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流动人口养老方式选择及养老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协调性,对优化养老设施配置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和POI数据,运用GIS对养老设施现状及规划布局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协调性展开评价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而提出优化养老设施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成都市(不含简阳)为例,基于成都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成都市老年人口聚集分布情况,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养老设施点位最优选址问题,为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提供了一种创新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建设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徐晓曼  缪军 《南方建筑》2020,(5):98-104
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政府和社会开始广泛关注养老设施的配置优化问题。以广州市养老机构数据为根源,利用大数据可视化平台研究全市范围内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与地理位置选择特征,并结合老龄人口的空间结构特点对全市各行政区的养老设施资源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内中心城区集中着大量养老设施,城市郊区松散分布着少量养老设施,而养老床位多聚集在中心老城区且不均衡分配,床位覆盖聚集点与空白点较为明显。老城区老龄化程度较深,养老设施规模小,人均养老床位资源较少。基于定量研究结果,讨论现状的问题与改善策略,为养老设施规划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有序协调广州市养老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汇集分析北京市794所养老设施数据及其空间分布的地域、价格、类型特征,从北京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北京城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和中心城区养老设施需求与建设供给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1])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规划要求,养老资源的配置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选取黄浦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国情数据,根据设施数量分布情况、服务承载比等指标,利用空间可达性和熵权法从空间和非空间两个角度评价各街镇的资源配置,探求黄浦区的养老资源配置现状,寻找配置不合理之处,以期为相关部门规划和建设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勇  李林  万丹 《室内设计》2017,(5):52-58
快速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养老服务 需求日益剧增,城市养老设施配置出现“一床 难求”的问题。相较于增加配置规模,从城市 养老设施空间分布及其结构特征出发,探讨 养老设施的空间配置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在城乡规划学和复杂性科学的交叉领域,运 用复杂网络分析原理和方法,选取重庆渝中 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以下简称 主城四区)养老设施为研究样本,构建养老 设施供给网络模型,建立网络评价指标体 系,综合床位利用率,分析养老设施空间配 置结构特征。研究得出,重庆城市养老设施 网络整体稳定性较差、养老设施供需失衡的 原因在于配置类型单一、供给格局错位。为 此,规划提出相应的优化配置策略,为养老 设施专项规划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东莞市现有养老设施进行调查,针对养老设施建筑的居住单元、活动空间、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问卷与访谈数据总结当下养老设施存在空间配置单一、后勤保障资源不足、无障碍设计未覆盖等主要问题,提出建筑设计、上位规划的相关改进建议,为完善东莞市养老设施乃至养老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在"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圈层分析方法和统计相关分析方法对老年人口密度和老龄化率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化处理,从城区、街道两个尺度揭示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如何为城市建设发展与养老设施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实践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蓉  陈果  杨伦 《规划师》2007,23(10):26-28
成都市针对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水平低、空间分布不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定了成都市中心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建设标准,落实了各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以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体育设施作为补充,并对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建军  汤婧婕  汤燕 《城市规划》2012,(5):20-26,65
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为老服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基于浙江省和杭州市访谈和问卷调查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提出"养老模式-养老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体系"的为老服务体系研究分析框架。论证我国"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体,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发展取向,构建以"持续照顾"为理念、以长期照护系统为核心的养老设施体系,及其规划配置思路。并以浙江省和杭州市为例,从等级配置体系、配置规模和城区差异性方面,对我国现有的养老设施规划设置标准进行了优化研究,制定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养老设施规划配置标准。  相似文献   

11.
片区综合开发已成为当下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开发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先建设作为片区开发的引领,强调设施配置经济性、弹性和适用性的新要求.本次研究在国家居住区规范体系下通过对德阳市中心区及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的数据分析研究,强化千人指标及设施居住区覆盖率的指标双控,突出片区内主导...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以来,成都市中心城区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满覆盖,但随着近年来各层次规划编制成果和规划管理中产生的数据不断增加,所带来的"规划打架、规划冲突"的现象尤为突出,给规划管理工作造成不小的困难。文章简单介绍了针对这些问题,成都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从梳理数据入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建立规划一张图的总体技术路线和建设实施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2,(3):512-517
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为例,利用PS-InSAR技术对2016-2018年间32景升轨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地面形变数据,进行时序分析与相干性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处于一个西抬东降的格局,年形变速率范围-22.9~26.5mm/y,累积沉降量达到-45~59mm。研究结果表明,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成都市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另外成都平原的地理位置及地下水分布,对城市部分区域的抬升和沉降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3):512-517
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为例,利用PS-InSAR技术对2016-2018年间32景升轨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地面形变数据,进行时序分析与相干性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处于一个西抬东降的格局,年形变速率范围-22.9~26.5mm/y,累积沉降量达到-45~59mm。研究结果表明,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成都市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另外成都平原的地理位置及地下水分布,对城市部分区域的抬升和沉降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鹏  张晶 《规划师》2013,29(Z1)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开敞空间规划从城市的角度出发,以宏观尺度研究城市开敞空间的布局,构建系统、完善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城市设计研究,并细化转换为规划管理依据;在规划审批管理中,分解落实形式多样的城市开敞空间,通过制定管理办法,将城市开敞空间的设置要求转化为公共政策.通过对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开敞空间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城市开敞空间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了解北京核心城区既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状况和主要问题,作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筛选北京市核心城区的两个典型街道,对现有社区养老相关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针对设施的功能配置、规划布局和建筑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养老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石宇  蒋如愿 《规划师》2015,(1):118-122
小城镇在应对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养老模式单一、养老设施缺乏、养老护理业余和养老配套不足等问题。研究结合建德市三都镇案例实践,提出小城镇养老多元协调的规划策略—产业全域化引导、模式多样化构建、空间层次化布局、设施协同化配置及实施制度化保障,以期对小城镇养老规划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5,(Z1)
小城镇在应对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养老模式单一、养老设施缺乏、养老护理业余和养老配套不足等问题。研究结合建德市三都镇案例实践,提出小城镇养老多元协调的规划策略—产业全域化引导、模式多样化构建、空间层次化布局、设施协同化配置及实施制度化保障,以期对小城镇养老规划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分析成都市的地形地貌,调查人口密集程度,研究周边多种资源和市场,落实针对房屋高度及密度等细节,从而追求城市空间布局的美观与舒适,并尽可能地支持城市科技技术的培养和发展。同时,贯彻《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中的"中优"战略思想,以数学思维探讨成都市的建筑设计,将成都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古今结合的国际化大都市。  相似文献   

20.
申立 《城市规划》2023,(2):28-37
规划实施评估对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水平至关重要。从全过程管理视角构建“规划传导-空间落实-服务效果”的评估框架,基于“上海养老服务平台”数据对上海市及各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实施进行评估发现,专项规划实现了市区两级高效传导、设施规模充足保障、空间布局重点补缺、设施标准显著提升等,但在布局匹配度、服务满意度、设施使用率等方面仍有改善空间。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专项规划编制应继承传统自上而下指标配置对保障空间底线的优势,更加突出编制精准化、公众参与和弹性适应等,以增强规划对高质量发展的应对能力。探索从规划编制、建设实施、效果评估到规划动态维护的全过程,旨在为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