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免疫治疗在胃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复习近年来关于免疫治疗在胃癌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迄今为止,对于肿瘤的免疫疗法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阻断、肿瘤疫苗和过继性免疫治疗。目前针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研究较多的主要是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抗体。有一系列研究证实pembrolizumab对PD-1配体表达阳性的进展期食管胃癌有效,抗PD-1单抗nivolumab成为了首个在亚洲获得晚期胃癌治疗适应证批准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存在错配修复缺陷的患者更能从抗PD-1治疗中获益;以CTLA-4为治疗靶点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虽然也有报道,但有研究发现中晚期胃癌患者并未从CTLA-4单抗ipilimumab的治疗中获益。针对胃癌的肿瘤疫苗治疗在早期已有报道,由于在胃癌中肿瘤细胞异质性高,而早期的靶向自体抗原的肿瘤疫苗疗效不稳定,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新生抗原识别和筛选程序复杂,疫苗制备的周期长,如何个体化筛选抗原,选择能有效激活T细胞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的抗原等问题仍需要克服。目前有研究报道过继性免疫治疗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可以判断其预后,但目前TIL治疗胃癌报道以个案报道为主,仍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在美国ClinicalTrail网站注册的针对胃癌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临床试验有13项,目前多数仍在招募患者阶段,大规模临床应用研究尚未开展,目前也并无相关疗效报道。结论肿瘤的免疫治疗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以抗PD-1及其配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已经展现了巨大的治疗潜力,但目前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免疫治疗应用有效的患者范围较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筛选指标也尚不明确,肿瘤疫苗和过继性细胞治疗目前的临床研究数据较少且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其在胃癌治疗中的有效性,现有的治疗方案与免疫治疗的联合使用疗效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去探索。  相似文献   

2.
随着免疫疗法的出现,晚期肺癌患者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免疫治疗中同等获益。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免疫治疗疗效的联系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过程中,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会影响患者肠道菌群,进而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本篇综述将讨论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进而降低免疫治疗疗效,以便于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合理地使用相关药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 生存期短, 预后极差, 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 肝细胞癌的系统治疗取得了突破进展, 特别是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 打破了分子靶向药物的单一治疗局面, 而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策略更显示出优效性, 深刻改变了肝癌围手术期的治疗格局。本文重点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肝癌围手术期应用场景的几个热点问题, 并就免疫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方案在肝癌围手术期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盘点。  相似文献   

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其相关免疫不良反应也逐步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皮肤不良反应是其中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本文报道1例晚期贲门癌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抗体)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时发生重度苔藓样皮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基本痊愈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肾癌是我国泌尿生殖系常见肿瘤之一,手术在晚期肾癌中的作用有限,而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均对其不敏感。因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十年间一系列靶向药物已经渐渐代替IL-2、IFN-α等传统的免疫治疗,但分子靶向药物的靶点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通路,其作用难以持久抑制肿瘤生长,大部分患者最终都会出现肿瘤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能在肿瘤出现耐药后进一步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本文主要叙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在晚期肾癌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主要与石棉暴露相关的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尽管应用不同的方式治疗(如化疗、放疗和手术)患者的疗效仍很差,预后也极差。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突破性进展是发现阻断T细胞免疫检测点分子可激活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改变了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2011年,CTLA-4抑制剂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成为首个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2014年,纳武单抗(nivolumab)获准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PD-1抑制剂。之后数年内,包括PD-1/PD-L1抗体在内的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准用于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和肝癌等在内的多个癌种的适应证。从DETERMINE研究、KEYNOTE-028研究到The PROMISE-Meso研究,都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对MPM治疗具有临床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与化疗的对比研究也在进行中,联合治疗(包括联合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推动了MPM的精准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多种基于肿瘤免疫学机制与研究进展开发的免疫治疗方式已经在临床上成功应用,其中膀胱癌免疫治疗也取得巨大的进步。本综述对膀胱癌肿瘤免疫治疗的历史与发展进行梳理与介绍。早已成功应用于膀胱癌治疗的卡介苗,是一种免疫治疗方式,其基本原理是激发肿瘤的免疫反应杀死肿瘤细胞。免疫检查点通路的异常是肿瘤逃避免疫监视的重要机制,目前人们已开发多种针对免疫检查点的药物,尤其是针对PD-1、PD-L1及CTLA4的单抗与抑制剂。多项临床试验表明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缓解率较高,有望成为临床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一线药物或与其他化疗药物联用,其他免疫治疗还有CAR-T治疗等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膀胱癌复发率很高,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的化疗药物不多,相对应用历史较长;另外,目前尚无靶向分子药物应用于膀胱癌,免疫治疗有望成为膀胱癌治疗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晚期胃癌病人初诊时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机会。对于此类病人,治疗方式有限,传统的治疗方式以化疗为主,联合靶向治疗。尽管如此,晚期胃癌病人的预后仍不理想。免疫治疗在部分肿瘤病人中可取得不错的疗效,能给部分病人带来长期生存获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胃癌一线和后线治疗中均展现出了较传统治疗更优的疗效,近期几项关于晚期胃癌免疫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改写了晚期胃癌的治疗模式。免疫治疗策略的不断发展,必将进一步改善胃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HCC)在全球和中国均存在沉重的疾病负担,而且晚期HCC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药物。近年来,纳武利尤单抗及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陆续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用于晚期HCC的二线治疗,这种新型治疗具有与传统治疗截然不同的特征,包括持久应答、延迟起效、安全可管理,但需要关注和监测特异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本文将以HC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为基础,综合阐述其长期获益、肿瘤应答及机制、不良反应、特殊人群等多方面的治疗特征。  相似文献   

10.
胆管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总体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使早期胆管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策略。对于多数晚期胆管癌病人,系统治疗成为主要手段,但目前可用于治疗胆管癌的一线药物选择有限,疗效有限。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策略利用宿主免疫系统进行有效的抗肿瘤反应,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笔者回顾并总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胆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生存期短,预后极差,是严重影响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是医学界的广泛共识。近年来,免疫阻断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本文重点探讨免疫阻断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转化序贯外科治疗方案在晚期肝癌治疗中的几个焦点问题,并就免疫阻断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转化序贯外科方案在晚期肝癌治疗方面的前景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12.
全世界近一半的肝癌发生在我国,靶向治疗和全身化疗治疗肝癌的疗效有限,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核心的治疗策略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一线治疗肝癌的成功,开启了肝癌的免疫联合治疗模式,包括联合靶向、化疗、放疗、溶瘤病毒以及另一种免疫治疗等多种策略。然而,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极大地限制了免疫单药...  相似文献   

13.
本综述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肝移植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对肝癌肝移植术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应用的临床报道,分别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发生排斥反应的相关因素及机制等方面做了详细描述,以期为临床管理人员制定肝癌肝移植术后诊疗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尽管已有相对成熟且系统的治疗方案,但总体治疗效果尚不令人满意。针对晚期HCC患者的治疗,除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使用日益广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通过总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在晚期HCC治疗中的最新进展,以指导临床治疗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癌是成年男性致死率较高的癌症,患者一旦进展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或者出现转移时,其对传统雄激素剥夺疗法将不再敏感,预后往往较差。近年来,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其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应免疫疗法也相继问世。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兴疗法可打破肿瘤对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封锁”,重新“点燃”免疫细胞活性。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问世使前列腺癌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这一疗法仅对部分患者有效。而通过联合疗法以及筛选高敏感性患者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前列腺癌中的效能。本文旨在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前列腺癌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与肝细胞肝癌(HC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查阅并总结以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PD-1/PD-L1)通路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以及其与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方案为晚期HCC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不能临床获益。目前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外周免疫细胞、循环肿瘤DNA、肠道微生物菌群等均对HCC的免疫治疗或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目前尚无明确的生物标志物能预测HCC免疫治疗及其联合方案的疗效,仍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这些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并建立一个多因素预测模型或免疫评分来筛选可能获益的患者,这对HCC的精准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病人就诊时多为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预后极差。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晚期HCC治疗中日益普及,但仍有许多病人治疗效果不理想。ICIs与其他治疗的联合方案已成为治疗晚期HCC最有潜力的策略。本文对ICIs单药或联合其他治疗在晚期HCC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目前新型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 同时具有抗体药物选择性强和化疗药物活性高的特点, 目前已在多种实体瘤中得到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已有3种ADC药物获批治疗尿路上皮癌, 包括恩诺单抗(Nectin-4抗体-MMAE偶联物)、戈沙妥珠单抗(Trop-2抗体-SN-38偶联物)和维迪西妥单抗(HER2抗体-MMAE偶联物), 显著改善了晚期患者的预后, 改变了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模式。此外, 一些ADC药物与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也正在开展。本文总结近年来ADC药物应用于尿路上皮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晚期肝细胞癌主要一线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已被推荐为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方案。对于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在提高病人总体生存率方面获得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笔者回溯相关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中TKIs、ICIs和HAIC的临床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膀胱尿路上皮癌(UB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MIUC)、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IUC)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mUC的一线治疗方案是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然而,很多患者因基础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化疗的不良反应。即使能够接受化疗的患者,其获益也往往十分有限。目前,对尿路上皮肿瘤免疫学特征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相关研究,有望优化UBC的一线和二线治疗。本文旨在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原理、疗效评价标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和早期应用的探索,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