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流态化床的流态化质量与粒子大小及粒度分布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粗粒子或粒度分布比较狭窄的粒子流态化质量较差;细粒子或粒度分布此较宽广的粒子流态化质量较好。粒子的最适宜尺寸与粒子性质有关,易于团聚的固体粒子的最适宜尺寸较大,不易团聚的固体粒子的最适宜尺寸较小。例如:对用于石油催化裂化的催化剂来说,粒子的最适宜平均粒度为40~80微米;但在用流态化床蒸发盐滷时,盐粒子的最适宜粒度范围为150~300微米。本文只讨论在流态化床中进行催化反应时催化剂粒度的最适宜分布,并假定催化剂不易团聚。  相似文献   

2.
由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粒子。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分别以非离子型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复合十二烷基硫酸钠(SDS)/OP—10(质量比为1:4)为乳化剂,合成了聚苯乙烯种子核。连续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以OP—10乳化的种子乳液可以制备粒径范围在0.16~0.67μm的核-壳粒子,当单体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St/MMA)的质量比为3:7时,所得粒径为0.18μm,粒径分散系数为0.012。而以OP-10/SDS质量比为4:1制备的种子乳液所得核壳粒子直径在毫米级。差示扫描量热研究显示,以OP-10乳化所得种子乳液制衢的复合粒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7.2℃,峰形单一,表现山良好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3.
有机无机杂化粒子PS/SiO2-Au通过有机粒子(聚苯乙烯二聚体,PsD)与无机粒子(SiO2-Au)反应得到,其中雪人形态的PsD粒子和SiO2-Au粒子分别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和溶胶-凝胶方法制得。在PS/SiO2-Au基础上,负载Ag纳米粒子得到双金属杂化粒子PS/Ag-SiO2-Au。期间,分别考察了单体与种子的配比、氨水加入量等对有机和无机粒子形貌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透射电镜(TEM)、激光粒度测试仪(DLS)对所得粒子的结构、形貌、成分、尺寸进行了表征。PS/Ag-SiO2-Au杂化粒子在催化领域有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聚酰胺-胺(PAMAM)为模板制备了粒度可控的聚酰胺-胺/硫化铋(PAMAM/Bi2S3)复合纳米粒子,所得复合纳米粒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酯基为端基的半代树形聚合物(Gn.5)制备的PAMAM/BizSa复合纳米粒子分散比较均匀,粒度很小,并且粒径可通过调节实验条件(如铋源种类、PAMAM的端基性质、硫化钠浓度、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PAMAM的代数等)进行调控。细胞培养实验表明,G5.5PAMAM/Bi2S3复合纳米粒子无细胞毒性,可以应用于CT造影荆等生物领域。  相似文献   

5.
对两元混合粒子体系的液固流态化中的逆转现象进行了研究,定义了两元混合粒子在床中的混合程度,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两元混合粒子体系的混合程度M的关联式为:M=1.408(1-x2)/x2)^0.165(dp2/dp1)^0.315(U/Ut1)^0.91并利用随机游动模型计算文献及本研究的实验数据,经多元线性回归得到液固两元粒子混合体系的临界逆转速度为Uc=2.331(ρP2/ρP1)^1.484(dP  相似文献   

6.
惰性粒子流化床中的悬浮液干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国桓  陈江 《化工学报》1996,47(4):474-480
用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对混凝土外加剂等5种物料进行了干燥实验研究,提出了计算体积传热系数的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惰性粒子的存在,强化了传热传质,体积传热系数可达3000W·m~(-3)·K~(-1),但是,床层压力降较高.干燥强度(以蒸出水计)可达50~60kg·m~(-3)·h~(-1),热效率30%~43%,若提高热风进口温度,后两项指标还可提高.  相似文献   

7.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氧化铅粉体合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PbAc4与Na2CO3反应体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SAA)作为胶团分散剂,实验结果表明:随SAA质量分数增大,产物四氧化三铅(Pb3O4)粒径逐渐变小,当SAA质量分数达到一定(临界下限)值时,就可以得到纳米级Pb3O4;当SAA质量分数达到一定(监界上限)值时,Pb3O4粒度不再变小。复配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下限为3.0%、上限为5.2%时,红丹粒径最小,平均粒度25nm,为单分散球形粒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下限为4.1%、上限5.2%,可得到片状纳米Pb3O4粒子。阴离子表面活性质量分数下限3.1%,上限5.2%,纳米Pb3O4粒子为串珠状。  相似文献   

8.
以苯基膦酰二氯、丙烯酸羟乙酯和二乙胺为原料,合成丙烯酸羟乙酯-苯基-二乙基磷酰胺(APEEA)单体。以APEEA和丙烯酸丁酯为内核材料、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层材料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含磷氮丙烯酸酯的核壳粒子,经激光粒度仪测试其平均粒径在0.08~0.1μm左右。透射电镜(TEM)照片显示粒子具有核壳结构,并确定了核壳的尺寸。热重分析(TG)结果表明APEEA的引入可提高核壳粒子的热稳定性和成炭率。微型燃烧量热仪(MCC)测试结果表明,与内核材料为纯丙烯酸丁酯相比,引入APEEA达到15%时,热释放率峰值降低了55%;APEEA的催化成炭作用是改善粒子燃烧性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针对DAP装置中存在的造粒粒子圆整度、均匀性、粒度分布等问题影响产品质量,通过对部分设备的改造,管式反应器料浆量与中和槽料浆量的调整,洗涤液的密度和中和度、料浆的密度和中和度等工艺指标的优化,使造粒成粒率明显提高,产品粒子明显增大,DAP产品粒度2.0~4.0mm的粒子比例大于90%,合格率达100%。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水解法将铁盐的EDTA络合物加入碱中水解,并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抑止粒子团聚,制得了纳米a-Fe2O3,产物为赤红色,平均粒度60nm,粒度分布范围窄,分散性好。试验用XRD,TEM,,SEM,TGA,马尔文粒度分析仪对粒子进行了一系列表征.讨论了氯化铁和EDTA的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a-Fe2O3粒子的尺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热源位置对轴向槽道热管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栾涛  程林  曹洪振  曲燕 《化工学报》2007,58(4):848-853
探讨了轴向槽道热管垂直安装时热源位置的不同对热管工作特性的影响。当热源位于热管管内工质静止液面以下时,重力的作用提高了垂直安装热管的传热极限。热源相对于热管管内工质静止液面的位置不同时,热管的工作温度、启动过程以及传热极限都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当热源位于热管管内工质静止液面附近时,热管存在一个非正常启动过程,在该过程中热管的工作温度会发生瞬态的升高,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该瞬态最高温度受热源位置、热管充液量、热管加热速率等因素的影响。当热源的位置高于热管管内工质静止液面一定距离后,热管将无法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王芹  王晓燕  刘铁铮  张俊  王红 《现代化工》2014,34(11):151-154
采用CFX软件Fluent模拟了用于低温余热回收的重力热管内的相变情况及充液率、热管长度比、管中心距对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水量一定时,加热段与冷凝段长度相同的热管在不同充液率条件下的传热特性,高充液率的传热能力优于低充液率的传热能力,适宜的充液率为60%~70%。当充液率一定时,加热段的长度小于冷凝段的长度有利于热管传热。当充液率及管长一定时,热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随管中心距的增大而减小。将热管换热器数值模拟的总传热系数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实现了特定体系热管换热器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新型分离热管式固相粉末换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其传热情况进行了分析.这种新型的分离热管式固相粉末换热系统已得到实际应用,用来加热高炉喷煤用的空气和煤粉的混合物,运行效果良好,增加了高炉的喷煤量,减少了焦炭用量.利用分离式热管作为以固相粉末为换热介质时的传热元件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脉动热管相变蓄热器蓄热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孝学  章学来  华维三  毛发 《化工学报》2017,68(7):2722-2729
为了研究脉动热管对相变蓄热装置传热能力的优化,设计并搭建了脉动热管相变蓄热装置试验台,实验验证相变潜热蓄热量远大于显热蓄热量;在相同工况下改变加热流体流量,流量增大对传热优化有一定作用,但流量不宜过大;调整热源温度,温度越高,相变蓄热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与常规铜管进行蓄热实验对比,脉动热管相变蓄热装置在蓄热过程中节省了47%的蓄热时间,同时优化了相变蓄热装置的传热均匀性。实验证明利用脉动热管技术对相变蓄热系统进行传热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计算传热学在工程换热设备传热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数值传热学 (NHT)在实际工程研究应用中的进展 ,对数值模拟在工程传热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 ,作为研究、设计和技术开发的手段和方法 ,数值传热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并行计算技术、数值模拟仿真技术、流场测试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等在工程应用和强化传热研究方面 ,将是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热管换热器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伯章 《化工机械》1996,23(5):47-54
阐述了热管换热器的结构特征、材质和工质选择、应用进展以及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热管式通风换热器热回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普通住宅日常通风换气的特点设计出一台小型热虹吸管式通风换热器的样机,并利用热虹吸管换热器对房间通风系统中的冷量(热量)进行热回收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测试了该换热器在不同风量和新、排风温差条件下的热回收效率,以及新、排风的压力损失随风速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新风的温降(升)随着新、排风温差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风量的增大而减小;该样机的最大热回收效率在夏季可达70%,冬季为63%,新、排风的最大阻力损失仅为25 Pa,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提出并建立了能够评价换热网络换热效能的热流均匀性因子,在两个条件下对该因子进行验证和分析。首先,在相同结构上保持换热器单元总面积之和不变的条件下模拟计算,考察热流均匀性因子与总换热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温差均匀性因子进行比较;其次,在改变换热网络结构的条件下优化计算,考察各优化结构的热流均匀性因子与总换热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两个具体的换热网络实例验证该因子,结果表明:热流均匀性因子越小则对应的换热网络总体换热效能越好。由此说明本研究建立的换热网络的热流均匀性因子能够从总体上反应换热网络的换热效能,能够作为其换热效能的一种新的评价指标,并能为换热网络的综合及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local heat transfer distributions, which were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on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fins and in the fluid between two adjacent fins of finned tube heat exchangers is presented. The heat transfer distributions, obtained by a mass transfer technique, prove to be very inhomogeneous over the fin surface, leading to variable results for fin efficiency calcul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fluid, which is usually neglected in fin analysis, is shown in many cases to exert a very strong influence on fin efficiency and total heat flux.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fin designs, a combined analysis of local heat transfer, conduction resistance in the fin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passage is indispensable.  相似文献   

20.
逆流式微通道换热器设计与操作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彬  陈光文  袁权 《化工学报》2005,56(5):774-778
采用一维对流-导热耦合模型对逆流式微通道换热器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和模拟,考察了结构参数、操作条件和材质热导率对微换热器整体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器壁径向和轴向传热的相互影响, 与常规尺度换热器相比,微通道换热器的设计和操作特性有许多明显不同的特征.微通道换热器存在最佳操作流量值,该值可作为标准负荷流量,微换热器不宜在亚负荷状态下操作;操作流量越大,微通道换热器最大换热效率越低;微换热器结构采用大深宽比通道和适当的间壁厚度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