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让学生认知文字,品味意境,领会情感的实践活动。它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艺术,是欣赏词句,体味作品的艺术,是一门调动情感,拨动心弦的艺术。作为小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扣词引读,让语言与意象同构共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理解句意的一种好方法。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创设不同情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的美,带领学生欣赏、品味美的不同形态,并且通过对美的形态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了解作品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掌握美的创作手法,从而提高审美水平。语文课文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美,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美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这些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王吉灿 《甘肃教育》2014,(18):49-49
正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的美,带领学生去欣赏、品味美的不同形态,并且通过对美的形态的分析,感受了解作品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进而使学生学会美的创作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语文课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美,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美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这些美,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美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提升生命质量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或欣赏文学作品,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从中构建新的意象,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而,文学作品阅读有其特殊的要求:1、找寻体会涛文之美。2、体认诗文之情。3、品味诗文之语。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般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是一门充满美的滋力的学科。课文中有着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等。这些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加强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一、品味文章语言,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含义深远的词句,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调动种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重锤敲打,真正…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作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晶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上,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则是派生的任务。语文老师们应该凭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相似文献   

8.
王昀 《语文天地》2016,(5):66-67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学生反复诵读文本,积累精彩语段。在诵读文本时,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探究涵义丰蕴的语段,认真揣摩作家运用语言的精妙,仔细品味语言的韵味,从而提升教学的魅力。我们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语言文字,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作者作品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一、在诵读中感受语言之美选入教材的课文,多是语言优美、感情动人的文章。教师在课堂上要极力凸显课文中  相似文献   

9.
陶跃宏 《职教论坛》2002,(14):32-32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如何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及捕捉现实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以下一些感受:一、在阅读范文中感受美1.语言的渲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语文教学也必须凭借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包括两层:一是引导学生阅读欣赏经典文本.使学生的人格精神得到熏染和提升: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纯正趣味”(朱光潜语),并且让学生逐渐形成欣赏文学作品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致说来,前者是显性的.通常体现在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之中:而后者则是隐性的.蕴藏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历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情操,美的人性;让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2.
陈奎 《语文天地》2016,(5):9-10
文学鉴赏是通过阅读作品文本,对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形象、写作技巧、蕴含情感乃至作者个性、写作背景等,进行感悟、品味、赏析、剖析的过程。文学鉴赏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语文教学各环节。近几年来语文教学中更加强调文学鉴赏,以期通过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之美,让学生在美的意境、美的感受和美的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的境界,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是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相似文献   

14.
中考语文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和分值都比较大,教师往往都比较重视对这一题型的研究探讨,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就是加大训练量,希望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解题能力?需要教师从确定阅读教学目标、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等三个途径人手.帮助学生认清记叙文阅读题设计的“真实面目”——考查目标、命题意图、答题能力。一、明确记叙文阅读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概括总结得太多,感受鉴赏得太少,导致美学形象的割裂化和符号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有如下表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话针对的是文学作品,就是《标准》中所说的虚构作品,也即Ⅱ十圣陶先生所说的文艺类作品(叶老对语文教学文体类型的分类:文艺类和非文艺类)。在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它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学作品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品位。教学重点要放在激发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和感悟上。这种体验和感悟以语言为媒介,注重语言的表意功能和美学特征,这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即是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婷 《中学文科》2009,(1):24-25
新课标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课标突出地表现了对义务教育阶段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课标突出地表现了对义务教育阶段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春》是一篇精美的抒情散文 ,其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构思美……美无处不在 ,俯拾皆是。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春》之美 ,使学生的心在美中纯化 ,情在美中升华。语文新课标指出 :欣赏文学作品 ,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春》的语言优美、凝练 ,极富表现力。作者不但遣词造句精当无比 ,字词锤炼技法高明 ,而且善用精妙的比喻、形象生动的拟人、富于节奏的对称和排比、亲切自然的口语……使文章句句放射出美的光芒。可以说 ,作者用语言的艺术呈现出一个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的真切的春天。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引导…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外壳,是情感的载体,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对文本语言的正确理解、感悟是读懂文章最基础最关键的起步。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语文存在的家。"所以说,品味语言,应是一堂语文课的核心内容,品味语言需要心智的投入,把心沉浸到文本的字里行间,通过揣摩、辨析、感悟、欣赏语言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本中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去品味语言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陆文海 《广西教育》2014,(9):94+98-94,98
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品味语言是解读文本的前提,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推敲、揣摩、品味,是领会作者情感、体会人物品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路径。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20.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文章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推敲、想象填补、涵泳诵读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上方法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理解语言的钥匙.使学生通过感受语言,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在语言中感受人文之美、母语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