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意遗忘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机能,随着认知抑制研究的兴起,对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研究的也比较多。在提出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的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认知抑制的发展,即对于儿童和青年个体,有意遗忘的抑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指出了该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论说者有意或无意,不同的听者都会有不同的推理及解读,可能会产生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本文旨在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阐释"听者有心"的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说谎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它呈现出随年龄变化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根据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及幼儿对谎言与事实之间的认知,依据错误记忆、心理理论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从认知发展水平上可将幼儿说谎划分为两类: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者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有其合理性和深层的心理因素.成人在观念上应善待幼儿的 "说谎",并且针对不同个体通过方式灵活的沟通交流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4.
对述情障碍认知机制研究有利于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在简要回顾述情障碍的界定、影响因素、研究内容和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对述情障碍的认知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文章从负启动效应、负性偏向、选择性注意等方面介绍了述情障碍者和非述情障碍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些研究说明述情障碍的认知机制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研究者对抑制这一高级认知功能展开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在对抑制的概念、类型及研究范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抑制与认知发展、抑制与老化及抑制与异常心理三个方面回顾了抑制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抑制研究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运用“分层”分析的方法,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分层考察”的理念;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划分为“认知发生层面”、“水平发展层面”和“品质发展层面”3个层次。  相似文献   

7.
抑制是一种对无关信息进行阻止和压抑的认知加工过程,是语言理解中不可缺少的认知机制。抑制现象发生在词汇、篇章和修辞性语言等多个层面,它影响语言的理解过程。该文通过对抑制机制的认知阐释和作用分析,指出在语言教学中必须正确认识抑制机制,学生的培养和抑制能力,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抑制是一种对无关信息进行阻止和压抑的认知加工过程,是语言理解中不可缺少的认知机制.抑制现象发生在词汇、篇章和修辞性语言等多个层面,它影响语言的理解过程.该文通过对抑制机制的认知阐释和作用分析,指出在语言教学中必须正确认识抑制机制,学生的培养和抑制能力,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曾成为西方国家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理论。对这样一种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辩证分析,吸取其中优秀内容以弥补当前我们德育工作的不足,指出其中的理论缺陷以儆效尤,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认知内驱力是奥苏伯尔提出的成就动机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提到它,人们总会联想起“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因为他们作为成就动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向来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且他们在学校情境中的作用也是交互的。这里之所以把它提出来,  相似文献   

11.
对近年来认知发展的研究趋势做了分析,指出受认知科学和新皮亚杰主义的影响,认知发展研究呈现出较为综合的研究趋向。认为注重创立理论和概念体系对于认知发展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认知参照点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它对双关也同样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认知参照点理论解释双关的认知机制是,先以显性语境(R1)为认知参照点,通达显性语用义即目标1(T1),再以T1为认知参照点(R2)通达隐性语用义,即目标2(T2)。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Ariel的“语言学的、认知的”可及性理论为基础,对英语的指称词语进行认知解释。主要从指称词语的编码原则及可及性等级等方面介绍了Ariel提出的可及性理论,其普遍性和对指称词语可及性等级划分的细致性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推崇。在英语中,高可及性标示语主要由代词来充当,中可及性标示语由指示词语充当,而低可及性标示语主要由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充当。  相似文献   

14.
语用模糊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模糊就是交际过程中的交际参与者对意义的表述或者解释不确定的种种现象。文章从认知视角,用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和空间复合理论(Space Blending Theory)对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以解释言语交际中出现的语用模糊的认知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态度一直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功能语言学家们关心的话题,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寻我们语言中态度的来源及形成途径,分析语言中态度的认知机理。本文利用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理论指导下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结合James 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对语言中的态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内隐态度由常规关系生成的假设,进而对态度进行了分类。通过分析我们得到内隐态度是自主成分,显/隐性态度表述是依存成分。我们认为语言中态度的认知机理如下:态度的表述来源于由相邻律建构的内隐态度,在解读语言中的显/隐性态度表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相邻律反溯内隐态度,才能理解发话人的话语。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对联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认为,对联认知过程中上下联两个输入空间,在跨空间映射之前先于内部映射合成,构成更为复杂的跨空间映射网络;上下两空间对接合成时利用类属空间进行空间检验。在认知特点上,表现为对联是所表现对象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双重突显,对联认知需同对联语境建立最大关联,对联在认知过程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7.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会影响和制约人类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并以自然为基础谋求人的发展。人要按社会规则办事,也要按自然规律行事,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自然为基础,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新视角、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