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79例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和颌间结扎,并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患者Ⅰ期愈合,Ⅱ期愈合3例,所有患者面部无明显畸形,颌关系基本恢复正常,咀嚼、张口等功能良好,X线检查骨折线愈合良好.结论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合并颌间结扎治疗下颌骨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小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93例113处下颌骨骨折中均行间牵引复位后切开小钛板坚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1期愈合,没有排斥反应,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下颌骨骨折小钛板坚固内固定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下颌骨骨折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可靠性及其效果。方法:对24例患者行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加微型钛板复位坚固内固定术。结果:24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无感染,一期愈合,24例恢复到术前咬合关系。结论: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127例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27例下颌骨骨折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结果:127例共151处下颌骨骨折,术后均未发生感染,术后3 mon复查X线未见骨愈合不良或假关节形成。结论: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梁伯隆 《基层医学论坛》2010,(32):1045-1046
目的探讨运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行切开复位,采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整复术。结果 43例患者伤口均为Ⅰ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38例恢复术前咬关系。有5例术后咬关系稍差。结论小型钛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早期恢复张口运动,是一种较好的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行切开复位,采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整复术。结果:43例患者创口均为Ⅰ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38例恢复术前咬合关系。有5例术后咬合关系稍差。结论:小型钛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早期恢复张口运动,是一种较好的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下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5 6例 72处下颌骨骨折采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中参照Champy方法安放小型钛板。结果  5 6例术后伤口均无感染 ,均Ⅰ期愈合 ;5 4例咬合关系、咀嚼功能、面部形态恢复正常 ,2例出现咬合紊乱 ;X线复查无骨愈合不良。结论 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疗效明显、可靠 ,副作用小 ,较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下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优点及其不足。方法本组32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均伴有咬关系紊乱,采用小型钛板行骨折坚固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后1、3、6个月拍摄X线片复查,以临床伤口愈合、关系、张口度及骨折线愈合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判断疗效。结果32例中32例手术切口甲级愈合(100%),临床检查开口度在35mm以上,咬关系良好,X线片示骨折线对位愈合良好,部分病例3个月时骨折线不可见。结论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效果可靠,避免了颌间结扎;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小;口内手术进路避免了面部皮肤瘢痕。较传统的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及钢丝栓扎固定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下颌骨骨折行坚固内固定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骨折复位固定的可靠性、咬合关系的恢复、术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进行分析,了解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及固定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具有疗程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下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的可靠性及其效果,探讨其优缺点。方法 72例下颌骨骨折患中分别采用单纯颌间结扎固定及小型钛板复位坚固内固定。复位技术及小型钛板的固定位置对参考Champy方法,对其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4例坚固内固定患中有l例延期愈合;2例下颌角骨折坚固内固定术后,于阻生齿处感染,其余术后伤口无感染:两种不同的骨折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X线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复查未见骨愈合不良。结论 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小,功能恢复快,口内手术入路避免了面部皮肤瘢痕,较传统的下颌骨骨折颌问结扎固定术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缺失是否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导致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再生减弱,延迟骨折愈合?方法:构建PTH基因敲除(PTHKO)小鼠的骨折模型,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用免疫组化方式检测骨合成代谢以及血管形成指标?结果:PTHKO小鼠VEGF表达量下降,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nsion molecule,PEGAM)免疫组化阳性减少,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活性下降,骨折愈合延迟?结论:内源性PTH缺失可能通过减少间充质干细胞或成骨细胞释放VEGF,导致骨折端血管减少,成骨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影响软骨内成骨,最终导致骨折愈合延迟?  相似文献   

12.
骨折的愈合一直是骨科医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仍有10%的骨折患者存在骨折愈合不良或骨不连等情况。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神经生长因子(NGF)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本文就NGF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NGF能促进骨折断端的血管再生和神经纤维长入,对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也有重要作用,新的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NGF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骨折愈合过程是复杂的,NGF促进骨折愈合可能是通过多种机制,不应仅局限于单方面的机制研究。对NGF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促进骨折愈合尤其是治疗骨不连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罗实 《广西医学》2013,(12):1623-1625
目的探讨富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手术治疗骨折的效果及对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疗效。方法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浓缩、富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1.7±5.3)周达到临床愈合标准,短于对照组的(15.9±6.4)周(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29例(96.7%),延迟愈合1例(3.3%),无骨不愈合发生;对照组骨折愈合26例(86.7%),延迟愈合3例(10.0%),骨不愈合1例(3.3%),治疗组骨折延迟愈合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均无髂骨穿刺处、骨折处感染和组织坏死发生,但27例骨穿刺处局部出现轻度胀痛,未作处理,3-5d后症状自行缓解。结论对于骨折患者,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浓缩、富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促进骨折早期愈合,降低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炎性反应对骨折愈合初期血肿形成、组织碎片清除及纤维组织生成具有重要作用.M1、M2型巨噬细胞分别通过促炎、抗炎作用参与骨折愈合过程.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可调节成骨/破骨细胞活性.骨组织生物工程学研究通过功能型组织工程调节骨折局部炎性反应,可促进血管新生及骨折愈合.因此,探究巨噬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为促进骨折愈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给健康灰兔造成模拟肱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5周后观察骨折端愈合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骨折端固定相对稳定,有一定微动,骨折愈合最好。绝对固定,骨折愈合较慢。骨折愈合过程中固定中断,即形成假关节。作者认为,骨折端的相对稳定和接触是骨愈合的基本条件。骨折端在一定限度内的微动,有利于骨愈合。  相似文献   

16.
王斌峰  崔海峰  苗旭漫 《吉林医学》2007,28(15):1655-1657
目的:探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外周血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的变化与其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73例骨折患者应用ELISA方法对其骨折后l、2、4、8、12、24、36、48、60周进行外周血的BMP-2检测,检测结果按照骨折延期愈合与正常愈合,延期愈合组中又按照骨折部位、对常规治疗的反应效果进一步分组,统计这些组别外周血中BMP-2的不同表达水平。结果:骨延迟愈合患者外周血BMP-2在创伤后第一周内迅速升高,第2周内迅速回落,而后维持在比正常人群还低的水平;骨正常愈合患者中第1~2周缓慢升高,至第8周才开始回落。将骨延迟愈合患者细分化后发现四肢骨近端部位外周血BMP-2表达规律接近于总骨延迟愈合患者外周血BMP-2随时间表达规律。而四肢骨远端包括掌指骨外周血BMP-2在骨折后一直未见增高。常规治疗48周后临床愈合的患者其外周血BMP-2时间表达规律与正常对照组相似,而有效和无效组外周血BMP-2时间表达规律则与总骨延迟愈合患者外周血BMP-2时间表达规律。结论:骨折后外周血中BMP-2表达水平与骨折愈合情况及骨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研究锥状点式接触钢板与传统钢板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山羊16只,4只正常对照,12只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后分别行锥状点式接触钢板和传统钢板固定,术后3d、2、4、6和13周处死动物,取骨折修复区作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骨折愈合过程。13周胫骨同时进行扭转试验。比较骨折愈合强度。结果 锥状点式接触钢板组骨折愈合速度快于传统钢板组,13周时骨愈合质量也优于后者,结论 锥状点式接触钢板能有  相似文献   

18.
周悦  陈垚  张鹏国  周庆伟 《吉林医学》2010,31(13):1765-1767
目的:观察续归胶囊对大鼠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SD雄性大鼠制成右侧桡侧骨折后,每天灌胃一次,于14 d、28 d观察其对骨折的愈合作用。结果:研究显示,续归胶囊组在治疗骨折14d时,影像学观察,骨折线消失,可见大量骨痂,骨皮质连续;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可见大量成骨细胞,编织骨开始塑形,骨髓腔再通;VEGF的表达含量在骨折愈合14 d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28d时VEGF表达水平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折修复过程中续归胶囊可能通过调节VEGF的合成与分泌,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袁登翔 《河北医学》2013,(12):1815-1817
目的:探讨定量CT检测参数对骨折愈合评估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骨科住院四肢骨折患者53例。所有病例于骨折后第2、6、12周进行x线片和定量CT检测,根据模体计算骨折处的骨密度(BMD)值、横截面积力学强度指数(BSICSA)和截面惯性矩力学强度指数(BSICSMI),对照骨折愈合组和不愈合组两组BMD、BSICSA和BSICSMI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x相片显示愈合组与不愈合组在第2周骨折端均未发现变化,第6周愈合组骨折端骨痂较多骨折线清晰,与不愈合组区别不明显,第12周愈合组骨痂明显减少,骨折线模糊或消失,而不愈合组骨折端萎缩、原有骨痂消失、骨折线扩大或进一步明显。定量CT检测结果显示愈合组和不愈合组BMD、BSICSA和BSICSMI参数在第2周时已经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愈合组随着时间的进展其数值在第6周达到高峰,第12周时出现减低但仍然高于不愈合组(P〈0.05),不愈合组其评分在第6周也会相应地升高,但第12周与第6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定量CT检测的BMD、BSICSA和BSICSMI可以作为临床上骨折愈合评估的参数,与传统的x线相比具有更灵敏的检测效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家兔实验性骨折愈合模型,观察了补充自然铜对家免骨痂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自然铜家免骨痂中Zn、Fe、Mn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骨痴Cu含量在骨折愈合期间出现一个高峰,补充自然铜家兔高峰出现较对照组早一周。微量元素Zn、Fe、Mn、Cu在骨折愈合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补充自然铜有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