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DIPN诱发金仓鼠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建立肝内胆管癌(ICC)动物模型,动态观察其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方法 6周龄雄性金仓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结扎胆总管组织DIPN组,分别在实验的5、10及15周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 诱癌早期出现卵圆细胞增生、管状增生及小胆管的囊性增生,中期主要病变为肝内胆管上皮乳头状增生、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胆管纤维化,晚期可见肝内胆管腺瘤和腺癌。其10周和15周肝内胆管癌的发生率分别是20%(1/10)和67.0%(10/15)。结论 该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类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方法简便,可重复性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肝内胆管的各种增生性病变与ICC密切相关,尤其是不典型增生和胆管腺瘤,应视为ICC的高危性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2.
氨基比林和亚硝酸钠诱发的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氨基比林和亚硝酸钠诱发叙利亚地鼠肝内胆管癌(ICC)动物模型,观察胆管癌发生的病理变化。方法 以800mg/L的氨基比林和亚硝酸钠溶液作为50只6周龄利亚地鼠的饮用水,每周饮用6d,连续饮用24周,定期分批处死动物,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诱癌早期出现卵圆细胞增生、管六增生及小胆管的囊性增生,中期主要病变为肝内胆管上皮乳头状增生、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胆管纤维化,晚期可见肝内胆管腺瘤和腺癌。晚期肝内管癌的发生率达50.0%(10/20)。结论 该动物模型与人类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的过程相似,方法简便、经济、可重复性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肝内胆管的各种增生发生性病变与ICC密切相关,尤其是不典型增生和胆管腺瘤,应视为ICC的高危性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3.
胃癌及癌前病变EGF—R、PCNA、bcl—2和P53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 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 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胃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并不同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CNA、P53蛋白和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结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27例,高度异型增生17例)和51例小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42例,高度异型增生9例)胃活检组织中PC—NA、P53蛋白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PCNA、P53蛋白和Survivin蛋白在胃上皮异型增生并结肠性化生与小肠性化生间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间PCNA、P53蛋白和Survivin蛋白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CNA、P53和Survivin基因的改变不仅与肠上皮化生的类型有关,而且与胃上皮异型增生的程度密切相关。PCNA、P53和Survivin蛋白可作为判断胃异型增生上皮并肠上皮化生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研究p53、bcl-2及PCN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40例腺瘤和80例腺癌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大肠正常粘膜,增生性息肉,腺瘤以及腺癌中p53、bcl-2、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中17.5%(7/40)腺瘤和46.25%(37/80)腺癌可见p53基因突变;腺瘤、腺瘤癌变及腺癌中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2.5%、70.6%和58.8%;正常粘膜和增生性息肉中未见p53表达,p53蛋白表达与其基因突变相关(rs=0.54),但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无关(P>0.05);bcl-2在所有正常粘膜和增生性息肉基底部上皮细胞、77.9%腺瘤、64.7%腺瘤癌变和55%腺癌可见表达,在腺瘤和腺癌中bcl-2表达差异显著(P<0.05),高分化腺癌bcl-2表达率明显高于差分化腺癌(P<0.01)。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bcl-2与P53表达在腺瘤及腺癌组中呈负相关。PCNA表达率在大肠腺瘤一癌序列中逐渐增高,它与腺瘤p53表达和木典型增生程度、腺癌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与p53、bcl-2表达及其它因素无关。p53基因改变主要涉及到良性腺瘤和腺癌的转变过程,p53基因突变是参与和影响p53蛋白表达和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因素。bcl-2表达是大肠癌发生中的早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上皮异型增生并结肠及小肠性化生组织中PCNA、Cdk4和Survivin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结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27例,高度异型增生17例)和51例小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42例,高度异型增生9例)胃活检组织中PCNA、Cdk4和Surdvin的表达。结果PCNA、Cdk4和Surdvin蛋白在胃上皮异型增生并结肠性化生与小肠性化生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间PCNA和Surdvin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Cdk4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CNA、Cdk4和Surdvin基因的改变不仅与肠上皮化生的类型有关,而且与胃上皮异型增生的程度密切相关.PCNA、Cdk4和Surdvin蛋白可作为判断胃异型增生上皮并肠上皮化生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胆管癌组织中自发性细胞凋亡和bcl-2/bax表达的状况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胆管癌组织中自发性细胞凋亡和bcl-2/bax基因表达的状况及意义。方法: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40例胆管癌标本自发性细胞凋亡指数(AI)的中位值为7.89%,高/中分化和无淋巴结转移胆管癌AI分别高于低分化和淋巴结转移者(P<0.01),胆管癌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2.5%(29/40)和57.5%(23/40),与癌旁正常胆管壁组织比较差异显著(P<0.01),高/中分化胆管癌bcl-2蛋白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胆管癌(P<0.01),bcl-2表达阳性胆管癌AI低于阴性,bax阳性高于阴性(P<0.01),结论:胆管癌细胞仍保胃凋亡机制,bcl-2凋亡途径参与了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AI和bcl-2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胆管癌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p53、bcl-2蛋白和PCNA的异常表达在不同民族贲门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该病的发病学环节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90例贲门腺癌和21例非癌组织的p53、bcl-2、PCNA的表达及变化。结果:90例贲门腺癌中p53、bcl-2蛋白、PCNA的表达检出率分别为75.56%(69/90)、87.78%(79/90)、97.78%(88/90);这些指标在贲门非癌良性组织中的表达检出率分别为4.76%(1/21)、52.38(11/21)、0%(0 /21) 。阳性表达率在癌和非癌组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贲门腺癌中bcl-2与p53蛋白之间未发现有相关关系(P>0.05)。bcl-2与PCNA相关(P<0.05)。结论:(1)突变型p53、癌基因bcl-2和PCNA的异常表达在贲门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贲门癌组织中p53、bcl-2、PCNA表达在肿瘤分化程度、民族分布方法无统计学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上皮异型增生并结肠及小肠性化生组织中PCNA、Cdk4和Survivin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结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27例,高度异型增生17例)和51例小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42例,高度异型增生9例)胃活检组织中PCNA、Cdk4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PCNA、Cdk4和Survivin蛋白在胃上皮异型增生并结肠性化生与小肠性化生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间PCNA和Survivin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Cdk4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CNA、Cdk4和Survivin基因的改变不仅与肠上皮化生的类型有关,而且与胃上皮异型增生的程度密切相关。PCNA、Cdk4和Survivin蛋白可作为判断胃异型增生上皮并肠上皮化生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匡铭  梁平 《重庆医学》2005,34(12):1849-1850
目的探讨在肝内胆管癌发生过程中微血管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在叙利亚地鼠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在肝内胆管癌形成过程中应用组织学和血管铸型、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观察微血管变化情况。结果正常肝内胆管毛细血管排列规律,形成完整的毛细管网,毛细血管外形规则、走行自然,有完整的基底膜。增生胆管血管轻度增多,有基底膜。胆管腺瘤血管明显增多,基底膜不完整。不典型增生毛细管也明显增多,扭曲,基底膜不完整。胆管腺癌毛细血管显著增多,血管扩张,管腔不规则,结构缺乏完整性,管壁薄弱,基底膜变薄或缺如,血管盘曲,无规律性,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结论提示微血管变化为肝内胆管癌的发生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2.
阳泽彬  孙洋  李庆选  沈玮 《右江医学》2003,31(2):103-104
目的 :探讨胃粘膜癌前病变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等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表皮生长因子 (EGFR)、凋亡抑制基因 2 (bcl 2 )的表达 ,并与胃癌及正常胃组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胃癌与异型增生比较 ,PCNA、EGFR、bcl 2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与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胃炎比较 ,PCNA、EGFR的表达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 ,bcl 2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正常胃粘膜比较 ,PCNA、EGFR、bcl 2的表达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PCNA、EGFR、bcl 2的表达在胃粘膜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亦称为胆管近端癌、胆管上段癌、围肝门胆管癌、Klatskin瘤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理念和策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大多数的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最常采用的是肝叶或扩大肝叶切除、肝外胆道切除、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和Roux-en-Y胆管空肠吻合.因此,如何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同时也要求我们做好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 ,P16,P53 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与内膜癌变 (E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 33例子宫内膜癌 ,3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30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 (ESH)组织进行PCNA和bcl 2 ,P16,P53 基因蛋白定位、表达程度、对比差异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EC组和EAH组PCNA ,bcl 2均有阳性表达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其表达强度由中到强阳性 ,但这两种在EC和EAH组中表达与其在ESH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16基因随细胞分化程度下降 ,ESH组阳性率 93.33% ,EAH和EC组分别为 74 .2 8% ,6 3.6 4% ,ESH组明显高于EAH组 (P <0 .0 5 )与EC组 (P <0 .0 1) ,而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其定位ESH组基因表达均在细胞浆 ,而EAH和EC组基因表达见于细胞核或核浆共同表达。P53 基因在ESH组无阳性表达 ,EAH组阳性率 2 2 .86 % ,EC组阳性率 5 4.5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CNA ,bcl 2 ,P53 表达在子宫内膜增殖性病变、细胞恶性转化的进程中呈递增趋势 ,而P16趋于递减 ,提示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增殖 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失衡在子宫内膜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其异常表达可作为子宫增生性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N-Nitrosobis(2-oxopropyl)amine(BOP)诱导性金黄地鼠胰腺癌动物模型。方法:将120只雌性叙利亚金黄地鼠随机分为实验组(80只)和对照组(40只)。按10 mg/kg体重分别给实验组金黄地鼠皮下注射BOP,每周1次,持续7周;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第1次注射后第11周开始,每两周1次,处死实验组金黄地鼠10只,对照组5只。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部分动物出现黄疸及营养不良、远处转移,平均体重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腹肉眼观察,在18只实验组动物中发现23个胰腺肿瘤。其中,1只有3个胰腺肿瘤,3只有2个肿瘤,其余均为单发。其中,7个肿瘤直径<5 mm,16个肿瘤直径≥5 mm,最小肿瘤直径2.0 mm,最大肿瘤直径17 mm。肿瘤直径中位数6.8 mm,体积中位数178.71 mm3,质量中位数0.32 g。组织学检查共在26只实验鼠中发现31个胰腺癌,其中原位癌9个,浸润癌22个,均为胰腺导管腺癌。所有荷瘤鼠均伴有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19周后,所有的实验组动物均发现不典型增生,共在65只实验组动物中发现胰腺不典型增生。实验组总成瘤率81.3%(65/80)。结论:经皮下注射BOP,成功建立诱导性金黄地鼠胰腺癌动物模型,操作方法简单,易复制,组织病理学与人胰腺癌相似,是胰腺癌体内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Down stream involvement of the bile duct in hepatolithiasi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长期肝胆管结石对下流胆管粘膜的损害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术中或术后胆道镜检查的方式,连续观察1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的胆管粘膜病损及其分布,并按部位在病程明显处取组织活检,作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学检查,并以5例肝门胆管癌切除标本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胆管粘膜损害的主要类型为慢性炎症(86%,86/100),增生性改变(11%,11/100),腺瘤性息肉(1%,1/100),腺癌(2%,2/100),胆管粘膜病损分布除结石嵌顿部位外,明显的病变也常出现在下行性引流胆管开口处,主要是肝门区(左右肝管口、肝总管损害共占73/100),与结石分布并不一致。免疫组化检查示癌胚抗原(CE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计数随病理改变程度加重而上升,流式细胞检查S期分数(SFP)在恶性病例中呈上升趋势,DNA非整倍体则主要在低分化腺癌的标本中检出。这些病理变化可能是构成肝内胆管结石时肝门胆管狭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及肝门胆管癌发生率升高的重要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将对下游胆管粘膜,尤其是肝门胆管区粘膜造成损害。粘膜病损的增生活性随病理改变程度加重而升高,是导致肝门胆管狭窄和肝门胆管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乳腺囊性增生病60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囊性增生病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乳腺囊性增生病进行bcl-2和PCNA标记。结果6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24例,bcl-2和PCNA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6.7%和54.2%;伴导管乳头状瘤者25例,bcl-2和PCNA的阳性表达为16.0%和20.0%;伴大汗腺化生者52例,bcl-2和PCNA的阳性表达为5.8%和7.7%;伴囊肿形成者53例,bcl-2和PCNA无阳性表达。结论乳腺囊性增生病伴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者与乳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而导管乳头状瘤、大汗腺化生、囊肿与癌的发生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胆管金属支架植入后胆管内皮随时间的增殖规律.方法 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囊的途径于犬胆总管下段植入支架,随机分配入1、3、12、24个月4个时间组,分别取支架上段及支架覆盖段胆管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胆管内皮PCNA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通过HE染色测量支架覆盖段胆管壁厚度,比较不同位置胆管内皮增殖水平的差异,比较相邻时间组支架覆盖段胆管内皮增殖活性及胆管壁厚度的差异,采用两随机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18只实验犬建模成功.免疫组化及病理结果显示各时间组支架覆盖段胆管内皮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支架上段(P<0.05);支架覆盖段胆管内皮的增殖活性及胆管壁厚度在支架植入后1个月内明显增高(P<0.05),之后经过一个相对的增殖平衡期,在支架植入后3~12个月期间再次逐渐增高并维持高增殖状态(P<0.05).结论 胆管金属支架能够诱导胆管内皮增殖,这种增殖活性在支架植入后3~12个月之间逐渐显现并加强,并在支架植入12个月以后继续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