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乡土建筑不仅受到物质因素影响,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它产生制约作用。文章借鉴使用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家屋社会"概念(1),从社会关系再生产、文化解释、集体认同方面对迤沙拉村乡土建筑进行研究。文章将乡土建筑看作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主动参与到了社会生活,而不仅是作为一种符号象征。通过研究迤沙拉村的乡土建筑,以期进一步认识其内在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风味、乡土和风景每一处能构成为集体记忆的场所,都是当地风土人情的集合。我们怀念家乡的风味,这风味之中蕴含着风土人情,乡土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冲刷,那些乡土建筑逐渐成为了风景,其营建智慧也指导着风景建筑的创作,成为了留存在乡愁中一抹风味。本研究专题,以乡土建筑和风景建筑为线索,探索与自然共生的营建智慧,从乡土民居记录、古典园林营造、风景建筑设计、城乡聚落规划等多个层面出发,落实到建筑学中关于建构逻辑、场所精神、聚落形态等本体问题,或依托调研的一手资料阐释其本质,或以营建智慧的提炼为核心,指导当代设计实践。期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与业内从业者及高校师生分享,共同探讨与自然共生的营建智慧。  相似文献   

3.
在学院派之外:美国乡土建筑研究百年,1890—199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1890年至1990年之间美国乡土建筑研究的百年历史。作者指出,以艾沙姆为代表的早期美国乡土建筑研究者,表现出对异域风格、原始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偏爱,和对建筑技术和实地调研的强调;以金博尔为代表的后期美国乡土建筑研究者,则用文化分析和整体论的方法,将乡土建筑视为社会传统和集体思维的体现,并由此发展出三种研究模式——1930年代的历史地理学模式、1940年代的“普通建筑”模式和1960年代的人类学与心灵主义模式。文章的结论是,随着研究观点与方法的日趋综合,乡土建筑和学院派建筑的界限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广泛和更真实的建筑史。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乡土建筑得到大力发展。乡土建筑更新成为建筑界实践和讨论的热点话题。运用类型学进行设计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手法,可以有效地形成文脉传承和记忆延续。本次设计实践突破原有的类型学设计中单纯地对于“型”的提炼与组合,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持空间结构,实现使用者对居住记忆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乡土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心目中的乡愁,其中蕴含着地域文化和特色,是当代规划设计创作的重要资源.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与城市中列级保护的文保建筑、历史建筑相比,植根于乡村、面广量大的乡土建筑面临的"开发性破坏"和"自建性破坏"等问题更加严峻.乡土建筑的保护利用正在逐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整理了松阳县乡土建筑保护利用的创新做法和经验,以期为推动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闫杰  王军 《华中建筑》2012,30(6):144-146,132
目前,我国乡土建筑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就乡土建筑研究的区域来说,还缺少完整性。特别是对于缺少有显著特征的小流域文化圈的乡土建筑,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基于此,该文以陕南的乡土建筑作为研究背景,从功能的角度系统地进行了分类,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不同类别乡土建筑的特点。希望通过对比分类的研究方式,使人们全面了解和认识陕南乡土建筑的特征,拓展我国乡土建筑的研究范畴,为小流域的乡土建筑研究提供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韩聪  吕红医  范首权 《城市建筑》2023,(11):117-120+140
乡土建筑凝结了大部分中国人的记忆,寄托了人们对家乡的情感。文章以衡水郑家河沿镇西汪村为研究对象,从生活条件、社会文化、社会变迁三个方面整理归纳了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对村民生活和建筑的影响。研究表明,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是西汪村社会文化变化的驱动力,社会文化随着村民的意愿而改变。生活条件的提高促成了社会文化的改变,建筑文化又源于社会文化,进而社会文化改变了建筑的形态。基于社会学视角对西汪村建筑文化进行认知和解读,有助于发掘乡土建筑文化,对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国内外乡土建筑研究的基本动态分析,以问题为导向,指出乡土建筑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时空连续统”视野下,从“know-what”到“know-how” 和“know-why”,发现乡土建筑的“建造智慧”、“导存”和“基因”,并使之成为地区建筑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乡土建筑是几千年人类发展的象征,有着优良的特性,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乡土建筑虽比不上大都市海市蜃楼的气派,也比不上北方四合院的典雅布置,更少有大宅门那样七进七出的格局,但它却代表了每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们的永久记忆,它影响的是几代人。比如村庄内的千年古树、锈迹斑斑的水井、昭示家族先人丰功伟绩的牌坊,都是人们从小最珍  相似文献   

10.
卜天 《江西建材》2016,(5):31+33
本文在充分解析乡土建筑本质和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案优秀建筑例并结合自身学习心得,探索了现代建筑对传统乡土建筑情怀继承和运用的三个层面即:对乡土建筑元素的提取与运用;对乡土建筑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对乡土建筑空间氛围的提炼与营造。并在此基础上发掘传统乡土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乡土建筑的概念,从乡土建筑现状入手,研究了乡土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昆明地区"一颗印"民居为实地调研对象,提出了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再利用的对策,指出乡土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与建造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集体记忆正受到当下社会的日益广泛关注,但是现有空间研究中如何具体展开对集体记忆的分析,还缺乏系统理论框架支持。笔者以上海提篮桥地区为例,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展开文艺作品的内容分析和空间叙事分析,呈现了提篮桥地区空间集体记忆的文化建构现象,总结出提篮桥空间集体记忆的建构特征,并提出了空间集体记忆研究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梳理陈志华先生的论著与实践,将他的文物建筑保护思想总结为以下四方面:一、提出“保护文物建筑的丰富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二、提出以“乡土建筑”研究代替“民居”研究,将社会学引入乡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三、提出“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思想;四、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乡土建筑遗产的世界意义”做出精辟总结和深刻论述。这些思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对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尤其是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同质化危机的显现,集体记忆作为一种具有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隐形力量,关系着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城市特色的迸发。文章选取合肥市城隍庙街区,阐述了居民集体记忆的时空发展演变,并进一步研究新旧时期居民集体记忆耦合特征以及新时期居民集体空间与人群活动空间耦合特征,以深刻把握集体记忆发展趋势,并寻求新时代语境下重塑集体记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域性的营造体系是技术史领域乡土建筑研究的核心问题,建筑结构、材料、技术工艺的地域性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域乡土建筑的差异。本文是针对乡土建筑营造体系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展开讨论,旨在探讨乡土建筑理论建构的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更新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更新改造中对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的延续留存.文章以江苏兴化金东门老街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集体记忆理论探索老街更新策略,首先,介绍空间集体记忆理论以及可应用于老街的运行机制和步骤方法;其次,运用理性与感性方式获取并归纳金东门老街的空间集体记忆要素;最后,将其提取并转化为街巷空间、建...  相似文献   

17.
何凤 《建筑结构》2023,(10):188-189
<正>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乡土建筑旅游的规划与设计成为现代化乡村振兴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对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的分析,确定乡土建筑的核心价值,以及结合旅游的需求和趋势,提出乡土建筑旅游规划与设计的原则等问题,也成为当下的一大热点话题。该设计则强调了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的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展示等,旨在为乡土建筑旅游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山东济宁地区的乡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地方特色,探讨乡土民居建筑屋顶的形式,分别以坡屋顶、囤屋顶、平屋顶三种类型及特点作为内容展开,从中捕捉乡土文化记忆与地域性,再现乡土建筑自身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张奕 《南方建筑》2006,7(8):113-116
本文尝试用现代建筑的理论和方法对乡土建筑进行考察分析,并针对乡土建筑自身的特殊性,建立一套乡土建筑研究与实践的方法论体系--文脉生态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迈向新时期的乡土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乡土建筑研究现状,提出乡土建筑研究必须在观念上更新,要与当代建筑实践相结合,同时在建筑教育中整合乡土知识传授方法。只有这样乡土建筑才能真正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