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低胶凝材料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需求及其设计理念;阐明巴斯夫公司所采用的Glenium6000 SDC系列高性能减水剂在低胶凝材料自密实混凝土中的重要意义;列举低胶凝材料自密实混凝土的最佳设计及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2.
采用较低的胶凝材料用量和含有特殊黏度改性剂的聚羧酸减水剂,配制普通强度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智能动力混凝土,简称SDC).对智能动力混凝土、普通自密实混凝土以及普通强度等级的泵送混凝土进行了新拌性能、硬化后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含有RheoMATRIX黏度改性剂的GLENIUM 6000 SDC外...  相似文献   

3.
文章开展了基于不同胶凝材料的自密实混凝土实验,并据此提出了基于不同胶凝材料的自密实混凝土实验结果,分析了不同胶凝材料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自密实混凝土(SCC)的工作性及28 d抗压强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了低胶凝材料SCC性能的因素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的水胶比、砂率、粉煤灰和矿粉掺量对低胶凝材料SCC的工作性及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水胶比与粉煤灰掺量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且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所制备的低胶凝材料SCC具有优异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坍落扩展度经时损失仅为8.1%,初始坍落扩展度与J环扩展度差值为20 mm,离析率为4.9%,后期强度增长幅度大,抗水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好。  相似文献   

5.
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密实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研究了通过Andreasen方程和Aim-Goff模型计算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密实度的粉体掺比优化问题,指出了硅灰对复合粉体获得紧密堆积体系是不可缺少的,提出了Andreasen方程下的一种数值化评价指标,其可以很好的描述复合粉体粒度分布和基准粒度分布的接近程度。同时,建立了Aim-Goff模型的三元体系计算模式,结果表明:就提高水泥基颗粒体系的堆积密实度而言,双掺超细火山灰质材料比单掺更有效。最后,对这两类模型在预测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密实度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2014,(7)
对比研究了不同胶凝材料用量(465~560kg/m3)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自密实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先降低后升高;当胶凝材料用量较低时,混凝土内部大孔较多,ITZ结构松散,抗渗性较差;随着胶凝材料的增加,混凝土更密实,大孔减少而毛细孔相对增多,ITZ也越来越致密,界面变窄,抗渗性较好;当增大到一定用量时,界面孔隙率会稍微增加,抗渗性劣化。  相似文献   

7.
文中通过试验对胶凝材料进行分析,结合砂率与自密实混凝土性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展开探讨.研究表明:胶凝材料用量增加,流动速度加快,塑性黏度会随胶凝材料的用量增加而下降,两者之间呈现出反比关系;砂率增加,会降低混凝土的黏性,并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8.
胶凝材料和砂率对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对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和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胶凝材料用量在540kg/m3~580kg/m3之间时,混凝土具有优良的工作性;砂率对混凝土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简介入手,并对自密实混凝土的特点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实验的方法对胶凝材料用量对新拌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述。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新拌制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陈晓波 《浙江建筑》2009,26(8):66-69
对粉煤灰胶凝材料体系混凝土的各项性能作了详细的研究,并针对粉煤灰的掺入量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影响以及粉煤灰混凝土在施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配合比计算和正交试验手段,以大掺量机制砂和低胶凝材料用量制备了自密实混凝土,并对其工作性和硬化后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在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基准胶凝材料体系和混凝土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性能、强度、抗碳化性能等技术指标,进行了18组低胶凝材料用量自密实混凝土的原材料正交优选试验,研发出胶凝材料用量为380kg/m3、机制砂掺量达50%的水泥-粉煤灰-矿渣粉体系的C30自密实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比同强度等级普通自密实混凝土低15%~20%。结果表明,利用大掺量机制砂可制备出满足自密实工作性要求的普通强度等级混凝土。  相似文献   

12.
张磊 《江西建材》2023,(11):57-59
文中针对不同粉煤灰用量及不同龄期下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及氯离子扩散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养护龄期呈现正相关关系,氯离子扩散系数与养护龄期呈现负相关关系;3 d养护龄期和7 d养护龄期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粉煤灰掺量呈现负相关关系,氯离子扩散系数与粉煤灰掺量呈现正相关关系;28 d养护龄期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粉煤灰掺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相关关系,氯离子扩散系数与粉煤灰掺量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相关关系,当粉煤灰掺量达到15%时,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最高,氯离子扩散系数最低。由此可知,自密实混凝土龄期影响因子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呈现先提升后稳定的趋势,随养护龄期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J环障碍高差试验、充填比试验、扩展度试验、扩展速度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配比的粉煤灰-矿粉胶凝体系对CRTSⅢ型板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间隙通过性、填充性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粉煤灰-矿粉不同配比胶凝体系的水泥净浆黏度试验,进一步探索了粉煤灰-矿粉胶凝体系对CRTSⅢ型板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胶凝体系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0%;粉煤灰-矿粉复掺时,当复掺比例为25%∶15%和20%∶10%,混凝土综合性能较好;矿粉及粉煤灰掺量增加可提高混凝土黏度,降低扩展度,但由于粉煤灰的粒径较小可充分发挥填充效应和滚珠效应,能够达到减水和增加流动性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高性能CRTSⅢ型板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2015,(11)
依据JGJ/T 283-2012《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进行大量配合比设计及和易性测试试验的结果,表明该规范在水胶比计算式中给出的矿物掺合料胶凝系数取值不尽合理,建议应依据设计的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应的给出取值范围。试验中依据此规范设计C40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时,采用给定的胶凝系数,能设计出较为合适的水胶比,可达到较好的和易性效果。而在设计C50自密实混凝土时,采用给定的胶凝系数,设计出的水胶比偏小,很难达到良好的拌和效果。通过对比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等规范,寻求设计较高强度自密实混凝土时,矿物掺合料胶凝系数合理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2014,(1)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胶凝材料中粉煤灰、二水石膏、半水石膏和外加价掺量等因素对煤矸石作为集料的混凝土实心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粉煤灰对实心砖密度和力学性能影响最大,掺量从20%增加到60%后,实心砖密度从2 163 kg/m3降低到2 013 kg/m3,强度从25.8 MPa降低到了6.5 MPa;外加剂、二水石膏和半水石膏对实心砖性能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试验得出煤矸石实心砖胶凝材料组分的适宜配合比是胶凝材料中粉煤灰占20%,半水石膏和二水石膏分别占4%和5%,外加剂掺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3%。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菱镁混凝土进行了改性研究,克服了耐水性差的缺点,并在改性机理上进行了探讨。前言:菱镁混凝土原料易得,强度高。但是存在着耐水性差、易变形,易反潮的缺点,给推广应用带来困难。本文对菱镁混凝土进行了改性研究,克服了上述缺点,在生产菱镁矿井支架中,对原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为菱镁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谢建军 《广东建材》2007,(12):44-45
自密实混凝土是运用现代混凝土技术生产的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文章详细阐述了自密实混凝土的主要特点、工作机理、配合比计算与典型工程应用.并对自密实混凝土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拓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选取水玻璃、丁苯胶乳和乳化沥青三种辅助胶凝材料,分别等质量替代橡胶混凝土中5%、10%、15%和20%的水泥,测定各组试件的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冲击强度和拌合物坍落度。结果表明:丁苯胶乳或乳化沥青掺量为5%时,橡胶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最优,坍落度和抗压强度均得到改善;丁苯胶乳提高橡胶混凝土坍落度的效果较好,乳化沥青提高抗压强度的效果较好;水玻璃则不宜作为辅助胶凝材料掺入橡胶混凝土中。  相似文献   

20.
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通过组分优化设计和高效减水剂可以实现良好工作性,并满足混凝土工程对强度等级的要求,缓解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但利用低碳胶凝材料制备的混凝土耐久性如何是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的抗碳性能、电通量、抗冻性能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自然碳化和强制碳化结果显示,低熟料混凝土比基准组的碳化深度小。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其抗碳化性能提高。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的电通量显著降低,致密性良好。抗冻性研究表明,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比基准组好。初步研究表明,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耐久性能整体上优于目前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