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 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 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 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 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徐慧 《医药与保健》2010,(1):117-118
目的探讨临床实践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分析。方法对100例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结果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率低,接受华林治疗者更少。结论应加强临床医生尤其非心血管专科医生对房颤引起脑卒中的认识及正确使用华林抗凝知识,并不断提高房颤患者所致脑卒中的危险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具有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加之又有中风以及出血的危险,而且治疗方案也多种多样,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也较为复杂,因此,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重抗凝方案就显得十分的关键。本文意在对各种抗凝治疗方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血栓栓塞,包括脑栓塞和周围动脉栓塞,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对有发病可能的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抗凝治疗,以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并予以长期持续的关注.该文对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进展展开综述,分析各类抗凝药物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方存明  黄政  胡学俊 《现代保健》2013,(21):101-103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与指南推荐的差距。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109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凝药物使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具有抗凝指征且无抗凝禁忌证的患者102例,仅12.7%的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年龄≥75岁、患者对抗凝治疗的选择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论:本院抗凝治疗的现状与指南推荐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7.
姜红 《健康促进》2007,(3):10-1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上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指能自行转复,持续时间小于7天的房颤,一般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为持续时间大于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需要进行药物或电复律。永久性房颤是指转复失败或转复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颤或不适合进行转复的房颤。[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林凤仙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806-2807
目的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心房颤动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4月份到2010年4月份收治的6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含34例。针对对照组,提供阿司匹林治疗,针对观察组提供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病程等方面的资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终点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方法,能够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很少出现不良反应。在应用这种治疗手段之前,需评估患者病情,筛选可以接受该疗法的患者,并在治疗中需控制华法林的用药剂量,严格防控风险,确保积极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回顾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与未抗凝的原因。方法 调查资料完整的AF患者417例。查阅病历资料,全面收集血栓栓塞高危因素、抗凝禁忌证、抗凝药物选择与用法以及未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原因等信息。结果 417例AF患者中,88.3%为慢性AF,85.1%的患者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分析AF患者未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原因,21.6%有抗凝禁忌证,25.5%为医生过分担心出血并发症,15.0%为患者不能按要求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6.8%为阵发性AF,尚有11.1%原因不明。结论 华法令在AF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应用不足,加强医生对华法令抗凝知识的继续教育及采用更安全有效的抗凝新药可能更好地促进AF患者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栓疗效和出血危险性。方法140例非瓣膜病性AF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服用华法林服用从1.5mg开始,1次/d,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剂量,INK达标为2.0—3.0,持续服药,并随访1年;对照组66例,持续服安慰剂,并随访1年。观察两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分剐为o%和2.7%,对照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5%和0%。两组比较差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性AF患者,华法林抗凝目标INK值在2。0—3.0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年龄增长是心房颤动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在长期的治疗护理中,由于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等问题导致此类患者在治疗护理中有较高难度。当患者出现持续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下降时,应考虑转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维持窦性节律。从分析研究中得出,老年患者全身抗凝来防治卒中所得到的收益超过严重出血的风险,老年患者抗凝治疗确切有效。同时有效的护理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疗效,包括药物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出院指导及随访和社区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房颤患者中进行疾病管理对其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项目从2009年1月开始,以2009年l-4月住院采取抗凝治疗的110例房颤患者作为疾病管理组。疾病管理方法包括住院期间医生或护士进行常规抗凝治疗教育,提供健康教育手册。出院后每月1次电话随访,指导药物剂量的调整并进行监测。对照组为2008年6-12月住院采取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仅在住院期间接受医生或护士的常规教育。出院1年时了解两组患者抗凝治疗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房颤病程和脑卒中高危患者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1年时疾病管理组抗凝治疗的依从率为85.5%,对照组为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43,P〈0.001);疾病管理组监测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81.8%US.65.9%,P=0.014);疾病管理组抗凝治疗的达标率(INR:2.0~3.0)高于对照组(65.9%,US.43.5%,P=0.002);疾病管理组抗凝治疗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接受疾病管理的患者对疾病管理的总体满意度达93.6%,电话随访指导方式的满意度达91.8%。结论在房颤患者中进行疾病管理可显著提高抗凝治疗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抗凝治疗和监测的依从性及治疗的达标率,电话随访是患者满意的疾病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杨洪庆 《职业与健康》2011,27(4):464-467
心房颤动是当今心律失常研究的热点和治疗难点。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颤的疗效有限,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导管消融及植入式装置。外科手术向微创外科消融发展,但应用仍较局限;导管消融发展很快,随着对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及心房复杂破碎电位消融的开展,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提高,并发症减少,有望成为心房颤动的一线治疗手段;植入起搏器等装置治疗房颤疗效并不肯定,目前尚不推荐。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近年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房颤的发生、发展及复发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探讨心房颤动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C反应蛋白(CRP)和P-选择素水平在房颤患者中明显升高,故可作为房颤或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栓治疗情况,初步探讨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组成、抗栓治疗现状。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7月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应用ACC/AHA/ESC心房颤动指南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对其病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及未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的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肺心病为主。对120例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绝大多数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符合抗凝指征的患者82例,其中应用华法林者只有18例(21.9%),应用阿司匹林者35例(42.7%),其他抗血小板药物21例(25.6%),未应用抗血栓药物8例(9.7%)。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是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低,依从性差,抗血小板药使用率高,患者抗栓治疗欠规范,需加强医生和患者抗栓治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栓治疗情况,初步探讨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组成、抗栓治疗现状。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7月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应用Acc/AHA/Esc心房颤动指南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对其病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及未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的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肺心病为主。对120例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绝大多数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符合抗凝指征的患者82例,其中应用华法林者只有18例(21.9%),应用阿司匹林者35例(42.7%),其他抗血小板药物21例(25.6%),未应用抗血栓药物8例(9.7%)。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是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低,依从性差,抗血小板药使用率高,患者抗栓治疗欠规范,需加强医生和患者抗栓治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和社区随访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抗凝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入选2017-2018年本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诊断房颤的166例患者,通过查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方式,记录性别、年龄、主要疾病诊断、CHA2DS2-VAS...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心房纤颤(AF)在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中的构成比例及其原发病因构成比例随时段的变化,同时调查相关临床资料以及抗栓药物治疗状况。方法入选1983—2002年CHF患者,年龄≥45岁1180例,合并AF440例,每5a为1个时段,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原始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AF在CHF患者中占37.3%,其构成随时段推移逐渐增加,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88,P=0.003)。AF的原发病因构成依次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59.7%、风湿性心脏病(RHD)18.6%、肺源性心脏病(PHD)9.7%、高血压性心脏病(HHD)4.4%、扩张性心脏病(DCM)3.4%。其中,CHD的构成随时段呈增加的趋势(P<0.01),PHD、HHD构成随时段呈减少的趋势,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HF患者中,AF伴同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心内血栓、并发栓塞的构成比例高于无AF(P<0.01)。CHF合并AF患者阿司匹林使用率为51.6%(227/440),华法林使用率为8.6%(38/440)。结论AF在CHF患者中所占比例高,构成比例随时段增加。在CHF患者中,CHD是AF最常见的原发病因。提示未来抗凝治疗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