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区域应力场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来寻求近期地震危险区的静态标志。又以中小地震活动图象,局部应力场方向及初动符号矛盾比的变化,强地震的重复性等作为确定潜在源区的动态因素。根据地震活动强弱交替的客观规律,探讨了今后地震活动的总趋势。最后提出对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5—10年危险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程式  姚国干 《内陆地震》1997,11(4):309-315
帕米尔邻近地区(简秒西区)的强震活动频率明显高于川滇菱形块体邻近地区(简称东区)西区发生的地震主要为中,深源地震,而东区发生的地震则全部为浅源地震,西区主要的地震能量在本世纪初释放,而东区在滞后了40余年后在本世纪中叶地震能量开始强释放,东,西两区的强震活动频次呈现准同步盛衰起伏,在50~60年代相继达到高潮,80年代以后两区均趋于相对平静,在时间序列上呈现东,西交替发生的特点,往往是西区先发生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模式识别方法(CORA—3修改方法)研究了云南及其邻近地区大地震的发生时间与中强地震活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分子集):M≥7.0级大震前1—2年内,5—5.9级地震频度有明显增强。前1年6—6.9级地震相对减弱,前2—4年内6—6.9级地震可增至一定水平。对于CORA—3修改算法在采用“CLUSTERS”算法和不用“CLUSTERS”算法所得识别分类结果基本一致。FH(future history test)试验表明,用1930—1986年为学习时段,1969—1986年为预测时段。得到D类识别率为0.6,N类误识率为0.38。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的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原章 《中国地震》1994,10(4):307-319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属于大陆地壳的陆缘张裂型盆地,其形成与地幔向上隆起和地壳拉张减薄有密切关系,自中新世纪晚期以来,珠江口盆地的坳陷为沉积区,盆地的隆起及外围为剥蚀区。  相似文献   

5.
青岛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岛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本区的小震综合机制解的特点,分析了P、T轴时序变化与邻区地震活动之间关系,发现中强地震的发生可导致研究区域内P、T轴方位的变化。P、T轴方位变化的时间较为同步,而P轴方位变化幅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振 《中国地震》1991,7(4):22-32
我们通过分析日本东北部海沟强震、日本海中源和深源地震、中国东北部浅源地震以及阿穆尔板块周边地震的活动特征后发现,发生在上述广大地域上的不同类型的地震在时间上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仔细分析上述特征,同时考查亚洲部分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中、深源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后我们认为,太平洋板块通过日本东北部岛弧对阿穆尔板块的强烈推挤可能是这些地震的主要力源。在这一力源的作用下,阿穆尔板块发生屈曲。如果该假设成立的话,则我国东北部六级以上地震的线性排列,很有可能是这种屈曲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云南大理及其邻近地区活断层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证据表明,红河断裂带的活动强度以其中段的大理及其附近地区最强烈,整个断裂带自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时序也从南、北两端逐渐向中段的大理地区变新,可与断裂带中段的现代强震分布相对应。 地质现象及地质年龄证据表明全新世中、晚期在大理及其邻近地区有周期为1500年左右的五个从平静到活动的地质事件。用断裂位错距离和位错速率计算的地震复发周期表明,每隔1500年左右的地质事件可能伴随着一次8级地震  相似文献   

8.
广西及其邻近地区(以下简称广西地区)的地震活动周期约为360年,在地震活跃期,尚存在21年左右的地震周期变化,目前广西地区的地震活动正处于地震活跃期的后期。多种数值预报方法预测:九十年代中期该地区可能会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其地点有可能在已形成的地震空区一带。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红河谷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宪森  陈洪洲  关玉辉 《地震》2002,22(1):77-83
应用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对黑龙江河谷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准周期特征,在空间上和主要构造带关系密切,近期中强地震活动可能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10.
依据地震活动间隔时间对数-频次符合指数关系的特征,分析了1971年至2000年台湾及其邻近地区ML6.5以上地震间隔时间对数与拟合直线斜率之间的的统计关系,依据这一关系对各震例进行了时序扫描,结果表明,可依据预测时间对数与统计时间对数之差的变化特征,在部分震例发生前对其发生的时间进行震前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1.
邵辉成  史新海 《内陆地震》1991,5(3):232-236
运用平稳正态序列穿过理论方法对渭河盆地和陕南地区近期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并对该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2.
臧绍先  吴忠良 《地震学报》1991,13(2):129-138
研究了南海、中印半岛及邻区的地震分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的边界。此外,一些浅震主要集中在缅甸西部和中缅边界。研究了Benioff带的形态。在爪哇海沟、菲律宾海沟,两板块耦合得不好;在缅甸山弧、安达曼-尼科巴岛弧下,俯冲的印度板块向NNE运动。由震源机制解及断层运动推断,主压应力方向在缅泰西部为NNE,在南海为NNW或S-N,与板块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宁夏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能量场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明芝  赵卫明 《地震学报》2004,26(5):516-522
应用随机函数理论,将区域地震活动能量看作是空间和时间的随机函数,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的分析方法,对宁夏及邻近地区小地震活动场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场的主要部分,即前几个典型场的时间权重系数的时间变化,发现它们在中强地震发生前数值有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显示出了与区域及其周围中强地震相关的变化特性.从宁夏地区的震例看,地震能量随机场的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地震分析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地震活动间隔时间的角度出发,结合1970~2003年台湾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对其震级一最大间隔时间对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地震活动等待时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地震活动次数百分比与等待时间的关系,最后简略地介绍了地震活动次数百分比等值线图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民乐盆地及邻近地区的历史和现今强震活动的分布、大地电磁测深重复观测与现今强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视电阻率曲线的系统变化与周围地区强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视电阻率曲线不同频带的系统变化与不同强度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地震活动图象做为了解地震发生的物理——力学过程和提取预报信息的一个重要依据,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地震工作者的重视。青海省是我国大陆地震较多的一个省份,因地处偏远,历史地震记载较晚,尤其是中小地震漏记甚多。70年代省内地震台网始建,至今,也都偏重于青海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台站稀少,  相似文献   

17.
18.
11996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地震活动实况1)据河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996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大小地震1158次,MLZ.0~2.9级地震243次,ML3.0~3.9级地震29次,ML4.0~4.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1996年12月16日北京顺义ML4.9级地震。2)1996年河北省及邻近地区小震群活动不多,只有12月16日北京顺义震群,震群最大震级为ML4.4级,这次震群是在1996年我省发生了几次较显著的地震(如文安大城间的ML3.8级、丰南宁河交界的ML3.6级地震,均发生在渤海及沿岸地震危险区内),而京西北至晋冀蒙交界地区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层析成象   总被引:47,自引:15,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及ISC提供的区域地震和远震的P波走时数据,重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三维速度图象。 主要结果是:1.本文给出的速度图象揭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甚至在下地幔的1100km深度还依然存在。上地幔的速度图象同地表已知的地质构造特征的相关性可以追踪到110km,从220km以下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明显关系。2.45-0km和45+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明显地表示出中国大陆的地壳厚度可以102.5°E附近为界分为两部分:其东部地壳薄,厚度都小于45km;西部有一条自若尔盖-松潘(34°N,102.5°E附近)向西北沿38°N往西至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分界线;其南部除滇西南之外,整个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都大于45km;其北部除天山山脉之外,地壳厚度一般不大于45km.3.11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表明,速度异常呈块状分布。同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比较之后发现,其中,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对应于高速区,中朝准地台则大都表现为低速异常;华南褶皱系为低速区,青藏地块南缘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则表现为高速异常。4.22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表明,中国大陆相当多的地区软流层有明显的显示。5.同450km和45+0km的速度图象一样,400km和600km的速度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及ISC提供的区域地震和远震的P波走时数据,重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三维速度图象。 主要结果是:1.本文给出的速度图象揭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甚至在下地幔的1100km深度还依然存在。上地幔的速度图象同地表已知的地质构造特征的相关性可以追踪到110km,从220km以下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明显关系。2.45-0km和45+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明显地表示出中国大陆的地壳厚度可以102.5°E附近为界分为两部分:其东部地壳薄,厚度都小于45km;西部有一条自若尔盖—松潘(34°N,102.5°E附近)向西北沿38°N往西至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分界线;其南部除滇西南之外,整个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都大于45km;其北部除天山山脉之外,地壳厚度一般不大于45km.3.11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表明,速度异常呈块状分布。同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比较之后发现,其中,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对应于高速区,中朝准地台则大都表现为低速异常;华南褶皱系为低速区,青藏地块南缘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则表现为高速异常。4.22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表明,中国大陆相当多的地区软流层有明显的显示。5.同450km和45+0km的速度图象一样,400km和600km的速度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