940头,卵量 4 541粒,被害株率 100%,严重地块已全部死亡,为害损失率达 20%~ 50%。秋薯受害也严重。本市各县植保站 1992~ 1994…  相似文献   

13.
为制定大豆蚜Aphis glycines阶段特异性经济阈值,于2015—2018年连续4年开展田间试验,通过定点、定株调查和产量测定,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大豆4个特定生长阶段下不同密度大豆蚜侵染对其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4叶期—初花期阶段,大豆蚜侵染的累计蚜日及其种群增长率均最大,分别达到40 900头·日和0.184,大豆产量损失率也最高,达到了60.96%。大豆蚜的侵染密度与产量损失率在大豆出苗期—4叶期和4叶期—初花期阶段使用线性模型拟合的优度最高,在初花期—初荚期和初荚期—鼓粒期阶段使用对数曲线模型拟合的优度最高,并构建了各阶段的回归方程。基于反映市场价值和潜在产量变化的动态经济允许损害水平,得到大豆出苗期—4叶期、4叶期—初花期、初花期—初荚期和初荚期—鼓粒期阶段的平均蚜量阈值分别为79、227、323和460头/株;依据线性相关性转换得到更利于实际应用的阈值指标——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如果提前3 d进行防治,则出苗期—4叶期阶段的有蚜株率阈值为17.88%,4叶期—初花期、初花期—初荚期和初荚期—鼓粒期阶段的卷叶株率阈值分别为4.78%、7.88%和12.59%。表明大豆蚜阶梯式的阶段特异性经济阈值随大豆生育期的推进而放宽;且提前3 d的准备时间便于种植者进行早期决策,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防治大豆蚜的作物生育期。  相似文献   

14.
麦蚜与麦株内水分、蔗糖和田间温湿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蚜在小麦上的发生可分为零星发生期、缓增期、激增期3个阶段。激增期蚜量最高,百茎平均有蚜734.3头,其次是拔节至灌浆的缓增期,百茎平均有蚜455.8头。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占86.86%,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占11.91%,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i?)只是零星发生,仅为1.23%。在影响穗蚜发生的的诸多因素中,麦株体内的蔗糖是最主要的。蔗糖含量与穗蚜量的关系在3个品种中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其次是田间温度,与穗蚜量亦有显著的相关性,而麦株体内水分、田问湿度对穗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夏玉米穗期,对16个不同品种雌穗上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河北馆陶夏玉米穗部害虫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混合发生,不同品种间虫量水平差异显著。各品种平均百株虫量,以桃蛀螟最高,达38.7头/百株;玉米螟次之,为16.0头/百株;棉铃虫最低,为5.6头/百株。各品种平均百株总虫量60.3头/百株。其中,总虫量最高的品种为北承190,高达195.6头/百株;同时,万盛69、郑单958、登海710品种的平均百株总虫量低于13.3头/百株,存在某种程度的抗虫性。不同品种受害穗率和粒腐穗率不同,平均受害穗率83.3%,最高100%,,平均粒腐穗率33.7%,最高74.4%;受害穗率与粒腐穗率变化趋势一致,较高的受害穗率引起玉米粒腐、穗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范遗恒 《植物保护》1990,16(2):35-35
目前我市大豆蚜虫发生量采取经验预报法,为提高预报的准确性,我们整理了1972—1987年16年间的大豆蚜虫发生量资料(以高峰日百株量为代表),结合经验预报选取了大豆蚜虫迁入大豆田后至发生盛期前(即田间蚜量波动期)6月上、中旬的降雨量与大豆蚜高峰期蚜量间关系密切,试用于发生量预测,现将结果述后。 蚜虫发生程度分级:1979年前无固定测报田,靠田间调查,有的年份因防治打药,这样年份所调查的高峰日百株蚜量,不能完全代表实际发生程度;结合历年对发生程度的宏观观察记载,将两者互相对照,加以校对,确定发生程度级别。高峰日百株蚜量1—3万头者为1级(轻);3—5万头者为2级(中等发生);5万头以上者为3级(重发生)。 6月上、中旬降雨量分级:根据16年降雨量的实际情况分级标准是:50毫米以下为1级;60—70毫米为2级;71—138毫米为3级。具体情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棉铃虫在我市大发生,一类棉田一般百株累计卵、虫量1500—2000粒(头),高的达5000粒(头)以上,不仅为害棉花而且为害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笔者7月1-3日在丰县、铜山县等县调查,玉米百株平均有虫98.5头,受害株率90.4%。大豆百株平均有虫95.6头,受害株率88.7%。受害严重田  相似文献   

18.
烟地烟蚜种群动态及药剂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年的田间的系统调查,春烟地烟蚜消长规律呈单峰型分布。蚜量高峰在5月底6月初,并与烟株体内的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出同步关系,即种群数量随烟株体内干物质的增长而急增。模糊聚类分析结果,将烟蚜种群动态分为8个状态集,A,为烟蚜猖獗发生期的状态集,有虫叶率100%,时间为6月上旬前后。药剂防治研究表明,在蚜量突增期施药,田间蚜量可控制在250头/株以下,未出现蚜量再次回升.而在蚜量高峰期施药,虽然种群数量下跌,但7天后,蚜量又明显回升,形成第二个蚜量高峰。因此,药剂防治应安排在蚜量突增期施用较好.  相似文献   

19.
豆天蛾(Clanis binineata Walker)是我区豆上的一种主要害虫。1982年对其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进行了试验。 不同接虫量对产量的影响 在长势均匀的夏播豆田,设5个处理小区,每小区100株,在大豆始荚期,分别在5个小区内接豆天蛾三龄幼虫6头、10头、17头、22头和零头(对照)。至大部幼虫接近老熟,调查叶面积被害率,9月26日测定产量和百粒重。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20.
大灰食蚜蝇的生物学及对麦蚜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奉才  李宗梧 《昆虫天敌》1989,11(3):116-121
1984~1987年研究结果表明大灰食蚜蝇在本区一年发生5代,以成虫或老熟幼虫在菜田浅土下越冬。第一、二代幼虫主要发生在麦田,为麦蚜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幼虫全期捕食量399.38±44.0头,以3龄幼虫捕食量最大。猎物蚜虫密度对捕食量的反应呈负加速曲线,属逆密度制约。田间笼罩试验单头幼虫平均能控制蚜量64.7头,其控制效果为74.8%。并根据蝇蚜比与蚜变系数的直线回归式,确立在现行麦蚜为害损失经济允许阈值小麦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500~600头,蝇蚜比1:80以下为田间利用指标。经大田验证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