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可作为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与纤溶发生的间接指标。测定其血浆水平能反映D-二聚体在循环中的形成。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显示炎症在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中起重要作用。对于C反应蛋白(CRP)与AF的关系,近年来一直是各家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徐希国 《山东医药》2009,49(23):42-43
目的 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水平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20例(观察组)和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自身红细胞凝集法检测血浆hs-CRP和D—D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浆hs—CRP、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P均〈0.01。结论hs—CRP和D-D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两者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FIB、DD和hs-CRP与冠心病及病情相关性,探讨其在冠心病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7年1月-7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300例,其中对照组155例,试验组145例,FIB和DD由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hs-CRP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和试验组亚组比较采用样本t检验。结果:试验组FIB、DD和hs-CRP浓度较对照组高,分别为FIB(2.66±0.07)和(2.84±0.05)g/L,DD(0.22±0.06)和(0.51±0.04)mg/L,hs-CRP(0.11±0.52)和(0.52±0.57)mg/L,并且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关,病情越严重,FIB、DD和hs-CRP浓度越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FIB、DD和hs-CRP指标检测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水平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破裂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50例AMI心脏破裂(心室游离壁破裂)患者血浆CRP和D-二聚体水平,并与50例AMI但未发生心脏破裂的患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心脏破裂患者组(实验组)CRP和D-二聚体水平较未破裂组(对照组)明显升高,CRP和D-二聚体水平高低与心脏破裂的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从风险比看,高CRP患者的破裂风险是低的4.125倍,高D-二聚体患者的破裂风险是低的2.471倍。结论:AMI患者的血浆CRP和D-二聚体水平,作为一种敏感性指标,对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脏破裂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升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35例骨折患者的血浆标本,在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上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dimer,并分析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与D-dimer之间的关系。结果:骨折患者组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D-dimer增高无关(P0.05)。年龄小于25岁的骨折患者血浆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D-dimer增高明显,特别是大于50岁的骨折患者其血浆Ddimer含量是对照组的8~1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骨折部位、伤情分轻、中、重3度,单纯闭合性较轻微的骨折患者其D-dimer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骨折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血浆Ddimer增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的严重骨折患者。结论:骨折患者应例行测定血浆D-dimer,对于年龄较大、病情比较严重的骨折患者应特别注意其血浆D-dimer的升高,及时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眼底检查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测结果,分为无DR组(NDR组,n=48)和存在DR组(DR组,n=52);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受试者的血清hs-CRP及血浆D-dimer、FIB水平。结果 3组受试者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以及NDR组和DR组患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患者血清hs-CRP及血浆D-dimer、FIB水平高于NDR组患者,NDR组患者血清hs-CRP及血浆D-dimer、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R患者血清hs-CRP及血浆D-dimer、FIB水平较高,表明其体内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且炎性反应在DR病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覃浩强  杨仕良  谢俏  谢朝欢 《内科》2014,(3):255-257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行头颅GE-MRA检查的120例患者,根据有无脑血管狭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脑血管狭窄组)60例(又分轻、中、重度狭窄)及对照组(脑血管正常组)60例,对两组患者行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并比较分析血浆hs-CRP、D-二聚体、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史等因素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度脑血管患者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高hs-CRP水平与脑血管狭窄密切相关。结论吸烟,高血压,hs-CRP升高是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与脑血管狭窄高度相关。应及时干预危险因素,避免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高龄冠心病(CHD)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及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 97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检测各组的血浆BNP和hs-CRP、D-D水平,及心脏彩超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BNP的差异及BNP与hs-CRP、D-D、LVEF值的关系;并将AMI组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T2DM)和无T2DM亚组,观察其BNP浓度差异.结果 AMI组血浆BNP、hs-CRP、D-D浓度明显高于UAP组(P <0.05),UAP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NP与hs-CRP 、D-D浓度变化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亚组分析合并T2DM组各项指标浓度均高于无T2DM组.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高龄冠心病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存在差异,提示BNP 、hs-CRP和D-D的水平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联合分析有助于冠心病临床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确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82例,其中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组(微创术组)145例,观察患者术后不同时期hs-CRP及D-二聚体水平以及术后2周患者意识状态,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以同期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术后3 d、2周及6个月,患者hs-CRP、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术组hs-CRP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t=2.023,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意识障碍状况、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术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传统开颅术,且患者意识恢复较早,远期植物生存和病死率降低,在功能恢复上明显优于传统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探讨其在CH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CHD患者86例,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hs-CRP和DD,凝血酶凝固时间法(Clauss法)定量测定FIB,并以30例健康对照进行比较.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FIB、DD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SA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SA组FIB、D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hs-CRP、FIB和DD的检测能较好地反映CHD患者的病情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心房颤动(房颤)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观察2005年—2007年在我院心脏中心住院的房颤患者120例,分为持续房颤和阵发房颤两组,其中持续房颤又按房颤持续时间分为持续房颤3个月组(38例)、持续房颤3个月以上组(42例)、阵发房颤组4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窦性心律失常患者(67例)。比较各组房颤患者hs-CRP水平及左房内径与房颤之间的关系。结果阵发房颤组hs-CRP为(6.10±2.99)mg/L高于对照组的(2.10±0.61)mg/L(P<0.05);持续房颤3个月组hs-CRP为(10.56±3.26)mg/L高于阵发房颤组(P<0.05);持续房颤3个月以上组hs-CRP为(2.18±1.11)mg/L明显低于持续房颤3个月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s-CRP水平在房颤发生早期明显升高,随房颤持续时间延长hs-CRP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提示炎症反应在房颤发生与早期维持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及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2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10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高压氧治疗)10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病人神经功能、hs-CRP、DD以及TM水平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治疗组为84%,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hs-CRP、DD以及TM值的积分差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病人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hs-CRP、DD及TM值水平,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有效物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次肝癌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肝癌分期、肝功能分级、有否血管侵犯、有无腹水、有无肝癌手术史、有无介入治疗史7项。结果影响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因素按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为肝癌分期、血管侵犯、腹水、Child-Pugh分级,患者年龄、有无介入治疗史、有无肝癌手术史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无明显影响。结论肝癌分期、血管侵犯、腹水、Child-Pugh分级是导致肝癌患者纤溶亢进的重要影响因素,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公布的地面气象资料日常监测数据记录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根据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每日发布的日平均浓度记录大气污染物数据PM2.5、PM10、SO2、NO2浓度。AMI患者473例入院24 h内测定hs CRP、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结果 AMI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发病日PM2.5浓度呈正相关(P0.05),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吸烟、冠心病病史及当日温度、湿度、大气中SO2、NO2浓度等混杂因素后有意义。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与AMI患者发病日PM2.5浓度无相关性。结论随着环境中PM2.5浓度增加,AMI患者炎症反应会加重。  相似文献   

15.
血压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全天出现“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型曲线,即夜间血压比白天下降10%~20%,称为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的,称为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不降反而比白天还要高于5%的,称为反杓型血压。我们通过检测3种类型高血压患者的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探讨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特征.方法 检测223例肺癌初治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按性别、年龄、类型、分期进行分组比较并比较化疗前后D-D、FIB水平.结果 223例患者中D-D水平升高129例(57.8%),FIB水平升高97例(43.5%);伴有远处转移的患者142例,D-D水平升高100例(70.4%),FIB水平升高74例(52.1%).D-D、FIB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型分组中,腺癌组D-D水平较鳞癌组、小细胞癌组明显升高(P<0.05),鳞癌组FIB水平较腺癌组高(P<0.05).非小细胞肺癌中,随着分期的升高,D-D水平相应升高(P<0.05),Ⅳ期患者D-D水平较Ⅲ期患者高(P<0.05),各分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中,广泛期D-D、FIB水平较局限期高(P<0.05).化疗后,有效组(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D-D、FIB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稳定组无明显变化(P>0.05);进展组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 肺癌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以腺癌、晚期,尤其是伴有远处转移者明显.化疗缓解时高凝状态有所缓解,进展时高凝状态较前加重,因此D-D、FIB可以作为评估化疗疗效的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监测肺癌高凝状态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检测水平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据患者的发作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四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75例,hs-CRP为(16.8±6.2)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为(468.9±58.2)mg/L,D-二聚体为(235.8±36.7)μ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70例,hs-CRP为(8.5±2.6)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为(218.5±38.4)mg/L,D-二聚体为(124.8±24.9)μg/L,稳定型心绞痛组55例,hs-CRP为(4.2±1.5)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为(105.7±23.1)mg/L,D-二聚体为(60.3±16.4)μg/L,对照组100例,hs-CRP为(2.0±0.3)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为(50.3±8.5)mg/L,D-二聚体为(31.8±16.9)μg/L,由以上结果可知,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水平,对于冠心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柏鉴东  韩国新 《山东医药》2011,51(49):78-7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检测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不同水平血浆D-二聚体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随肝癌临床分期、Child-Pugh分级增加,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存在癌肿血管侵犯、腹水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结论临床分期、Child—Pugh分级、癌肿血管侵犯、腹水是导致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别于发病后24小时、15天测定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s-CRP与血浆D-Dimer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hs-CRP和D-Dimer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脑梗死面积越大血hs-CRP和D-Dimer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s-CRP及D-Dimer含量明显增高。观察血hs-CRP及D-Dimer水平的改变对于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治疗前后微栓子检出率及血浆 D-二聚体水平。方法选择 CHADS2评分≥1分的持续性房颤患者40例,每例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前后分别行微栓子监测和 D-二聚体水平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结果差异。结果抗凝治疗前微栓子阳性12例、阴性28例,治疗后微栓子阳性5例、阴性35例,抗凝治疗后微栓子检出率显著降低(30.0% vs.12.5%,χ2=3.66,P <0.05);D-二聚体水平抗凝治疗前为(273±81)μg/L,治疗后为(170±67)μg/L。治疗后血浆 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t =10.09,P <0.05)。结论微栓子与 D-二聚体水平均可以作为房颤患者栓塞风险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