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艺术涵盖的门类众多,建筑属于艺术范畴中的以建造空间为特点的三维造型艺术,在相当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建筑与艺术始终保持互文性关系,即使是当代二者仍然受到近乎相同的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思潮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陈简  罗林 《建筑与文化》2020,(8):202-205
文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分支出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两大维度,将禅文化与禅修空间(场所)两种不同语境下的文本并列,寻求二者之间存在的互文性。以五个实际案例的四种不同视角,探索建筑对禅的美学解读与文化观照。通过空间分析与禅文化的交叉探讨,进一步了解和补充禅修类型空间的设计语言。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1)
"周一见"娱乐事件以其喧闹的微博文本成功吸引了线上、线下媒体以及千百万网民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制造了一个由微博首发的全民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娱乐事件通过微博文本传播消费产生聚集讨论和强大影响力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周一见"事件微博文本元文本的互文性的研究,力求解答为何以微博首发的"周一见"会产生如此喧闹的微博文本。  相似文献   

4.
5.
《Planning》2013,(36)
对于如何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体现,是对一定社会背景的刻画和反应。然而,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以作者为中心的观点被颠覆了,对文本的理解重心逐渐转移到文本本身以及读者的接受上来。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认为文本意义的产生依赖于一个源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互文空间。源文本是作品素材的来源,作者通过用典或引用等方式将其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催化的作用,将这些信息整理、改编、组合,创作出文本,提供一个意义发生的场所;读者则是意义产生的载体,能动地参与意义的生产过程,意义存在读者的理解中。没有读者的参与,文本是"死"的,唯有读者的参与才能使其"活"起来并实现其功能。文本意义是源文本、作者和读者等多种声音的碰撞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6)
网络流行文化文本作为一种"元语言"行为、批判行为,可以说是新生代网民"游走网络"、"点击体验"的一种例行反应和集体无意识的映射、释放。本文从互文本理论角度入手,以网络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杜甫很忙"等文化现象为例,就新生代网民对网络流行文化文本的互文性建构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勒·柯布西耶晚年的作品拉图雷特修道院为对象,借用文学批评中的互文性概念,考察柯布在创作过程中援引的4个历史先例:爱玛修道院、索伦特修道院、雅典卫城、阿索斯圣山的西蒙·佩特拉修道院,梳理出这4个历史原型中哪些词汇进入到了柯布的视野中,并转化、熔铸成他独特的新建筑语汇,最后编织出了一首壮丽恢宏的现代建筑史诗——拉图雷特修道院。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0)
本文尝试分析戴维·洛奇《小世界》和托·斯·艾略特《荒原》之间的互文性现象,主要从叙事结构的对应、主题的仿作还有直接引用、语言风格的戏仿等方面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2)
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达成大多依托具体的书本内课文来进行,通过对于课文阅读、理解而形成一定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也是语文教学中的目标体现。新时期下,国内语文教学需要在新改革的要求下进行一定的调整,特别是阅读教学方式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以保障课文内的精髓内容能够被进一步挖掘出来。本文将对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互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使用进行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7)
本文选取了2009年7月6日美国媒体关于"新疆7?5事件"不同视角的三篇新闻报道,从互文的角度揭示其意识形态倾向性,并用社会认知分析法阐述新闻记者的社会认知对新闻文本撰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
互文性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主体间性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主体之间的对话互动。模因论(memetics)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化进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模因(meme)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亦即模仿的单位。语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互文现象是文化传播的具体体现。从模因的角度看,互文性是模因传播的产物,是交际主体之间模仿的结果。具体地说,互文性的形成是模因选择、复制和变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0)
互文性对文学文本翻译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在后现代文本理论中,《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跨文本语际翻译中已进入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与他者文化相互对话、碰撞。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分析了《红楼梦》在跨文本语际翻译过程中的源语文化重建的必要性,及其和译入语文化的关系,突出其日益明显的文本交流性、开放性和全球性。  相似文献   

13.
张颖  刘晖 《中国园林》2024,40(7):77-82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的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 观构成了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的研究,目前已呈现多元化、 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对互文性的基本理论进行剖析, 并开展对陕西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文化景观的嵌合发展研究, 通过实证考察与资料收集,对成果进行分类对比,形成多个两 两对应案例的互文性关系。选择淳化县甘泉宫与凉武帝村、礼 泉县昭陵与袁家村、留坝县张良庙及紫柏山与庙台子村3个互 文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剖析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的文化景观历 史层级脉络,反映出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并在各自的历史发 展进程中形成互文关系。而这种互文关系,可以促进历史遗址 遗存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以及乡村聚落的振兴与发展,进而 形成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观互文嵌 合发展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戴云倩  陈永明 《华中建筑》2010,28(12):22-2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不仅表现在时装、绘画等艺术上,也表现在人们所生活的建筑上。该文以上海2010世博会建筑为例,从建筑流动性的角度探讨当代建筑这一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3)
音乐是人们表达感情的最初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艺术形式,基于声音技术在影视中得以运用以后,影视音乐就成为影视艺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作为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随着影视艺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影视音乐。现如今很多电影都是运用了古典音乐元素在其中,让人们更加的了解古典音乐与电影艺术的结合,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为例,对进一步揭示古典音乐的传播与推广,有着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9,(7)
建筑历史中蕴藏着经典的建筑元素、建筑美学、建筑理念、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等等与建筑设计息息相关的内容。同时在现代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历史背景的探索与研究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外国建筑史为例,阐述建筑历史与建筑设计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的融会贯通与互持互鉴。  相似文献   

17.
在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建筑语言实现视觉信息传达。而采用影像化的建筑语言,可以体现出建筑空间视觉特征,给人带来丰富的体验。基于这种认识,文章对影像化的建筑语言展开了分析,结合实例对建筑设计的空间蒙太奇手法运用问题展开了分析,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婧  傅红  林阳 《四川建筑》2009,29(5):43-44
传统建筑的保护,从浅层次上,是对建筑的维护、修复和重建;从深层次上,是对空间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空间的有效再利用。文章讨论了在国内现有的保护机制下,如何进一步的将建筑保护深入,使其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有效地发展旅游业经济,而非令建筑保护屈从于经济利益之下。  相似文献   

19.
侯征难  王静 《华中建筑》2012,(10):33-36
消费时代的来临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而使得建筑设计的空间观念已经超出了传统空间概念的范畴。该文结合SANAA建筑作品的相关案例,从空间匀质性的角度即空间所承载功能内容的匀质性、空间组合秩序的匀质性、空间界面3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们在消费时代进行建筑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蔡晓鹏  杨璐 《城市建筑》2022,(22):114-117
现代城市和现代建筑逐渐向功能复合的综合体的方向发展,现代高等教育建筑的发展也不例外,使得教育建筑综合体逐渐呈现出一些综合性、复合化的需求,教育建筑自身也呈现出高效性、多元性、开放性的需求,教育建筑中教学与交往并重的需求也越发凸显。本文以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学楼为例,从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出发,将复合化的概念引入建筑设计中,从功能复合、空间复合、设计元素复合、设计手法复合等多方面对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学楼的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