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4,(28)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的持续高效运行,内部控制的评价有利于企业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文章运用目标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通过构建模型对我国34家上市建筑企业进行内控有效性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有效,但战略目标实现水平较低,经营效率和资产安全性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5)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已有很大进步,但基于我国内部控制工作起点低、实践晚的实际,从内部控制的实践层面上看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必须立足于国情,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以不断推进我国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8)
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对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这些大型工程项目能否按时按质的完成对工程施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施工单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本文结合XX高速公路工程H标段项目部的内部控制情况概括出了基于风险导向的道路桥梁施工阶段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并结合实际指出了该工程项目的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
文章以2012年398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信息含量。通过检验内控缺陷披露前后的股市反应,研究市场反应出现的原因,发现当公司按照规定披露出内控缺陷时,市场会出现一定的反应,但由于内控缺陷披露多与财报一起或附带披露,在检验影响信息含量的因素后发现市场出现的反应并不是由内控缺陷的披露带来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9)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跟两个方面联系紧密,首先跟内部控制的设计合理与否有关系,当程序的设计趋于合理时,设计时的漏洞也不多,那么设计的效果就会好,而且保证主体目标的实现;其次是跟执行有效与否有联系,要想将内控有效性程度高,就必须将执行落实到位。本文将与内控有联系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两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只有将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结合到一起,不能片面地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才能有有效的内控制度。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7)
公立高校内部控制之所以失效,是由于内部控制主体的认识不深、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标准、财务预算控制不科学、内部控制程序不合理、内部控制职能薄弱、内部控制缺乏整体性、内部控制的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加强公立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科学确定内部控制目标、夯实内部控制主体的保证力量、注重内部控制的全面完整、实施高效预算控制、科学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加大风险控制力度、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4)
由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缺乏对内部控制成本项目的披露,且其评价报告一般为描述性报告,可供参考的内部控制(下文"内控"即为"内部控制")量化信息少之又少。文章引出"内部控制评价报表"这一概念,并对内部控制评价报表的基本框架进行分析设计,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评价报表有利于进行内控成本与效益的均衡分析,有利于完善内控评价报告的内容,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增强对企业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内部控制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我国各类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并发展下去,只有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这一手段,而由于企业内部事务繁多,而与经济有关的实务也是应接不暇。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优化我国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各个职能部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相互管理、相互制约的一种制度。企业要向有效提升会计内部控制的水平,就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内部金融体系管理的制度,才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构建起坚固的防范机制,确保企业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1)
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日益受到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文章从内部控制评价概念体系、指标体系、量化模型和案例研究四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在内部控制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若干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
金融业具有高杠杆性、高风险性、高关联性的特点,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是我国金融业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文章以2011—2013年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内部控制指数度量内部控制有效性,分行业、分地区、分交易所、分类型进行比较,统计分析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结果表明,金融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全行业中处于前列,并呈现提升趋势;但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地区之间,不同交易所之间,以及不同类型金融类上市公司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8)
自2002年SOX法案颁布以来,内部控制有效性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监管部门、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围绕着内部控制有效性,国内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界定、度量以及影响因素三个层面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后续的研究方向以及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7):12-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在研究思维、研究旨趣和研究内容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关评价理论研究不足、评价标准研究过于追求统一、评价环境育人力研究欠缺等问题。展望未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应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理论研究,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视域融合;继续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视角;加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度研究,推动课堂教学评价个性化标准的构建;增强课堂教学评价育人环境创设的研究力度,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教育力。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33)
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对企业的发展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引。金融业的高杠杆性伴随着高风险,建立健全有效内部控制机制,有利于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5)
近年来,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益盛行,但现有研究鲜有将股权制衡单独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加以剖析的。文章以三家酿酒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权制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不同制衡股东性质带来的有效性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在中国特殊的公司治理环境下,适当引入股权制衡机制是提高上市公司绩效、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手段,而引入国有制衡股东更利于发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9)
文章基于Y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研究创业团队的股权制衡对于提高企业内控有效性的意义,以及股权制衡环境下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与企业内控有效性的关系。研究发现:(1)企业创业团队成员的股权制衡,构建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种股权制衡环境下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提升内控有效性,在内控制度体系相对弱的创业时期,对内控制度体系有一定的替代作用;(2)内控有效性受股权制衡环境下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实施两个方面的影响;(3)要延续内控有效性,保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地成长,必须建立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并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而内部控制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能否充分发挥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相关问题。研究发现,董监两会的会议次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积极作用,而独立董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2)
如今内部控制理论相对成熟,内部控制法制化体系初步形成的大背景下,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出现问题的企业依然不少。为此,本文从相继发生两起重大责任事故的渤海银行的为案例进行研究,找到影响关系国计民生的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以便为我国银行业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23)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从完善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员工,企业应围绕内部控制要素,有重点、有选择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突出对控制活动的评价,设置反映内部控制过程和结果的两类评价指标,并细化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上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确保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可 《时代建筑》2004,15(5):26-29
文章回顾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在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国务院1998年23号文件发布后整个住房体制从以往的福利住房向住房市场转化的过程。通过重点讨论新住房体制的两个主要方面.住房金融与住房市场,本文试图揭示当前住房体制的不足之处,并为政府决策者提出进一步住房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