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与安全性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溶栓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自1997年3月~1998年3月间对47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予150万单位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再通率为802%,35天死亡率50%。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55%(26例),低血压78%(37例),出血151%(72例),1例发生颅内出血但未致残,肝功能损害14%(7例),半月后均恢复。结论国产重组链激酶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有效、安全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2.
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再灌注率为61.9%(52/84);5周病死率为4.8%(4/84);出血发生率为11.9%(10/84),均为轻度出血;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3.6%(3/84);低血压发生率为16.7%(14/84),经减慢链激酶滴速、扩容和用血管加压药很快恢复正常。证实链激酶在中国AMI患者中应用安全而有效。高龄组和低龄组相比,再通率相似,并发症和死亡率并不增加。下壁AMI患者与前壁AMI患者相比,再通率、出血并发症、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低血压的发生率在下壁AMI较高,但易于处理。高龄、下壁心梗亦应积极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采用日本绿十字尿激酶(UK);美国,德国链激酶(SK)静滴治疗急性心肌梗塞92例.根据临床指标判定血管再通率分别为UK96万IU组50.0%(17/34),UK150万IU组61.9%(13/21),SK150万IU组64.8%(24/37).UK剂量加大,出血未增加,SK的轻度出血、过敏、低血压略高于Uk,但均不严重,容易处理.  相似文献   

4.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盛行世界各地,90年代以来,国产重组链激酶(r-sk)和链激酶(sk)广泛用于临床,为比较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将我院4年间两者溶栓治疗AMI作一对比分析。对象和方法1.入选条件(1)胸痛持续时间>30min,含服硝酸甘...  相似文献   

5.
链激酶加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链激酶加速静脉溶栓的临床意义,用链激酶加速静脉溶栓(链激酶150万U/30min)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0例。根据临床血管再通指标判断溶栓治疗再通率为77.5%(31/40)。其中发病6小时内溶栓者血管再通率为89.3%(25/28),距发病6~12小时溶栓者血管再通率为50%(6/12)。副作用为轻度出血倾向(12.5%)、寒颤(2.5%)和低血压(7.5%),未发生脑出血或严重的内脏出血。急性期5周病死率为2.5%(1/40)。与常规链激酶150万U/60min静脉溶栓治疗相比,链激酶加速静脉溶栓治疗能提高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而不增加出血、过敏反应,低血压等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古巴生产重组链激酶商品名海见克栓,静脉溶栓治疗31例急性心肌梗塞,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溶栓治疗时间为5.1±2.5h(28例≤6h,3例>6h)。根据临床血管再通指标判断溶栓治疗再通率为77.4%(24/31)。其中8例于溶栓治疗后2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6例(75.0%)梗塞相关血管再通。副作用为寒颤(14.3%),低血压(2例)和轻度出血倾向(22.9%),未发生脑出血或严重内脏出血。临床观察证明重组链激酶为一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5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老年组 (15 7例 )和非老年组 (98例 ) ,分别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非老年组与老年组比较 ,其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 (81.6 %vs79.0 % )、梗死后心绞痛 (8.2 %vs7.6 % )、再梗死 (2 .0 %vs3.2 % )、严重心律失常(11.2 %vs10 .8% )、心源性休克 (5 .1%vs5 .1% )、出血 (2 3.5 %vs2 1.7% )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接受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梗塞(AMI)患者应用尿激酶作静脉溶栓治疗,以60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对照,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不良反应、近期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溶栓组血管再通率66.7%,明显高于未溶栓的对照组(53.3%),4周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 0.01);溶栓距发病时间<6 h者的血管再通率、4周死亡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尿激酶150万U的血管再通率、4周死亡率明显优于尿激酶100万U(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尿激酶两种剂量的不良反应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重组链激酶静脉榕栓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古巴生产重组链激酶商品名海见克栓,静脉溶栓治疗31例急性心肌梗塞,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溶栓治疗时间为5.1±2.5h(28例≤6h,3例外>6h)。根据临床血管再通指标判断溶栓治疗再通率为77.4%(24/31)。其中8例于溶栓治疗后2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6例(75.0%)梗塞相关血管再通。副作用为寒颤(14.3%),低血压(2例)和轻度出血倾向(22.9%),未发性脑出血或严重内脏出血。临  相似文献   

10.
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不同给药方法的效果和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的心功能情况。方法:将50例患者分为应用地塞米松(氟美松)与未用地塞米松两组,于30和60分钟静脉滴注链激酶150万U。结果:①本组链激酶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为70%,病死率为6%,其溶栓副作用多为穿刺部位轻微出血及低血压,1例发生过敏性休克经及时治疗而好转。②溶栓再通组病死率显著低于未通组,而Ⅲ级以上者(Killip分级)则显著少于未通组。③30分钟和60分钟给药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副作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应用地塞米松组低血压和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与未用地塞米松组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减低趋势。结论:①链激酶作为溶栓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安全、有效、副作用少,适于国人使用。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可保护心功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③30分钟内静脉滴注链激酶同时应用地塞米松的给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分析30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接受静脉溶栓治疗3~4周进行左室造影检查,其中获得梗塞相关血管再通与未通各15例。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再通组室壁瘤的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冠状动脉未通组的53.3%(P<0.05),且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左心功能改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分别为(5/15与9/15),提示:静泳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脉再通可显著降低室壁瘤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方法:对76例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发病至溶栓时间的6h为界分组,比较两组病例的疗效。结果:本组冠脉再通率73.7%;轻度出血发生率11.8%,病死率15.8%,主要死因:心脏泵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6h组的冠脉再通率、轻度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分别是:84.0%、10.0%、8.0%;6~12h组分别是53.8%、15.4%、30.8%;两组冠脉再通率、病死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0.01,<0.05);轻度出血发生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可以显著提高AMI的救治疗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链激酶加速溶栓疗法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观察链激酶(SK)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能否提高疗效的可能性恶性循环 。方法 由全国50家系统组成协作组自1996年4月1日至1997年7月6日采用SK加速溶栓疗法(150万U,30min,内静脉滴入)治疗AM患共528例,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病死率。结果 5周总病死率为6.6%(35/528),闭塞相关血管临床再灌注率为79.78%(412/528),出血发生率为2.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改善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为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再灌注对左心室功能及重塑的影响,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对61例AMI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及6个月后随访时测量并计算左心室容积(ESV和EDV),射血分数(EF),左心室内膜弧长(ASL和PSL)以及室壁运动指数(GW-MI和RWMI)。结果显示,以上各项指标急性期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在6个月后的随访中,再通组EF值明显高于未通组,再通组左室容量减小、变形减轻。急性期两组的心功能无差异,随访时再通组心功能较未通组显著改善。提示溶栓再灌注能明显减轻左心室的扩张及抑制左心室重塑,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国产重组链激酶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SK)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对其安全性和疗效作出评价。试验分为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组,即r-SK(上海医科大学研制)51例,链激酶(SK,德国赫斯特药厂产品)51例和r-SK开放组7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入选和不入选标准,予r-SK或SK各150万U于60分钟静脉注入,观察血管再通的临床指标,过敏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组中,51例r-SK的血管再通率(80.4%)与SK(74.5%)相近。总的122例r-SK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77.1%。r-SK的不良反应中,寒颤发生率为4.1%,低血压为5.7%,出血发生率为16.4%,均表现为皮肤,胃肠道或泌尿道的轻微出血,一般不需处理自行消失。由于r-SK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过敏反应及低血压的发生率低,程度轻,出血并发症少,认为国产r-SK为一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的辛伐他汀(20mg和40mg)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后再通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7例AMI静脉溶栓再通患者,在常规药物(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辛伐他汀常规剂量(20mg/d)组,34例,高剂量(40mg/d)组,33例,两组均于AMI发病后24h内开始服药。测定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两组治疗第4周末和12周末LVEF、LVFS均较梗死后1周有显著改善(P0.05~0.001),且第12周末高剂量组LVEF[(46.9±10.7)%∶(41.9±9.2)%]、LVFS[(27.9±7.7)%∶(24.0±6.8)%]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均0.05);两组6-MWT第12周末均较第4周末有显著性增加[高剂量组(290.7±90.1)m∶(195.5±86.2)m,常规剂量组(240.3±87.3)m∶(185.6±85.2)m,P均0.01],高剂量组显著好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较大剂量辛伐他汀(40mg/d)早期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后患者,其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辛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并发颅内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临床已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并发症增多,虽然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文章就其发生率,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为对比研究链激酶(SK)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与安全性,将70例发病12小时内入院的AMI患者,随机分为SK150万U/30分钟加速静脉溶栓组(4例)及UK200万U/30分钟静脉溶栓组(30例)。根据临床血管再通指标判断SK加速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7.5%(31/40),其中发病6小时内溶栓者再通率为89.3%(25/28)。而UK组再通率为56.7%(17/30),其中发病6小时内溶栓者再通率为65%(13/20)。轻度出血、低血压、过敏反应等副作用的发生率,SK加速溶栓组分别为12.5%(5/40),7.5%(3/40),2.5%(1/40);而UK溶栓组分别为13.3%(4/30),3.3%(1/30),6.7%(2/30)。急性期5周病死率SK组为2.5%(1/40)、UK组为6.7%(2/30)。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K150万U/30分钟的加速静脉溶栓与UK200万U/30分钟的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的。但SK加速溶栓的疗效优于UK溶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0例初步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20.
国产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链激酶(r-SK)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本院2年间经r-SK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116例,其中58例行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临床血管再通率为69.0%,血管通畅率为70.7%,其中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占43.1%。不良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6.9%,低血压6.0%,黄疸1.7%,出血10.3%。9.5%患者急性期发生心力衰竭,与延迟溶栓、血管未通有关。急性期死亡率2.6%。结论:国产r-SK治疗AMI有效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