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丁昶  刘加平 《华中建筑》2009,27(3):275-278
藏族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形式。受到地域环境的深刻影响,藏族建筑表现出浓郁而强烈的高原气息和民族特色。该文从建筑的布局特征、造型特点、构造形态和宗教内涵等方面论述了藏族传统建筑与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相适应的建筑特点及建造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青海省河湟地区的传统民居——庄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院落布局、建筑形态、功能构成、精神空间、材料及色彩等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空间形态特征与自然地理、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生产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青海河涅地区乡土民居调研与设计实践为基础,分析比较不同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差异性和共性,并归纳其本土语言,尝试从传统民居营建智慧延续、新技术与本土技艺融合、多元民族文化传承3个方面,建立“河湟特色民居”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自有的建筑改造创作实例西宁市城西区贾小巷片区改造项目为例,对河湟地区城市旧街区建筑改造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改造设计在功能性的改善提升的同时需要在外观更新上融入地域文化特征,并且充分发挥现代材料的作用,为其他改造项目提供一定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6.
庄廓是河湟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因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而被广泛建造并延续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庄廓自身局限性使其面临冲击。本文以青海日月乡兔尔干村调研为基础,分析传统庄廓民居的建筑特点,总结传统营造技艺的优势,结合当地试点示范项目探索河湟地区传统庄廓民居更新的营造方法,为当地的营建体系更新与民居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若干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的梳理,着重论述在此基础之上西南地区从民居到聚落的研究动因和视角,揭示出我国地域建筑文化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也为西南地区的聚落文化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8.
在寻访青海省东部河湟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和民居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民居所具备的低能耗、零污染等方面的生态优势,总结出当地地域性建筑设计中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9.
王小斌  石庆旵 《华中建筑》2013,(12):165-167,171
传统聚落民居如徽州民居建筑是经过地域传统文化长久地演变、浸染、沉积而形成的,汉族民众生活的聚落空间文化,受宋明理学的长期影响塑造了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的布局特点,包括传统家庭伦理及文化综合影响,涉及到对徽州民居的空间结构与空间位序的布局安排,以及街道里民居空间的退让、高低的设计布局等关系的调整,都具有多层次的深刻影响,该文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试图建构对传统聚落民居正确的营建观。  相似文献   

10.
白涛 《城市建筑》2014,(11):268-268
本文所研究的嘉绒藏族地区传统“聚落”是特指的嘉绒藏族地区的嘉绒藏寨这一独特的聚落形态。其聚落形态拥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对于传统聚落的形态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韩晓莉  李志民  王军 《华中建筑》2007,25(1):165-168
该文通过对位于黄河首曲的甘南藏族山地聚落形态及发展机制的调查和剖析,指出传统聚落作为将社会、人居、生态相结合的基本单元,是这一地区居民生态、社会、物质观念的集中体现,控制着该地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并通过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自然生态循环间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传统聚落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为避免城市建设中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带来的损失提出控制性原则,旨在维持这一地区脆弱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7,(4)
徽派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一部分,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挖掘徽派建筑的价值,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为现代的城市建设提供服务和指导。在当下找到一条适合徽派民居发展的道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传统建筑有着丰富的应对气候环境 的绿色经验。利用软件工具对青海河湟地区 的气候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设计策略的 有效性对传统庄廓的绿色经验进行验证。并 从气候要素和建筑层次两方面对其绿色策略 进行拆解,通过列表法建立气候特征与具体 技术之间的联系,利用模式图对其绿色原理 进行解析,总结传统庄廓有着“厚重墙体保 温蓄热,院落内部得热,檐廊调节光热环境, 高院墙防风”的绿色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顺  刘肇宁 《建筑技艺》2020,(2):126-128
近年来,随着游客大量涌入,香格里拉地区很多传统民居即将被改造为民宿客栈或活态博物馆。这些民居的改造充满各种矛盾和问题,它们既需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民居的风貌,又要将现代生活条件植入其中,提升其居住品质,并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尼汝村两户民居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满足当代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并兼顾居民的生活生产状态以及延续当地的传统民居风貌。对香格里拉尼汝村在民俗旅游发展中的适应性改造的研究,为民居的多样性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探究海南岛海岸聚落景观的适应性特征,选取东西海岸85个聚落样本,基于审美适应性理论,从地理、气候、材料三个方面对其自然适应性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发现两岸聚落景观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了对地理条件的适应,在中、微观层面上气候条件则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揭示海南岛两岸聚落景观的自然适应性分异,为海岸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及其周边东南亚、东亚地区大叉手构架历史渊源深厚、分布广泛。其外在的建筑造型因自然、人文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征,一般具有三角式、斜梁式二种结构特征,斜梁式大叉手与抬梁建筑的结合是产生“昂”的原因之一。以期透过大叉手木构建筑各具特色的外在形式,揭示其内部构架的共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及其周边东南亚、东亚地区大叉手构架历史渊源深厚、分布广泛。其外在的建筑造型因自然、入文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征,一般具有三角式、斜梁式二种结构特征,斜梁式大叉手与抬梁建筑的结合是产生昂的原因之一。以期透过大叉手木构建筑各具特色的外在形式,揭示其内部构架的共性。  相似文献   

18.
孙亮  何依 《华中建筑》2022,40(1):166-172
在以宁波为代表的海侵地区,咸淡交织的自然水文环境造成土地盐碱化、河水卤化.蓄淡阻咸的水利建设成为土地开垦、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长期影响着历史聚落的发展.聚落空间变迁,无论是在区域整体层面还是在聚落个体层面,都表现出因应水利建设发展的适应性特征.这一水利适应性关系,今天依然规定着城乡聚落的分布结构和空间结构.挖掘并传承这...  相似文献   

19.
20.
该文以干旱区传统聚落吐鲁番麻扎村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夏季高温干燥气候条件,探究麻扎村的气候适应性.基于ENVI-met微气候仿真软件,模拟麻扎村整体及内部组团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舒适度空间分布情况,分析聚落的气候适应性特点,总结出街巷布局和景观要素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峡谷风将上游大气中的水分随风进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