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影响针刺镇痛作用的可能中枢和外周机制。方法:将野生型(WT)和Cx43基因敲除杂合子(HT)小鼠随机分为6组:WT空白对照组、WT模型组、WT针刺组、HT空白对照组、HT模型组和HT针刺组,每组18只,腹腔注射0.6%醋酸(0.1 mL/10 g)制造内脏痛模型。针刺"中脘"、双侧"足三里"穴,每5 min捻针30 s,共30 min。比较各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20 min扭体反应次数。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和血清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HT与WT空白对照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20 min扭体反应次数、下丘脑组织β-EP和血清PGE2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T和WT内脏痛模型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20 min扭体反应次数显著增加(P<0.01),下丘脑β-EP和血清PGE2含量明显升高(P<0.05);两模型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WT针刺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减少(P<0.01),下丘脑组织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5)。HT针刺组小鼠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T针刺组首次扭体潜伏期、下丘脑β-EP含量明显低于WT针刺组(P<0.05),而HT针刺组扭体反应次数和血清PGE2含量明显高于WT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缓解腹腔内脏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促使中枢和外周镇痛物质β-EP增加、致痛物质PGE2减少而实现的。Cx43与针刺镇痛效应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Cx43与针刺镇痛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用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野生型(widetype,WT)对照组、野生型针刺组、杂合子(heterozy-gous,HT)对照组、杂合子针刺组。分别通过热板、扭体法致痛,观察针刺对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镇痛作用的不同效应。结果: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的基础痛阈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能明显提高野生型和杂合子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值;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反应次数,与针刺前相比,差异分别有非常显著(P<0.01)和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后,杂合子小鼠的痛阈值、首次扭体潜伏期和扭体反应次数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敲除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可部分抑制针刺镇痛效应,提示Cx43与经络及针刺镇痛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Cx43与针刺镇痛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用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野生型(wide type,WT)对照组、野生型针刺组、杂合子(heterozygous,HT)对照组、杂合子针刺组。分别通过热板、扭体法致痛,观察针刺对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镇痛作用的不同效应。结果: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的基础痛阈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能明显提高野生型和杂合子小鼠热板致病的痛阈值;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反应次数,与针刺前相比,差异分别有非常显著(P〈0.01)和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后,杂合子小鼠的痛阈值、首次扭体潜伏期和扭体反应次数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敲除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可部分抑制针刺镇痛效应,提示Cx43与经络及针刺镇痛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免疫抑制的Cx43基因敲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对免疫抑制的Cx43基因敲除小鼠(Cx43+/-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针刺信号传递机制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8~9周龄雄性Cx43+/-小鼠及野生型小鼠(Cx43+/+鼠)各18只,分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 mg/kg)制造免疫抑制模型。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及"关元"穴,每5 min行针1次,每次30 s,留针15 min,连续治疗7 d。计算各组小鼠的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数。结果:Cx43+/+鼠及Cx43+/-鼠的模型组与各自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其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及CD3+%、CD4+%均明显降低(P<0.05,0.01),提示两种动物模型组免疫功能显著低下。在Cx43+/+小鼠上,针刺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CD3+%、CD4+%、CD8+%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针刺可增强免疫功能;而对于Cx43+/-小鼠,针刺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CD3+%、CD4+%、CD8+%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基因Cx43敲除后针刺的效应消失。结论:Cx43基因的敲除抑制了针刺改善免疫力效应的产生,提示以Cx43为主要组成的细胞间缝隙连接(GJ)可能在针刺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信号传递通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GJ可能与针刺改善免疫力效应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Wang Q  Yu WC  Jiang HZ  Chen SL  Zhang MM  Kong ES  Huang GY 《中国针灸》2010,30(12):1011-1014
[摘要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与经络现象之间的联系。方法:分别采用1-庚醇阻断山羊腧穴缝隙连接及小鼠Cx43基因敲除方法,采用新型组织氧分压传感针检测山羊及小鼠膀胱经经穴及旁开非经穴处的氧分压。结果:①山羊膀胱经经穴的组织氧分压高于旁开对照点,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注射1-庚醇后,山羊膀胱经经穴的氧分压较未注射前及注射生理盐水均明显升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缝隙连接蛋白Cx43野生型(WT)小鼠膀胱经经穴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高于其旁开非经穴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缝隙连接蛋白Cx43杂合型(HT)小鼠上述各穴位点的组织氧分压也高于其旁开对照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WT小鼠各穴位点的组织氧分压均明显高于HT小鼠(P<0.05),而各非经穴点的氧分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缝隙连接在针刺信号转导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对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基因敲除小鼠痛经反应的影响,探讨Cx43与针刺效应的关系。方法:选取杂合子[Cx43(+/-)]及野生型[Cx43(+/+)]2月龄雌鼠各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及益母草膏组,每组5只。其中模型组、针刺组及益母草膏组用己烯雌酚灌胃(2mg/g,容积0.2ml/10g),每日1次,连续12d,于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催产素2U/kg;正常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2d。针刺组于造模第7天针刺双侧"三阴交"地机"穴,每日1次,连续5d;益母草膏组于第7天予以益母草膏0.6mg/g灌胃,连续5d。于造模第12天注射催产素后观察各组小鼠扭体潜伏期和30min内扭体数,随后剖腹取子宫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催产素受体(Oct-R)和血管加压素受体(Vas-R)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Oct-R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针刺能够延长Cx43(+/+)痛经模型小鼠的扭体潜伏期,减少其扭体次数,并能降低子宫组织中Oct-R、Vas-RmRNA及Oct-R蛋白的表达水平(均P<0.05),但对Cx43(+/-)痛经模型小鼠上述指标的表达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针刺对野生型小鼠痛经反应有治疗作用,敲除Cx43基因后,针刺的治疗作用显著降低,表明Cx43可能参与针刺治疗效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痛必定对CCI大鼠镇痛作用和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莲  王中男  张昊旻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76-1777
目的:观察痛必定对CCI模型大鼠痛阈的影响,并探讨其镇痛作用机理。方法:测定用药前后CCI大鼠压痛阈值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痛必定粉针对CCI大鼠脊髓背角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痛必定粉针可明显提高CCI模型大鼠的疼痛阈值(P<0.05),抑制由疼痛所引起的脊髓背角c-fos表达增强的效应(P<0.05)。结论:痛必定粉针对CCI模型大鼠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减少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传入的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可能是其发挥镇痛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秦明  黄裕新  王景杰  段丽  曹荣  饶志仁 《针刺研究》2006,31(3):136-139,148,F0003
目的:探讨电针对内脏痛大鼠模型疼痛行为学方面的影响以及延髓内脏带中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针刺镇痛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内脏痛组、电针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每组8只。将0·6%乙酸(V/V,10mL/kg)注射入大鼠腹腔内造成内脏痛模型。电针取双侧“足三里”穴,断续波,频率50Hz,强度2~5V,持续30min。观察并计算各组动物的疼痛指数(visceral painindex,VPI)后处死动物,延髓切片进行抗Fos蛋白或抗GFAP单一或双重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记数c-fos和GFAP在中枢延髓内脏带内的表达。结果:内脏痛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出现典型的扭体反应,其中内脏痛组更明显,而空白对照组和电针组大鼠行为学无变化。各组c-fos阳性神经元、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主要位于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除了空白对照组,内脏痛组、电针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中c-fos和GFAP表达明显增高;3组之间比较,c-fos和GFAP表达内脏痛组最高,电针后内脏痛组其次,电针组最低(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内脏痛模型大鼠的疼痛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延髓内脏带内免疫阳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针刺对胶原性关节炎(Ⅱ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Cx43基因敲除小鼠治疗作用的途径及分子机制.方法 用牛Ⅱ型胶原免疫野生型(Cx43+/+)及杂合型(Cx43+/-)小鼠,诱导关节炎建立CIA模型,初次免疫后第3周开始针刺治疗,观察其发病程度及外周血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 针刺降低Cx43+/+ CIA小鼠关节炎指数和外周血TNF-α比Cx43+/- CIA小鼠明显(P<0.01).结论 针刺疗效与Cx43有关,通过缝隙连接蛋白起作用;抑制胶原性关节炎小鼠血清中的TNF-α;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益肾骨康方对骨转移癌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c-fos,P物质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裸鼠肺腺癌溶骨性骨转移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观察各组裸鼠脊髓背角GFAP,c-fos,P物质等蛋白的表达,使用MIA4.0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每张切片取5个视野,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0倍,统计每个高倍镜视野中表达的阳性物质的光密度值。结果:模型组裸鼠发生了100%的骨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脊髓背角GFAP,c-fos,P物质蛋白过表达;而益肾骨康方低剂量组与中西药组裸鼠未发生骨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FAP,c-fos,P物质蛋白的表达处于较低水平;益肾骨康方中、高剂量组裸鼠也发生了骨转移,但这两组裸鼠脊髓背角GFAP,c-fos,P物质蛋白等与疼痛相关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益肾骨康方可通过抑制裸鼠脊髓背角GFAP,c-fos,P物质蛋白的表达而起到一定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脊髓背角和背根节中脊髓小胶质细胞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剂量组、黄芪桂枝五物汤低剂量组、塞来昔布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均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术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黄芪桂枝五物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0.2 mL/kg、0.1 mL/kg、0.05 mL/kg灌胃,塞来昔布组给予塞来昔布30 mg/kg灌胃,均1次/d,连续14 d。分别在造模前及术后3,5,7,14 d采用热刺痛仪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节中CX3CR1表达情况,用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脊髓背角和背根节中CX3CR1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术后3 d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均较术前1 d明显缩短(P均<0.05),但模型组和塞来昔布组术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黄芪桂枝五物汤低、中剂量组从术后7 d开始、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从术后3 d开始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均明显长于模型组(P均<0.05)。免疫组化显示黄芪桂枝五物汤各剂量组脊髓背角和背根节中CX3CR1阳性细胞均显著少于模型组和塞来昔布组(P均<0.05),且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均明显少于黄芪桂枝五物汤低、中剂量组(P均<0.05),黄芪桂枝五物汤低、中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和塞来昔布组脊髓背角和背根节中CX3CR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黄芪桂枝五物汤各剂量组脊髓背角和背根节中CX3CR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塞来昔布组(P均<0.05),且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均明显低于黄芪桂枝五物汤低、中剂量组(P均<0.05),黄芪桂枝五物汤低、中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具有显著镇痛作用,其可能通过调控脊髓背角和背根节CX3CR1的表达发挥作用,且呈一定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Liang J  Lu J  Cui SF  Wang JR  Tu Y 《针刺研究》2012,37(1):20-24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空白+针刺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每组6只。采用孤养结合慢性应激的方法造模。针刺干预选用"百会"透刺"印堂"穴,直刺单侧"内关"穴,留针20min,隔日1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 mRNA表达,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额叶皮层、海马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0.05);空白+针刺组大鼠额叶皮层、海马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变化(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内BDNF含量减少,针刺治疗可以上调额叶皮层和海马区BDNF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针刺发挥抗抑郁治疗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连接蛋白43(Cx43)半通道探讨蛋白激酶基因表达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针刺干预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穴位针刺组及针刺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及两个针刺组内分设4个亚组:缺血再灌注30 min组、缺血再灌注60 min组、缺血再灌注180 min组、缺血再灌注360 min组,每组10只大鼠。穴位组电针刺激大鼠的"顶中线"、"顶旁线";非穴位组取患侧肋下髂嵴上10 mm的固定点作为针刺点;模型组不予任何处理。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基因方面检测海马区蛋白激酶C(PKC)、酪蛋白激酶1(CK1)、蛋白磷酸酶(PP2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KC m RNA、CK1 m RNA及PP2B m RNA时间的推移表达量呈增高趋势;与模型组同一时间点比较,非穴位针刺组PKCm RNA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调神通络针刺组可显著降低其在各时间点表达,与模型组及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通络针刺组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PKC m RNA、CK1 m RNA及PP2B m RNA表达,通过调节Cx43磷酸化或去磷酸化途径中的关键因子,来调控半通道的开放,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刺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线粒体SIRT3调控因子GATA-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27只6月龄SAMP8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抑制剂组,每组9只,另取9只6月龄SAMR1小鼠作为空白组.针刺组和抑制剂组针刺"百会""涌泉",每日1次,每次2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